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晶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营口医院内科,辽宁 营口 115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液体潴留,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1],是心脏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类似,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西医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拮抗神经内分泌,降低心脏负荷,强心和器械治疗。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水肿”范畴,分为脾肾阳虚、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等证。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是临床热点,本观察旨在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的心肾阳虚型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严重感染者;严重原发性肺部疾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不愿参加观察者。共有74例患者参与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44~76岁,平均(59.3±9.2)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4例,Ⅳ级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43~78岁,平均(60.8±9.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5例,Ⅳ级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等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性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案,包括利尿剂,ACEI,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味苓桂术甘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脑钠肽(BNP)水平。
1.3.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参考中医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疗效判定:①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或恶化(NYHA分级);②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到2级(NYHA分级);③显效: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控制或 心功能提高超过2级(NYHA分级)。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率、BNP水平降低更加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6%(35/37);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7%(28/3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BNP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BNP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心脏充盈或射血功能障碍,心脏排血量不足,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导致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水肿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最终末阶段,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随着当前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包括拮抗神经内分泌,降低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器械治疗等,容易反复。目前联合中医治疗心力衰竭是一个热点。心力衰竭在中医属于“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心力衰竭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心、脾、肾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饮、痰浊为标。心气虚不能行血,阳虚无以化气,不能统帅血循行及蒸化水液,遂发生瘀血、饮邪,日久进展至脾肾阳虚阶段,则不能化气行水,水饮上凌心肺,从热化痰阻塞肺络导致加重喘促、水肿等症[2]。心肾阳虚证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主要认证心悸,喘息,短气乏力,腹胀便溏,尿少浮肿,舌淡胖,面色灰青,身寒肢冷,脉沉细或迟,与西医心力衰竭终末期相符。苓桂术甘汤最早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主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味药组成,茯苓可健脾渗湿,桂枝可温阳化气,白术可健脾燥湿,甘草可益气和中,药物协同达到健脾温阳,利水消饮之功。BNP是心脏内分泌活动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BNP水平可反映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3]。
本观察结果显示,加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后患者心率、BNP水平均显著下降,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苓桂术甘汤能有效改善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