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冠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500)
在众多肩关节疾病当中,在肩袖损伤较为常见,占疾病发病率的17%~41%,当下临床中常采用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精标准,但该种检验方法具有一定创伤性,且价格高昂,并不适用于常规诊断[1]。近年来,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中得以应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诊断的手要检查方法,磁共振间接肩关节造影技术在肩关节疾病诊断过程中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应用于肩袖、盂唇等病变中优势较为明显[2-3]。为此,本文主要选取肩袖损伤的患者着手研究,探究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诊断准确率,阐述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82例肩袖损伤的患者,患者入选日期为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参与到本次实验的患者中,性别为男性的患者为43例,女性的患者为39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1岁,患者的最小的年龄为1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32±4.92)岁。
1.1.1 收入标准:①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功能异常、肩部疼痛;②患者自愿加入本次实验,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实验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 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磁共振检查禁忌证的患者;②排除对比剂过敏的患者;③排除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排除存在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诊断,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均进行宣教,以便配合检查。
MRI诊断方法: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为GE公司提供,型号为3.0T,所使用的线圈为肩关节专用线圈,应先对患者的肩部关节进行平扫,平扫完成后进行间接造影检查。在其横断位扫描过程中,采用压脂T2加权成像(T2WI)序列扫描,在进行斜冠状位扫描过程中,采用压脂质子加权成像技术(PDWI),增强后,T1加权成像T1WI及斜矢状位的T2WI采用FSE(原位置的压脂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进行相关扫描,设置参数:TR=3400 ms,TE=70 ms;FSE T1WI:TR=650 ms,TE=10 ms;FSE PDWI:TR=2400 ms,TE=27 ms,矩阵为320×256,层厚设置为3.0 mm,层间距设置为0.6 mm,FOV=18×18 cm;经过斜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可获得准确定位,斜冠状位及冈上肌在扫描过程中应保持与长轴平行的状态,斜矢状位及冈上肌在扫描过程中应保持垂直的状态。MRI间接关节造影诊断方法:使用的对比剂为予二乙烯五胺乙酸,注射方式为静脉注射,使用剂量根据体质量进行计算,具体为0.1 mmol/kg,注射对比剂后,嘱患者充分活动患侧关节,注射10~15 min后进行扫描,FSE T1WI数据设置为:TR=780 ms,TE=9.9 ms。
1.3 观察指标:对比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图像分析:采用双盲法完成阅片,若意见出现分歧时,由上级医师判断。常规磁共振:T2WI及PDWI以异常高信号为主要表现,发生形态改变;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表现为高信号的对比剂进入肌腱破损处。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表现:注射对比剂后,在肌腱全层达肩峰-三角肌下滑囊内可明显观察到对比剂的存在。
1.4 统计学分析:SPSS17.0,用率(%)表示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行χ2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当P<0.05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1 关节镜检查结果:参与本次实验的8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确诊为肩袖损伤,其中,48例患者为肩袖部分撕裂,全层撕裂12例,肌腱炎5例。
2.2 常规MRI检查结果:常规磁共振检查确诊肩袖全层撕裂伤,在PDWI序列下,表现为在整个肌腱全层中出现增高信号,在断裂段以回缩显现为主要表现,肌腱不连续。常规MRI检查中,74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0.24%(74/82),特异度为91.04%(61/67),灵敏度为86.67%(13/15)。
2.3 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结果:在诊断过程中,主要以对比剂高信号为主要表现,肩峰-三角肌下滑囊内充有丰富的对比剂,在T1WI脂肪抑制序列上,以高信号的对比剂为主要表现。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中,80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7.56%(80/82),特异度为98.46%(64/65),灵敏度为94.11%(16/17)。
2.4 对比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
肩袖损伤可对患者肩部关节产生极为明显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肩袖损伤主要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临床中,常通过影像学诊断间隙损伤,其中以磁共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肩袖损伤可分为部分撕裂和全程撕裂等多种类型,采用磁共振诊断可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在肩袖损伤疾病诊断过程中,通过磁共振检查能够对肩袖损伤的类型进行明确,主要以肌腱形态和信号表现异常为主,肩袖发生撕裂后会存在裂隙和裂口,机体的体液会随着裂口和裂隙渗入其中,经磁共振检查可发现,T1WI在液体信号诊断过程中,以低信号为主,PDWI、T2WI检查过程中,以高信号为主要表现,在进行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可对裂口的大小、范围以及肌腱是否发生改变进行有效判断,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虽然常规磁共振在临床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相比,诊断结果仍然相对较差[4-5]。
磁共振间关节造影检查主要包括间接造影和直接造影两组,直接造影主要对关节腔内注射对比剂,使关节内膨胀,以使关节结构充分显示,但该种诊断方式具有明显的创伤性,不被大多数患者接受,而间接造影模式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达到显示撕裂部位的效果,注射对比剂后,嘱患者对肩部关节进行充分活动,使对比剂能够深入到各关节腔内,并且均匀扩散,使关节腔内的信号长度得以增强,部分失裂伤患者在进行间接关节造影检查时,以进入肌腱破损处的对比剂高信号为主要表现[6-7]。肩袖部损伤由于损伤时间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所获得的检查表现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采用常规磁共振检查,诊断效果相对较差,而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可使对比剂在关节腔内均匀分布,使患侧肢体周围结构与韧带的对比度得以提高,对比剂可顺利进入肌腱撕裂或缺损区域内,使该部分诊断的敏感性得以提高[8-13]。
从本文的探究中,可以发现常规磁共振和磁共振间接造影检查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各方面数据均略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本实验数据较少,应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行更加深入的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在诊断肩袖损伤各具有优势,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恰当的方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