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凤
(临淄区妇幼保健院,山东 淄博 255400)
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广谱抗菌类药物,多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抗菌谱广泛、服用吸收率高、价格合理等特点,治疗效果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满意。但是此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合理,容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患者耐药性,因此必须引起重视[1]。本研究对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48例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前进行药学干预,分析药学干预对药物使用情况影响。报告如下:
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96例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各48例。对照组(n=48)男女比例为29:19,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9.65±2.44)岁;观察组(n=48)男女比例为27:21,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8.21±2.57)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所有患者均同意观察和记录对药物使用效果,家属知情签订知情同意文件。
对照组:参照药物说明书使用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症为其选择药物,主要包括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等。
观察组: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病情情况、身体状况和检查结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调节和干预用药情况,具体方法为:①明确药物使用标准,将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标准汇总成纸质手册,将其发放给各个科室临床医生,能够成为开具处方和进行系统评估的参照依据,能够监督医生合理使用药物;②制定标准时需要参考卫生部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文件,手册中的内容必须要符合原则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规定及各项内容;还需要综合考虑本院的实际使用情况,同时结合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合理制定药物使用方案,使临床医生能够明确了解药物的适用症、禁忌症、使用须知、药物安全性、使用剂量、联合用药标准和服用疗程等内容,要总结之前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情况,对医生进行必要的警示,例如如果联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和非甾体药物,可能会损伤肝脏功能、小儿不合理用药会导致软骨不正常发育等[2];③积极开展培训和学习活动,能够强化医师和药师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开方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因素,提升药方的合理性;④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进行动态化检测,医院可以开通药学咨询热线;鼓励医师和药师之间密切沟通,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能够不断进行改进;定期开展用药调查,如果发现不合理情况进行公开通报,加强管理,确保药物合理使用。
评价指标包括合理用药率、耐药率、医生知晓率;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慌、红斑。
研究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为P<0.05。
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指标评价[n(%)]
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几率[n(%)]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历经50年时间从开始的第一代发展到现今的第四代,80年代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服用吸收率高、半衰期较长和抗菌广谱性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喹诺酮类药物破坏和抑制细菌的生长主要通过复制和表达细菌基因来实现,医学研究表明,喹诺酮类药物能够对格兰阴性细菌发挥极强的杀菌作用,还能杀伤支原体、厌氧菌和结核杆菌,同时对于产酶金葡菌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因此在治疗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和骨骼感染中使用广泛[3]。但是目前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较为常见,因此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考虑为细菌外膜的通透性降低导致靶酶变异所致。国内临床研究表格,不合理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例如肠胃道反应(恶心、食欲不振)、心血管系统异常(心慌)、变态反应(红斑)等。长时间服药还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或是影响儿童软骨发育等。如果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还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例如联合非甾体药物会导致患者发生抽搐,因此临床中必须要重视对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有效的药学干预,能够确保合理使用药物[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开展药学干预后,观察组的合理用药率、医生知晓率和耐药率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表明药学干预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制定药物使用标准、积极开展医师和药师培训、严格管理、规范药物使用,提高医生的药物知晓率、降低不合理用药几率和耐药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时开展药学干预能够提升医生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了解程度和使用合理性,能够避免患者产生耐药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确保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