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脱贫发展的进程及经验

2020-04-27 08:44万媛丽刘文霞彭湘林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万媛丽 刘文霞 彭湘林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以江西省进顺村为例,探索该村脱贫发展的脉络和内在机理,从改善外在和激发内生两部分提炼出具有推广性的启示与经验,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 脱贫发展 江西省进顺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40-03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家出台的种种政策促进了乡村发展,使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0%下降到了2018年末的1.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扶贫工作时间紧迫、任务量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江西省进顺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思潮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性地提出“以地换地、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等方案,形成了发展方面的“进顺模式”,一跃成为江西的首富村,其脱贫工作的丰富经验具有典型的推广意义,可供全国其他地区参考借鉴。在此背景下,我们以江西省进顺村为例,探讨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脱贫发展的进程及经验。

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乡村脱贫方面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这可以归因为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重心放在农村贫困人口上,贫困着力点也经历了从贫困县瞄准、贫困村瞄准到贫困户瞄准的转变[1]。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农村地区从广义的、救济式输血扶贫到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式造血扶贫,而后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扶贫实践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乔陆印[2]、党艳丽[3]等普遍认为,1978—1985年“文革”结束不久的中国表现为普遍式贫困,1986—2000年政府开始对特定的农村贫困地区实施扶贫,2001—2010年扶贫工作开始将国家发展战略与扶贫相结合,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对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脱贫。关于农村脱贫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文献是从国家整体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如刘李峰[4]认为,扶贫不仅要有相关政策推进,还需要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以及激发贫困地区人民内生動力。此外还有小部分文献是基于某地实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脱贫方案。如李俊[5]基于湖北郑家埫村地调研中总结出拓宽农产品销售道路、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扶贫扶智、完善农村教师体系等具体措施。但这类文献多未将该地脱贫发展的脉络与改革开放大环境相联系,且所选取的调研地缺乏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可推广性较差。

基于以上,本文选取在扶贫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的江西省进顺村为调研对象,具体阐述改革开放与进顺村脱贫进程的内在联系,结合新时代的新背景,提炼出具有推广性的启示,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思想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进顺村扶贫工作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扶贫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农村的扶贫变迁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4年体制变迁带动下的大幅减贫,1994—2000年扶贫攻坚带动下的开发式扶贫,2001—2012年小康社会建设视域中的农村扶贫开发,2012年至今精准扶贫视域中的扶贫攻坚。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举国上下开始踏入改革开放的浪潮,而进顺村就是这样一个主动乘上了改革开放春风的贫困村庄。

进顺村,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城中村,占地面积1.68平方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419户人家、1441人。这样一个在改革开放前人均收入74元、村集体资产10.5万元的小村落,这样一个祖辈以种菜为生的贫无立锥之地的村落,这样一个连当地民谣都唱“硬木扁担杉木桶,代代不离驼背种。一根扁担两只栏,有女莫嫁上窑湾”的穷乡僻壤,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中奋勇前行,实现了“丑小鸭”的华丽蜕变,创造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辉煌,荣获了“中国十佳名村”“中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等殊荣,谱写出了时代最美篇章。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进顺村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种菜营生观念发生了转变,顺应大时代的潮流,逐步探索出了符合当地村镇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逐步转型的阶段。农民开始丰富谋生手段,不再以农业生产收入为唯一的经济来源,而是陆续开始办装订厂、米粉厂、养鸡场等一系列村办企业,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管理经验不足、产品质量差劲、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村中企业出现了大范围的亏损。为此,村干部和村民开始齐心协力探索进顺村下一步的发展道路问题。

由此,进顺村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创新理念方法谋发展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乡村社会也在悄然向城市社会转变,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人口由1979年的18%增加到2000年的36%,每年平均提高0.86个百分点。进顺村在享受城市化带来便利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进顺村本身地域空间狭小,加上城市化建设占用耕地增加等不利政策因素,使得进顺村谋生存求发展的拯救行动迫在眉睫。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村干部把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为地域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本地旅游服务业和“以地换地”的思维理念,进顺村在逐步实现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同时又不断拓宽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了村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顺村进入巩固基础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时期,江泽民“引进来、走出去”正确战略的实施,成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全速发展的思想动力源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进顺村则是这些大战略下受益的群体典范,它采用“招商引资谋发展”的战略方针,引进外资或外地企业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顺应了时代经济发展的潮流。

二、进顺村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果

经济上,第一,全村总产值从1978年的56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53亿元,约是40年前的9464倍。第二,2010年,进顺村已经实现小康的生活水平,而全国此时仍有2688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相对于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前了10年,其经济实力不得不让人惊叹。第三,进顺村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对村里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把以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逐步过渡到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形成多种产业发展格局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国家批准建造的“三星级宾馆”—— 鄱阳湖大酒店,就是证明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一个鲜活例子。第四,进顺村以“跳出进顺、发展进顺”的创新理念,通过以地换地、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拓宽其经济来源。从1998年在民营科技园购地41亩田地建起进顺村工业园区,到2002年在昌东工业园购地360亩建成207亩的昌东鄱阳湖工业园。从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麦德龙公司落户进顺,到2005年国内200强企业苏宁电器落户进顺。这一系列成功的经济实例,无一不体现了进顺村先进的发展理念。除此之外,进顺村还依托工业园区成立了鄱阳湖物业管理公司、研发中心等相应的关联企业,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和效果。第五,在贯彻习近平主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进顺村坚持村民分红制度,将“股份制”和“合作制”进行融合,将村属企业的资产进行量化评估,折算成股份配置给农民,实现村民由农民身份向企业股东身份的转变,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村民的富有代表着整个村庄的繁荣,村庄真正做到了进顺村党委书记“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已经满了,应该让小河的水也满起来”的期愿。

进顺村在社会服务事业方面的建设成果也是成绩斐然。在教育方面,为了维护并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设立了教育基金,以集体股份无偿配送的方式来确保村民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设立奖学金制度来激励村民子女奋发向上,勤奋好学。除此之外,进顺村又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观念,创办了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实现其余生价值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在文化方面,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来塑造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十佳敬业爱岗标兵”“十佳孝顺星”“八荣八耻”教育等。与之相对应的是进顺村的“细胞工程”,该项目通过开展舞蹈、乐器吹奏活动来丰富村民的闲暇时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活动来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培养其高雅的情趣。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村民享有高比例医疗费用报销的制度,即村民住院医疗费可报销50%,村民独生子女住院医疗费可报销100%,每人每月還可以享有20元的门诊医疗补贴费用。另外,进顺村还成立了大病救助基金,为患者提供双重经济保障。在社会保险方面,进顺村率先实现了村民社会统筹保险,不仅让村民以职工身份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且把村民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另外村民还享有16种福利,人均每年还可享有2000余元的福利费。在民主制度方面,进顺村坚持人民民主,实行村民代表大会选举领导人制度。这样一来,村中大事由村民集体商议作出决策,奠定了能够制定出正确合理、符合村民意愿政策的基础。

三、进顺村脱贫工作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全国7亿多人口的脱贫工作。改革的绵绵细雨滋润了华夏的每一寸土地,进顺村的成功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但目前我国仍然有1660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下,进顺村的成功可为中国目前尚未脱贫的村落提供借鉴意义。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进顺村村民解放思想,通过盘活土地资金获得了“第一桶金”,随后在村里先后办起了二十多家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第三产业,并且逐步探索出了符合当地村镇发展的理念和方法。

第二,因地制宜定方针。进顺村作为城中村,具有相对地理位置优势,村干部围绕着这一特点,先后开办宾馆及工业园区,使其由单一的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其他村落也可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制定属于自己的发展战略,践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俗语所传达的理念。

第三,创新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顺村在因有限的土地资源而限制本地区发展时,创新性地提出“以地换地”的理念,顺利渡过难关,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进顺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把世代以种菜为生的村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机械的苦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经营企业致富的道路,村里的经济生产总值也呈现出跳跃式的飞速增长。

第五,“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通俗质朴的话语,明确指出了脱贫工作的关键在于村民。进顺村在兴办村办企业的同时,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让村民成为了村办企业的职工,实现了村民职工化、股东化。其他村落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保障村民的合法利益。

第六,要坚持把干部力量和群众力量结合起来,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村干部和村民的同心协作和敢于尝试,进顺村才有了今天“中国十大小康村”的美誉。其他村落的村干部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制定扶持政策。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积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心声,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居民制定不同的帮扶计划。

参考文献:

[1]罗玉辉,侯亚景.中国扶贫改革40年:过去、现在和未来[J].宁夏社会科学,2019(5):104-109.

[2]党艳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经验及价值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9.

[3]乔陆印,何琼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践进路与世界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8(6):67-75.

[4]刘李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乡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J].小城镇建设,2008(6):90-93.

[5]李俊,邓军蓉.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成功经验、脱贫模式探究与思考:基于湖北省省级贫困村郑家埫村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16):4-5.

责任编辑:张正吉

[基金项目]2019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隐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解决对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作者简介]万媛丽,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财税;刘文霞,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财税;彭湘林,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财税。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