姜洪斌
又一次进入“春运倒计时”,当列车背负满载收获的行囊,涤去远行的风尘,驶向家人温暖的怀抱,承载这一切的不仅是并行的铁轨,还有黄河之上那一座座凌寒的铁桥。
在山东省济南市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边,武警济南支队某部官兵几十年栉风沐雨,用挺拔的身躯和青春的汗水,守护着滔滔黄河水。举家团圆的日子,也总是牵动着他们心底最温柔的情愫。当春运的列车从桥上驶过,归家的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他们负重前行的动力。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历尽风霜的铁桥,一份军人的执着与担当,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与期待。
来往乘客挥手致意是“小确幸”
济南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是津浦铁路跨越黄河的一座特大桥,始建于1960年,1976年竣工通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火车乘客从铁桥上匆匆而过,守护铁桥的安全,便成为黄河守桥兵的首要职责。
隆冬的黄河,少了波涛汹涌,遇上大雪飘零,银装素裹的黄河大桥别有一番风情。然而,济南的冬天却冷到骨子里,黄河淌凌结冰也时常发生,即便是裹着厚厚的军大衣,也抵御不了无情的寒风。
“以前的岗楼是用砖砌的小屋,冬天,尤其是下雪以后,夜里上岗前把所有衣服都穿上也不管用,常常被冻得浑身透凉。”中队指导员张宝坤说道,当时部队条件十分艰苦,战士们住的都是砖瓦房,喝的都是地下水,每次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有一半都是黃沙。
济南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位置偏僻,附近人烟稀少,平时部队除了训练就是在附近种水稻,“见到最多的人是火车上来来往往的乘客,看到他们路过大桥时向我们用力挥手致意,我感到十分自豪。”对战士们而言,这就是他们青春岁月里坚守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小确幸”。
一座黄河大桥,将五湖四海的兄弟聚集在一起,在这里,他们结下了剪不断的深厚情谊。“彼此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现在逢年过节都要打个电话互相问候一下,聊得最多的就是那时候一起吃过的苦。”张宝坤说。
用青春热血传承黄河大桥精神
余杰是陕西人,2017年9月,从家乡陕西不远千里来到济南。而在此之前,他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
余杰说,高考结束后他决定去部队磨炼几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缘军人梦想。在得知学校一年一度的招兵消息后,他再也按捺不住报国之心,果断报名。
入伍前,余杰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充分准备,来到中队后才发现,部队生活确远非他所想象的那样。“头上火车叫、地下蚊虫咬、睡觉数车跑、风沙吹人倒”形象描述了中队环境的艰苦。铁路大桥上,火车5分钟一趟,每次过火车,营房都跟着晃,声音震得人耳膜都疼,初到这里的官兵,都有被火车折磨得睡不好觉的经历。中队驻地偏僻,交通不便,到市区办事来回要折腾五六个小时,很多战士当兵两年也仅去过一两次市区。
一天守桥兵、一生大桥人。谈起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每年新兵下队、重要时节祭奠守桥英雄王士栋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官兵神情庄重地鞠躬,肃立默哀,聆听守桥英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激起大家内心最诚挚最厚重的护桥情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在王士栋烈士雕像前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面对庄严的党旗,高举右拳,用洪亮的声音再次作出郑重承诺,表达着自己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决心。
赓续英雄精神,激发前行力量。那一刻,余杰和战友们誓言要传承守桥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实际行动,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将信仰之光照亮军旅人生。
栉风沐雨勾勒守桥情感
“哨兵同志,本班哨执勤设施完好,执勤情况正常,请交接。”
“是。”
每班岗两个小时,守桥兵就要端着7斤多重的枪,一动不动地站在这3尺岗台之上,寒冬深夜,冷和困是他们时刻要面对的,而最难克服的,却是火车经过时,那震耳欲聋的声响。
每天,有200多列火车从这里经过,平均5分钟一趟,火车经过时的噪声指标超过85分贝。日复一日,远离城市的喧嚣,却无暇欣赏落日余晖下的美景,守卫大桥是枯燥的。孤独,才是真正考验守桥兵的关口。
陈永健,来自山东临沂,9年的老兵,最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这里度过。来自远方的列车,即使你不期待,它也会如约而至,而有一趟列车,却对陈永健有着特殊的意义。
每天九点十五分的时候,有一辆去临沂的列车,“我当兵来的时候坐过的,然后我退伍的时候也要坐着这辆车回去,我在这看着,守着它,守卫这座桥还是有意义的。”
“在中队,无论再苦、再累、再难的事,我都能扛得起、担得住,但面对家庭,我却不是一个有担当的好丈夫。”每一年的新春佳节,陈永健都和战友们一起度过,回想起来,和妻子结婚3年,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也就一百来天,自己欠妻子和孩子
的真是太多了。
不管是寒来暑往还是团圆节日,他们就这样守着168节桥墩,3698米桥梁,守护着这座大桥的安全,他们的青春里似乎只有坚守和责任,但是这份坚守也让人们感动。在他们看来,无怨无悔是本色,无私奉献是本分。挺起年轻执着的胸膛,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
编辑/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