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析

2020-04-27 07:43:18李正玉何福春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9期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鼻窦炎

李 慧,李正玉,何福春,张 珉

(沛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 徐州 22160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属于常见病,鼻息肉以鼻腔内黏膜水肿、正常功能丧失为主要表现。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情迁延难愈,以嗅觉功能出现异常、流脓鼻涕、鼻塞、头痛等为主要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在慢性鼻窦炎治疗中,主要以药物、手术为主,且多数患者可治愈,但有少数患者会反复发病。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2]。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9年1月,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18-66岁,平均(42.53±5.65)岁,病程1-9年,平均(5.37±1.20)年。

纳入标准:符合耳鼻喉科中关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相关标准,且经鼻内镜检查,有鼻腔息肉,认知功能正常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合并中耳炎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鼻腔出现活动性出血者;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方法:在术前,通过进行鼻窦CT检查明确患者鼻窦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指导其通过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来控制哮喘。控制不佳者加用泼尼松片(口服,5~10 mg/d)治疗5~10 d。在进行手术前,明确患者手术适应证。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清除其鼻腔息肉,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筛窦。对于存在中鼻甲病变的患者,切除其中鼻甲息肉样变部分和泡性中鼻甲外侧组织。依次开放前、后组筛窦、上颌窦、蝶窦、额窦,彻底清除息肉样组织。在术后,用经地塞米松浸润的纳吸棉或膨胀海绵填塞鼻腔。

1.3 观察指标

分析手术指标、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比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

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炎性因子指标: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抽取患者静脉血,做分离处理,即3500 r/min,分离15分钟,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以上指标[3]。

并发症:鼻腔流血、鼻腔粘连、轻度眶周瘀血。

治疗效果判定:术后6个月,症状全部改善,鼻腔黏膜没有增厚,且无没有脓性分泌物,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鼻窦正常为显效;症状有所好转,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鼻窦有所改善为有效;以上指标均未达标为无效[4]。显效率+有效率=治疗效果。

治疗半年、一年后,采用SF-36工具,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收集的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本文所收集的计数资料,应用[n/(%)]表示,组间对比行x2检验,所有数据处理应用SPSS 23.0软件,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 结 果

2.1 手术指标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6 0 例患者, 经内镜手术治疗后, 出血量(82.64±21.31)ml,手术时间(80.00±4.66)min,住院时间(6.01±1.35)天;经治疗后,显效5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治疗效果98.33%;且只出现2例并发症患者,即鼻腔流血1例、鼻腔粘连1例,发生率3.33%。

2.2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治疗后低于对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肿瘤坏死因子-α(ng/mL)治疗前 60 14.65±3.81 411.77±55.10 4.51±0.66治疗后 60 5.05±1.08 280.24±30.51 1.10±0.51 t -- 18.7776 16.1762 31.6679 P -- 0.0000 0.0000 0.0000时段 例数 白介素-6(pg/ml)白介素-8(ng/L)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半年、1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s)

时段 例数 生活质量(分)治疗前 60 63.65±3.81治疗后半年(分) 60 75.05±4.08治疗后1 年(分) 60 88.74±5.69 t-- 5.6978 P-- 0.0002

3 讨 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属于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与特应性体质、解剖变异、哮喘等有关,且也有学者认为,环境、遗传等因素也会引发此病症[5]。慢性鼻窦炎出现后,会引起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使鼻腔、鼻窦黏膜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还会抑制淋巴回流,加重黏膜水肿,从而引发息肉,加重解剖变异性炎症的出现。目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故必须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此来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切除鼻窦病变组织,处理鼻腔异常结构,促使解剖结构可以有效恢复。特别是鼻内镜手术,其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可以减少创伤,促使患者术后尽快康复。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可以尽量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组织、黏膜,保留鼻腔、鼻窦功能,促使患者病情恢复。此外,鼻内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可以减轻鼻窦黏膜损伤,减少出血量,与传统手术相比,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缩短术后鼻腔组织切口的恢复。

综上所述,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鼻息肉鼻窦鼻窦炎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6:10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22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