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玲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手足口病也被称之为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这种病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病症,在儿童群体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1]。这种病症的发病一般是因为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感染而导致患儿发病,在病变发生以后会存在有发热症状,并且在手、足和口腔当中存在有斑丘疹和疱疹等相关表现,病情严重的情况之下还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脑脊髓炎、心肌炎、脑膜炎和肺水肿等相关并发症,这种病症的死亡风险相对较高,要引起临床的重视[2]。对于这种病症,现阶段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为主,常规为患儿选择采用喜炎平、热毒宁、利巴韦林和炎琥宁等,也有为患儿选择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进行治疗,都能够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效的对患儿提供良好护理,这能够促进患儿病症的迅速恢复[3]。本文针对于此主要评价通过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应用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的效果,同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文的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文的对照组,保证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的一致性,以便进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患儿当中男性29例,女性同样为29例,对照组当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χ2=0.0345,Z=0.1849,P=0.8533;观察组患儿年龄为1~10岁,平均年龄为(4.56±1.45)岁,对照组患儿年龄为1~10岁,平均年龄为(4.62±1.43)岁,t=0.2244,P=0.8229;本文观察组患儿体温为38.25~40.05 ℃,平均体温为(39.65±0.62)℃,对照组患儿体温为38.28~4.25 ℃,平均体温为(39.74±0.55)℃,t=0.8270,P=0.4100;观察组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12 d,平均发病时间为(5.62±2.05)d,对照组患儿发病时间为2~12 d,平均发病时间为(5.58±2.18)d,t=0.1018,P=0.9191。本文两组患儿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均被确诊为手足口病,诊断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温和发病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诊断符合该病症的标准;②所有患儿均存在有发热症状,并且手、足、臀部、口腔当中可见疱疹或斑丘疹,存在部分疹子表面有溃疡或糜烂;③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室的相关指标检验,确定为手足口病;④所有患儿没有药物治疗史。
1.2.2 排除标准:①本文排除存在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②排除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③排除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病症的患儿;④排除合并代谢紊乱的患儿;⑤排除对本文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手段不耐受的患儿;⑥排除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调查而退出研究组的患儿。
1.3 方法:对本文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干预的过程中为患儿应用喜炎平,首先对患儿常规补液,之后选择喜炎平注射液根据患儿体5~10 mg/kg进行用药,需注意最高剂量不能超过250 mL,选择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以后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日对患儿进行一次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本文所有对照组配合常规的护理,要保证患儿的口腔洁净,同时防止细菌出现继发感染,在每次就餐以后为患儿应用温水漱口,如果患儿口腔存在糜烂,需要为患儿涂金霉素、鱼肝油,以便于减轻患儿的疼痛,促进或者糜烂早日愈合。患儿的衣服和被褥要清理干净,保证患儿衣着宽松,确保患儿床铺的干燥性,并且要注意患儿的体温等相关情况。观察组患儿在护理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护理方案配合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具体的护理方案如下:
1.3.1 个性化护理: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强化对患儿的心理指导,根据患儿的性格特征等选择,采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儿交流,要对患儿提供关爱和关怀,帮助患儿消除来自于病症影响的不良心理,确保患儿能够尽可能的适应医院的环境,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做好对患儿口腔和饮食的相关干预工作,保证患儿口腔的洁净,在患儿饮食前后要注意选择温开水或者盐水进行漱口,如果患儿疼痛相对较为明显,或存在有较多的口腔疱疹或者不会漱口,则需要为患儿应用康复新液进行漱口,每日进行3次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疼痛而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对于促进患儿口腔黏膜创面的愈合也具有良好的功效。知道患儿多食用易消化的饮食,饮食当中富含有高蛋白,并且保证饮食的清淡性,在饮食上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禁止患儿食用易过敏的食物,特别是海鲜。强化对患儿发热的干预,很多患儿存在中等以下的热度,所以要适当的要求患儿多饮水,适当对患儿进行物理降温,对于高温不退的患儿,可噂医嘱为患儿应用羚羊角口服液进行干预,每次用药5 mL,每日为患儿用药2次。
1.3.3 健康宣教:对患儿的家长进行1对1的健康教育,也可以发放健康宣传小册子,主要告知患儿家长关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发病机制,使患儿家长对病情的控制做到心中有数。要告知患儿家长手足口病不是终身性的免疫传染性病症,可能会导致患儿因为感染而再次发病,手足口病的感染性相对较强,而且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潜伏期相对短,通过密切的接触会导致传播,所以应引起患儿家长的重视。如果再和其他的手足口病患儿接触以后出现有哭闹不安、头痛发热等表现的情况,需要及时的送医进行治疗。还要告知患儿,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个人卫生,提升患儿的个人习惯,叮嘱患儿在打喷嚏或咳嗽的时候用手掩住口鼻。除此以外,也保持室内的通风,确保患儿能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强化对患儿的营养干预,以便促进患儿机体抵抗力的提升。
1.4 观察指标:统计本文所有患儿经过不同干预以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继发感染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如果患儿经过临床治疗以后,临床症状和临床体温均恢复正常,患儿的皮疹面积和治疗之前减少超过80%,患儿排除存在有新发的皮疹,这说明临床治疗显效;如果经过治疗以后,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也得到一定的改善,皮疹面积和治疗之前相比减少60%~80%之间,这说明临床治疗有效;如果治疗以后临床症状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说明治疗无效。注: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有效率。
对本文两组患儿经不同干预以后的咽喉红肿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本文的所有标本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对本文的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同时选择采用n/%对本文的所有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并选择卡方(χ2)检验,选择P<0.05表示两组数据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经不同的干预指导后,本文观察组治疗有效5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有效治疗47例,总有效率为81.0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之后出现感染2例,感染率为3.45%,均为肺炎感染,对照组感染9例,感染发生率为15.52%,其中存在肺炎感染5例,颅内感染4例,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比较本文两组患儿的咽喉红肿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两组患儿经不同治疗以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请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干预以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干预以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注:两组患儿进行比较,咽喉红肿消退时间:t=4.2233,P=0.0000<0.05;发热症状消退时间:3.3726,P=0.0010<0.05;皮疹消退时间:7.9762,P=0.0000<0.05;住院时间:t=2.2330,P=0.0275<0.05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一种表现为首、足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症,这种病症的潜伏期通常是一周左右,通常发生在10岁内的小儿群体当中。这种病症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和飞沫传播感染,所以容易传播发病,在医院当中也容易出现交叉感染,所以要强化医院对于这种病症的感染预防护理工作。
手足口病这种病症的传染性相对较强,如果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但没有及时送医进行相关的治疗,就会导致患儿病情加重,这可能会导致患儿的很多神经系统等出现改变,进而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而且容易导致患儿合并多种感染,比如肺炎和颅内感染等,这会导致患儿出现一些不可逆的后果。所以强化对于这一类型病症的治疗工作十分关键,本文主要分析对患儿配合个性化护理和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通过对本文结果的分析能够得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也能够证明这种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对患儿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针对患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对患儿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针对患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能够通过1对1的干预指导,促进患儿病症的极大恢复。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儿父母对于病症的认识,进而在相关的照料过程当中可以有的放矢,对于改善患儿的病症,促进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选择采用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指导可以有效的提升患儿治疗的总体效果,降低患儿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能够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