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1月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在京召开了2020年春季沙尘天气趋势预测会商会议,来自林业、气象、草原、荒漠化监测等领域专家,在认真分析2019年沙尘天气灾情、地表状况、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预测模型和方法,预测了2020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趋势: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和日数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总体接近2019年同期。
专家分析,2019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发生11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6个特点:一是沙尘天气过程数与2018年同期(10次)略偏多,但少于近18年同期均值(10.7次)和常年均值(17次)。二是发生1次强沙尘暴、3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强于2018年同期(3次沙尘暴过程),明显弱于近18年均值(沙尘暴4.39次、强沙尘暴1.3次)。三是北方平均沙尘日数为5.4天,与2018年同期(5.5天)持平,略少于近18年同期(5.7天),明显少于常年同期(8.2天)。四是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南疆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和东北西部。五是沙尘天气首发时间为3月19日,比近18年平均首发时间(2月14日)晚,且集中发生在春季后期。六是北京地区发生2次扬沙天气,少于2018年同期(3次)和近18年同期均值(3.5次),且强度偏弱。
专家介绍,2019年主要沙尘源区水热条件、土壤墒情、植被状况有利于抑制2020年沙尘天气发生。主要沙尘源区植被生长状况较近20年同期均值偏好;比2018年同期略偏差,其中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部偏好,内蒙古中东部局地偏差。近2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且降水量和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植被盖度稳定增长,荒漠生态状况持续稳定向好。另外,蒙古国南部植被生长状况比2018年同期略偏差,但较近20年同期均值偏好。
专家强调,欧亚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活动是形成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最为重要的气象条件。近20年来春季北方地区大气环流多以纬向型为主,冷空气势力明显偏弱,有利于春季沙尘天气偏少。2019年秋季,北极地区海冰密集度总体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楚克奇海及邻近海域海冰持续偏少,秋季密集度较常年同期偏少20%以上,10月份部分海域偏少80%以上。赤道及以北的太平洋大范围海域海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鄂霍次克海和西白令海偏高0.5℃以上,部分海域偏高1-2℃;西南印度洋海温偏高1-2℃;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中性偏暖状态。海冰和海温外源强迫信号均十分有利于2020年春季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盛行平直的纬向环流。
自2003年建立春季沙尘天气趋势会商机制以来,林草局和气象局不断加强合作,特别是近几年会商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是在年度趋势预测方面,新增东北区域,将新疆南疆、北疆分开预测。二是在滚动会商方面,3-5月开展以月尺度进行滚动会商,及时修订会商意见。三是在应对重大沙尘天气方面,及时对重特大沙尘暴灾害及影响京津冀的沙尘天气进行会商,分析原因,预测后期趋势。四是在验证预测意见方面,春季沙尘暴重点预警期结束后,联合对春季沙尘天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验证年初会商结果,改进预测模型和方法。五是在会商时限方面,不局限于春季,开展不定期会商,特别是针对入冬时期沙尘天气进行会商。
为提高预测水平,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要,与会专家建议:一是对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区域进行精准预测,且在时间维度上提高预测水平。如京津冀地区受风沙危害较为严重,应提高预测精度,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顺利实施。二是两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气象部门重点分析影响沙尘天气的气象条件,林草部门重点查清地表状况。同时,两部门联合开展调研,深入分析沙尘天气形成机理及其与荒漠植被之间的相关性,不斷改进预测模型和方法。三是加强气象服务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利用气象卫星的优势,结合地面调查,对荒漠化治理成效进行评价,重点分析同等气象条件下生态治理对荒漠化防治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分析气象因子与荒漠化防治的关系,提出针对不同气候背景的防治措施,必要时先行开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