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骥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当前和以后一段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该规划要求在农村加快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设,完善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这为绿色物流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契机。
绿色物流,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部分地区由于只追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不少农村发展模式仍然是靠山吃山,挖山填湖,导致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在助力乡村振兴时,我们不能再沿用过去发展的老路,而是要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在进行乡村物流体系建设时,我们需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乡村经济由于其自身地理条件、位置导致其对外交流的闭塞,乡村农产品无法便捷地进行流动。因此,要致富,先修路,发展农村经济,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就是发展农村物流。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是扩大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流通慢、时间长、效率低的低物流层次上。从物流的流通环节来看,我国农产品主要面临农民—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的烦琐环节。而且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大多数都是未经加工的农产品,再加上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合理的保鲜、储存方法,相当大一部分农产品由于各方面原因而损失巨大,存在较为明显的浪费现象。再加上农民由于缺乏一些信息手段,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跟风式”种植,导致了供给的过剩。同时种植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部分农产品又存在着供给的短缺。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不能完全匹配,这与“绿色物流”中的理念是极为不相符的。
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提供的产品都是原始的农产品,未能形成品牌效应以及集群效应,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农产品难以实现加工增值。而且部分农产品在加工的过程中存在着粗制滥造、简单粗暴的加工模式,毒大米、地沟油等事件层出不穷,与绿色加工、绿色包装的绿色物流理念严重不符。近几年来,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较以前有所增长,但是仍然存在着规模小、物流设施设备短缺、物流保鲜设施落后等问题,其结果就是很多农产品卖不上价格,甚至很多农产品由于季节因素,淡旺季因素,多余的农产品不得不贱卖处理。而农产品如果经过加工,其升值空间是巨大的。例如,从成本来看,1斤苹果按照当前市场价大约也就在5元左右,而假如榨成汁,按当前出汁率1斤出汁8两来计算,500ml的浓缩苹果汁基本都在三四十元以上,增值达到8倍,而绿色增值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基本处于萌芽状态,更多的仍是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所以,在整个物流链条上,大部分都是原产品,未经过任何加工。这不符合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
从城乡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对比看,农村物流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交通条件较差,运输难度较大。目前很多农村路面或县级以下道路路面承重力低,路面常年处于失修状态,路面松松垮垮,而且在交通运输的法律监管方面薄弱,一遇到特殊情况就很容易造成货物的血本无归。国内也曾多次曝光货车翻倒被抢事件以及货车超载事件,农村运输安全意识薄弱。第二,缺乏现代运输、仓储、冷链等专业设施。不少农村地区运输车辆主要以农用三轮车和卡车为主,西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依靠人工、推车进行农产品及农用物资的运输。缺乏专业化的大型仓储基地和配置齐全的冷库、冷藏车辆等冷链设备。这些大大制约了绿色物流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来看,绿色物流政策仍然停留在较为宏观抽象层面,国家层面的政策是有了,但是具体的关于农村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却未形成体系,适合农村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多为空白状态,没有明确的政策约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区或者乡镇企业难免为了经济利益而舍弃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对于绿色物流这块处罚力度不够,也导致了部分企业容易铤而走险,规范的物流体系很难形成,物流企业各自为战,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整体物流的效率降低。没有政策的支持,绿色物流也难以发展。
农业污染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二是农村农作物生产废物。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已多年,使用强度也远高于发达国家。依据调查表明,中国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的比例为22.15%,部分地区超标比例为80%。相比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而言,我国在这方面是严重超标的,而且农村环境仍然存在着脏、乱、差等问题。乡村卫生依旧停留在自然清理状态下,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
由于我国目前物流技术较为落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以及信息网络不健全等因素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普遍偏高,物流成本高必将影响物流各环节主体的利益。据调查,相比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而言,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而鲜活产品则占60%左右。高物流成本带来的必然是利润的缩减或价格的提高,从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竞争力的减弱以及农产品行业进入门槛的提高,因此相比很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上劣势明显。同时,在物流过程中,我国农产品的损耗也是十分惊人的。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为25%~30%,按2018年我国蔬菜产量7亿吨计算,这意味着我国有近2亿吨的蔬菜直接烂掉,按每公斤1元计算,经济损失上千亿元,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在5%以下。我国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12%~15%,相当于8000万人口的年消费量。由此可见,降低物流成本,发展绿色物流刻不容缓。
打造绿色物流,对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绿色物流政策空白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国家应建立健全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和快递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四条”农村公路建设,在宏观层面予以保障。同时,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特性有所差别,在政府层面上,各政府或当地主管部门,要充分体现各级地方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力量,国家通过适当授权的方法来进行调控,而政府则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和执行力度,去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政策,真正地把农村绿色物流当做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针对农村物流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上,可以多元化地引进资金,适当放宽物流行业资金的准入门槛,可以通过引进企业资本、社会资本的方式,来加大对绿色物流资金方面的支持。例如,通过发行农村物流专项基金、农村物流专项债券等形式来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通过政策和资金的配套支持,来共同改善农村物流的环境和设施条件。扩大对农村物流用地、水电、税收、配送车辆购置等方面的支持,从而真正让绿色物流在乡村的这条道路上奔跑起来。
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农民信息闭塞等问题,应充分发挥现代大数据的优势,打造农村物流数据平台,来实现物流数据的共享,减少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通过互联网电商的方式,来提高对农产品的预测,提高农村物流前瞻性的运作。同时,国家或政府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农产品进行监控,实现国家或政府层面的宏观意义上的调控。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电商等新型技术来实现绿色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农业污染的问题,首先在化肥和农药方面,要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通过利用生态链条来减少农药的利用,通过培养和利用害虫天敌的方式来实现无农药化,可以通过建立诸如沼气池、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方法,来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为防止大型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应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做环境影响和评估分析报告,在选址时,应尽量选择远离饮用水水源、远离居民生活的区域,采用先进的技术,增加污染治理设施,通过利用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大力推进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建立具有商业有机肥生产等成熟技术的大中型能源与环境示范工程。此外,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的物流企业零容忍,严格开展农业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做到执法必严,实现绿色发展。
2019年5月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职扩招工作实施方案》,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扩招范围。根据方案,未来将在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加强院校与农村的合作,培养绿色物流相关管理和技术人才,孵化出现代化农民群体。农村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通过给农村人员或农民工提供学习的渠道,建立人才培养计划,让农村人才不再流失。农业人士可以现学现用、学以致用,以人才带动绿色物流发展,大胆创新和探索绿色物流发展,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实现乡村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