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欣赏

2020-04-26 10:09
ViVi美眉 2020年1期
关键词:有情艺术作品大众

艺术在于欣赏,无论是美术艺术、音乐艺术、影视艺术,还是绘画、歌曲、戏剧,本是工具,最初只为记事达意,是欣赏把它们推上了艺术表达之路。从此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要想让艺术审美和大众审美相向而行,首先是传承。传承,传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承的是千秋万代不曾磨灭的艺术风骨。一撇一捺总关情,一横一竖传文脉。在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海洋里,下笔若没有浩然风骨,艺术作品难有新气象。艺术传承,文化是枝干,技艺是枝叶。增益学识,才会有艺术底蕴,这丛艺术枝干才会遒劲有力。修炼技艺,才会有艺术呈现,这丛艺术枝叶才会繁荣茂盛。传承中华文化,需要筑牢最坚实的文化认同。没有传承,艺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失去了发展根基。

要想让艺术审美和大众审美相向而行,传承之后是坚持。一是坚持有情,人文情怀是艺术作品中的闪光。在艺术家与艺术收藏者的眼中,山川、草木、禽兽、自然,各个有情,物我一体,物我两忘。诗人用言语生情,故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画家用笔触描情,故有“气韵生动,活灵活现。”音乐用曲调融情,故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社会主义文化是艺术前进的灯塔和服务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来看待艺术,传承和弘扬积极的、合理的艺术内核,否定和抛弃消极的、没落陈腐的靡靡之音,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谨有加的艺术风气。密切联系群众、打造主流审美,使传统文化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要想让艺术审美和大众审美相向而行,最后是创新。当然,艺术的特色是文化存同,个性求异。如果千篇一律,则味同嚼蜡。但过于阳春白雪,则曲高和寡。当然,以前的艺术好似美人如花,是清清冷冷的一泓秋月,只能遥遥仰望。创新,便要挣脱心中传统习惯的约束,解严开放,天真自在。一是要促进艺术文化交流,促使在艺术的园地中百花齊放,争妍斗艳。二是要开拓艺术的科研沃土,活跃艺术教学与科研氛围,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三是要增强艺术的欣赏效果,艺术之中人人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艺术通常来源于平常生活,如视生活与艺术为对立的两面,艺术作品则极易失真失实,可欣赏性与普适性大打折扣。要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需要创新。若是泥古不化,故步自封,艺术就是无灯之塔,无火之炬,丢失了前进的方向。

艺术走到今天,承古开新重要,学会欣赏艺术也至关重要。艺术欣赏不仅包括人们感官接触到艺术产生的审美愉悦,更是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那么如何进行艺术欣赏呢?首先是“静赏”,从视觉听觉感觉上享受审美愉悦。其次是“深挖”,从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人手,在精神上经历一次艺术按摩。最后,要学会“思考”,在艺术作品中找到与自己共通的情感联结,艺术作品或许时间上来自几千年前,或许空间上来自几千公里外,但艺术情感的共鸣将跨越山海,伴你左右。

艺术无处不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诗画的艺术;“庭树不知人去尽,秋春还放旧时华”是戏剧的艺术;“能令万里近,不觉四时行”是摄影的艺术使命。致力于广泛的艺术欣赏实践,传播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介绍各个艺术门类、艺术特征、美学特征和艺术语言是本刊的艺术使命。当然,艺术文化要跋涉的路很长,在上下求索的旅途中,全刊上下工作人员将不忘初心,既要寻求国学的根,也要泛游人民的海。走…艺术象牙塔,面对生活,用足够的力量去表达生命的坚韧与鲜活。走近大众,感受多元,用平等的眼光去传递我们的关怀与关注。艺术让我们知道,这平淡人间风关月,熙熙攘攘平仄声,道是无情最有情。

猜你喜欢
有情艺术作品大众
大众偶像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疫情无情人有情
红色警报——煤炭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