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徐竟甯,周芯卉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 南宁 530011)
201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3类,提出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1]。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刚刚建立,其发展和利用处于摸索阶段,未来自然保护地仍然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如何适应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当下自然保护地的困惑。广西生态环境优良,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经多年发展,其生态旅游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相对滞后,在当前自然保护地统筹管理、整合优化的背景下,森林生态旅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指导意见》提出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自然保护地具有以下特征:以自然遗迹、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土地利用方向以保护为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经费投入,由政府审批认定,有明确的边界范围[2]。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3],即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旅游中,森林生态旅游占主体地位。森林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各种生物群体、结构现象的观察和感受,了解、感悟和保护自然[5]。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广泛,可以存在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林场、林区和苗圃等各种与森林密切联系的区域。
目前广西尚未有国家公园,结合广西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和适宜性,最终确定本次研究的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5类。
美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以“环境保护为首”和“全民公益性至上”为旅游管理理念[6]。美国国家公园内的旅游活动注重体验性、环保性和教育性,旅游项目不仅仅是满足大众浅层次的观光需求,而是更多地开展一系列体验性较强的项目,如徒步、自行车和野营等活动,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包括野外探险、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生态体验、游憩度假等[7]。黄石公园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其最为出色的解说管理制度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国家公园资源的保护工作,鼓励其参与对游客的教育活动[8],尤其是涉及到资源保护教育的内容。同时,各个自然保护地也会制定相应的生态旅游指南,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生态解说培训。
日本的自然保护体系主要分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其中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为自然公园。日本于1931年制定了《国立公园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生态旅游推进法》,确定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明确生态旅游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效果和重要意义[9]。自然公园是日本国民接受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公园法律、规划制定,还是各项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项目设计都突出了生态教育的重点。日本在推进自然公园管理时高度重视民间团体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创设“公园管理团体”制度,号召公众积极参与自然公园的美化工作,通过组织观花会、观鸟会、讨论讲座等不同形式,引导社区的公众参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10]。
台湾地区1972年制定《国家公园法》,1982年建立第一处垦丁国家公园,目前已建立了8处国家公园,形成相对成熟的管理制度、生态保育、解说教育、观光游憩、实际运营等[11]。台湾地区大力倡导自然教育,推动森林文化建设,为提升民众的保护观念,在国家公园及主要的林区均建立了具备教育、研究、保护、文化及旅游功能的自然教育中心,打造具有游憩与教育服务双重功能的生态教育基地,以解说引导参观和参与体验活动为基础,引入专业教育资源,设计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方案,面向社会各界提供系统性的生态及林业专业的学习与体验课程[12]。台湾地区大力实施与当地居民共担共享的保护机制,2002年3月台湾林务局推出《社区林业计划》,旨在推动社区与林务局形成伙伴关系,共同保育自然资源,让当地居民因资源保育而受惠,同时在《志愿服务法》的指导下招募森林志愿服务队伍,并且负责制定服务标准、培训、考核等管理工作等[13]。台湾地区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不但缓解了政府人力不足的压力,也给热爱自然的公众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占国土面积18%以上。其中包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世界自然遗产13项,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7处,国家地质公园212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数量庞大,内容繁杂,总数量和面积还在逐年增加。2018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突破1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3,创造出近1.5万亿元的社会综合产值。
广西是全国较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省区之一,自196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广西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的40多年内,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234处,累计批复面积262.70万 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10.95%,包括自然保护区78处,森林公园57处,湿地公园24处,风景名胜区33处,地质公园24处等,初步形成类型多样、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自然保护地网络[14],使得大多数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较好的就地保护,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稳定区域小气候等重要作用。
通过GIS对广西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进行摸底,结合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公布的《广西A级景区名录》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广西已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地有123处,3A级以上景区89处,其中5A级景区4处(共6处,另2处为独秀峰王城景区、乐满地),4A级景区64处,3A级景区21处(表1)。
表1 广西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情况
1)自然保护区
有18处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8处,分布在大明山、猫儿山、木论、崇左白头叶猴、弄岗、弄拉、龙虎山、古龙山;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分布在拉沟。
2)风景名胜区
33处风景名胜区均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处,分布在漓江、桂林两江四湖、德天瀑布、青秀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21处,分布在桂平西山、龙泉岩、元宝山—贝江、珍珠岩—金城江、京岛、都峤山—真武阁、林溪—八江、南澫─涠洲岛、香桥岩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9处,分布在勾漏洞、水月岩—龙珠湖、八仙天池—百崖槽、宴石山、古龙河—白龙洞等。
3)森林公园
有38处森林公园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25处,分布在良凤江、龙潭、龙女沟、十万大山、百鸟乐园、龙胜温泉、八角寨、资江天门山、姑婆山、十八水、圣堂山、银杉景区、莲花山、大容山、九龙瀑布群、龙滩大峡谷、钦州林湖、大王岭、德保红叶、五皇山、六万大山、派阳山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5处,分布在雨卜苗寨、石上人家、宝鼎景区、平天山、君武森林公园。
4)地质公园
18处地质公园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分布在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化七百弄、香桥岩、龙云山故事小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处,分布在柳河仙人桥、罗妹莲花洞、罗城剑江、图腾古道—聚龙潭景区。
5)湿地公园
16处湿地公园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分布在荔浦荔江、凌云浩坤湖、龙州左江、龙胜龙脊梯田、昭平桂江;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分布在横县西津、南宁大王滩。
通过GIS叠加分析,234处自然保护地涉及交叉重叠的有88处,有 29处自然保护地是多片重叠,总重叠面积33.91万 hm2,扣除重叠面积后,广西自然保护地面积为226.3万 hm2,仍占广西国土总面积的9.52%,从空间规模上看,变化不大,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影响不大。
通过地理空间分布分析,自然保护地面积较大,常出现一个保护地内多个A级景区的现象,其中2处自然保护地有5个A级景区(花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凤山—乐业世界地质公园);2处自然保护地有4个A级景区(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4处自然保护地有3个A级景区(南澫─涠洲岛风景名胜区、元宝山风景名胜区、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凌云森林公园);5处自然保护地有2个A级景区(桂平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龙潭—都乐岩风景名胜区、珍珠岩—金城江风景名胜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合计89个A级景区分布在61处自然保护地内,有A级景区的保护地仅占总数的26%,由此可见广西自然保护地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提升空间较大[15]。
广西山川秀丽,自然保护地是其森林资源的精华所在,蕴含了奇特的地貌景观、优美的山水风光、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珍稀独特的野生动植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资源类型齐全、数量丰富,整体资源品位高,具有独有的古朴、自然、原始等特征,汇成了独具魅力、开发潜力巨大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1)生物景观本底丰厚,多姿多彩
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最为典型,地跨亚热带和热带2个区域,植被类型亦涉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带。常见生物景观资源有苍茫浓绿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针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摩云翳日的古树名木景观,鲜艳多姿的花灌木林景观(如圣堂山万亩变色杜鹃花),色叶林景观(如海洋山银杏林、德保红叶林)以及珍奇多艳的野生动物景观等。
2)地文景观奇特多样,险峻秀丽
以地质公园最为典型,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排列着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桂山、大瑶山、大明山、金钟山、海洋山、天平山、九万大山、凤凰山等众多的弧形山脉,山体绵延,纵横起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享誉国内外的桂林漓江喀斯特地貌、八角寨丹霞地貌、大瑶山砂岩峰林地貌、乐业大石围天坑景观、凤山溶岩地下河景观、涠洲岛火山地貌景观,雄伟壮观、造型奇特、独具特色、风景如画。
3)水文景观丰富多样,旖旎多姿
广西是全国水资源丰富的省区,自然保护地的水文景观以河流、水库、山涧、溪流、瀑布、潭池、温泉、海洋等为主,类别多样、丰富多彩,既有海洋的浩瀚无垠,又有湖泊的静谧如镜,河流的奔腾不息,瀑布的白练当空,涌泉的喷珠洒玉等。湿地星罗棋布,山涧峡谷的潭、瀑、溪随处可见,为自然保护地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增添一抹亮色。
4)天象景观变幻莫测,奇特多变
以高海拔山区最为典型,自然保护地大多处于山区,森林小气候明显,是观日赏月看星的最佳目的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大明山雾淞、雪淞,圣堂山、猫儿山、大容山等的日出、云海以及北海、涠洲岛、防城港等沿海的日出、日落、霞光等。
5)人文景观特色浓郁,绚丽多彩
以风景名胜区最为典型,自然保护地遍布广西各地,多处于山区,民族特色十分浓郁,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少数民族,大多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文化,如元宝山—贝江的苗族风情、林溪—八江的侗族风情、京岛的京族风情以及黄姚、谢鲁山庄等的人文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内涵丰富。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这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以高速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大改善了中国公民休闲度假的供给条件。国家正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将会极大优化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社会环境。世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30%的速度增长。2018年,广西森林旅游人数达1.13亿人次(占全区接待游客6.83亿人次的17%),同比增长12.8 %,森林旅游总消费441亿元(占全区旅游总消费7619亿元的5.8%),同比增长26%,直接带动其他产业340亿元,森林旅游发展势头良好[16]。
对广西现有的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开展综合评价,摸清底数,理顺各类自然保护地的重叠关系,将生态保护价值低的区域从实施最严格保护的保护地范围中调整出;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尽快完成勘界立标,为生态红线划定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有效解决重叠设置、边界不清、多头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保护观念的提升是开展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的首要任务,森林生态旅游已为广大民众熟知,但其自然教育、科普宣教功能尚未广泛普及,需要广泛宣传和引导,提升森林生态旅游建设者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森林生态旅游参与者的保护意识,主动参与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提升自然保护地原住居民的保护意识,提高生态产品的社区参与[17];加大生态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和市场宣传,将其建设为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功能。
将自然生态教育纳入广西中小学生课程体系,强调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教育、自然体验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地解说牌、专题折页、路边展示、解说步道、体验设施、小型教育场馆、新媒体等载体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设计自然生态教育课程,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解说词,鼓励提供多语种服务,满足游客需求;提高环境教育科学性、体验性和实用性,促进公众的森林生态旅游由普通视觉享受的观光向深度体验的思想意识探索转变。
建立广西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机制,细化社区参与主体、途径、方式、程序和保障,明确外来企业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居民的责任,企业收益以一定形式返还当地居民;聘用管护人员等职工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居民和企业[18];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能力,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解说和环境教育、生态旅游开发运营等环节。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广西各自然保护地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志愿者服务纳入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尤其是生态导游;鼓励和引导原住居民担任生态导游,提供培训平台,通过原住居民参与森林生态导游活动,传递生态保护理念,从而提高原住居民、管理建设者和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广泛联系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传播志愿者服务理念、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让志愿者服务精神和文化深入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开展中。
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与教育、文化、休闲、康养、体育、创意、科技等一二三产业与行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发挥“森林旅游+”的带动功能,延展森林游憩、露营野餐、户外运动、中草药种植、森林浴、植物芳香治疗、森林艺术、森林影视等;将森林生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19],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自然保护地。
提高森林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丰富游览方式,提升游览品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人们在自然保护地的一般控制区内体验学习,探索森林生态、感受森林生态文化;创新开发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产品,依托自然保护地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挥植物精气康养作用,加强民族医药文化与森林康养的融合;深度开发森林生态运动旅游产品,全面加强森林旅游与体育运动的融合,推进定向越野、丛林探险、登山运动、悬崖速降、探瀑溯溪、攀岩溜索、野外露营、森林马拉松、漂流运动、峡谷探险、徒步穿越、自行车越野等户外活动与森林旅游产品的结合。
塑造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整体形象,推出广西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宣传片和形象标识,鼓励各市区进行独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形象推广。加强森林生态旅游市场的差别化营销推广,着力开发珠三角、黔桂粤、滇桂粤、湘桂粤等森林生态旅游主题市场,适度开发长三角、华东和华中市场,培育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引导开发野生动植物观光、生态养生、户外探险、自然体验等生态旅游。
以地理单元、线形生态要素为主轴,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连接,整合区域资源,依托品牌生态旅游景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串联旅游节点,连点成线、串景成廊,发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构建10条精品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姑婆山森林生态康养游、猫儿山森林生态揽胜游、大瑶山森林生态风情游、上山下海森林生态出国游、桂东南第一峰森林生态养生游、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森林生态体验游、中越边关森林生态科普游、红水河—西江森林生态休闲游、大石围天坑群森林生态探险游、环绿城南宁森林生态城郊游。
强化统筹组织,各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全区各类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统筹领导,各级林业和草原(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项目方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改革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采用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制定广西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分类管理措施,让生态保护者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能够收获金山银山。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把推进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共同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