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每个小朋友路过广场,看见卖气球的摊位都会忍不住驻足,请求家人给他买一个。这些气球五颜六色,有的还做成了动画人物的样子。小朋友牵着拴气球的细线,时不时地拉一拉、放一放、跑一跑,能玩许久。如果一不小心松开了细线,气球飞上了天,小朋友还会哭鼻子呢!亲爱的小朋友们,别哭!飞上天的小气球在和我们玩游戏呢。
《小气球》就是这样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儿歌,它把气球幻化成一个调皮的小朋友,将气球 “轻飘飘” “轻轻飘” “没有脚”的特征融入儿歌中,灵动感十足。儿歌语言简单凝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最后,把气球飞上天的现象拟人化为和小朋友躲猫猫,让人忍不住要和“小气球”玩游戏。
语言活动:儿歌《小气球》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观察与动作表演,理解儿歌的内容。
2.乐意在游戏情境中一边模仿动作一边吟诵儿歌。
3.感受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氦气球**一个、KT板做的不同形状的云朵、不同造型的气球图片、作品《小气球》PPT、各色气球胸牌(幼儿人手一个)、音乐《宫崎骏 - いつも何度でも》。
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气球,玩过“会飞的”气球。
活动过程
一、欣赏气球图片,说说它们与老师手里的气球的不同
师:看,这些是什么呀?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幼:气球。小猪佩奇的样子。小动物的样子。七星瓢虫的样子。云朵的样子。
师:(拿出藏在身后的气球)这里也有一个气球,它和我们刚才看过的气球有什么不一样?
幼:颜色不一样。这个上面没有小动物。
师小结:这个气球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有一首儿歌会告诉我们哦!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欣赏儿歌,感受儿歌的内容
1.欣赏配乐儿歌,初步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师:儿歌的名字叫什么?
师: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幼:气球在云里躲猫猫。没有脚,有根线。
【说明】教师在念到儿歌的末尾处放飞手上的气球,这样有助于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儿歌中描述的气球的特征。
2.观看作品PPT,再次欣赏儿歌,感受小气球的特征。
师:小气球是什么样子的?
幼:圆的。
师:它是怎么飘的?
幼:轻轻飘。
师:什么叫“轻轻飘”?
幼:就是轻轻地飘。
师:儿歌里还说了“轻飘飘”,什么叫“轻飘飘”。
幼:就是很轻很轻很轻。
【说明】本环节中大多数幼儿用动作表示了小气球飘的样子:双手指尖围成空心圆,向左右、向上慢慢移动。
3.模仿小气球飘,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
师:小气球是怎么飘的呢?谁来试试?
【说明】这个环节可以请幼儿在座位前模仿气球“飘”的动作,教师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请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最后带领幼儿跟着学一学。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一边念儿歌,一边学做小气球,好吗?
【说明】动作参考:小气球,轻飘飘(双手指尖靠拢围成一个空心圆)。没有脚,轻轻飘(左右移动身体或转圈)。往上飘,往上飘(双手慢慢向上移),飘进云里,躲猫猫(双手轻轻蒙住眼睛)。
【说明】动作模仿有利于小班幼儿更好地感知“小气球”的特征,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三、游戏:我是一只小气球
1.贴“小气球”胸牌,初步尝试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师:小气球们,我们一起找个空地飘一飘吧。(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离开座位,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说明】胸牌可于活动前挂在椅子上,活动时请幼儿自己取下挂在胸前,教师示范挂的动作。
2.游戏:小气球躲猫猫。
师:小气球最后躲到哪里啦?
幼:云朵里。
师:我们也来玩小气球躲猫猫的游戏,好吗?儿歌念完以后,记得找一片云朵躲起来哦!这里有好几片云朵,小气球要分开一些哦!
師:小气球还会躲到哪里去呢?
幼:大树。
师:对,还可以躲进树林。
【说明】此游戏可以玩2、3遍,两遍躲进云朵里,一遍躲进树林里,通过游戏增加吟诵的次数。
区域活动
语言区:小气球
材料:磁性背景墙(板),小气球、云朵、大树、乌云等图案的磁贴。
玩法:
1.边念儿歌边摆弄磁贴。
2.想一想其他小气球躲藏的地方,和老师一起画一画、贴一贴。
3.朗诵自己创编的儿歌。
表演区:小气球
材料:小气球头饰,云朵、大树、乌云等图片及场景。
玩法:
1.游戏初期,幼儿戴着小气球头饰边念儿歌边表演,最后躲至各个场景背后。
2.幼儿玩熟了以后,可以增加角色和场景,如:小气球和妈妈、山、高楼等。
3.交换角色游戏,可以由小朋友扮演云朵、大树、乌云等。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简练、精妙、有节奏。幼儿很喜欢这首儿歌,因为儿歌的主体——气球,是他们熟悉的、喜欢的。当他们看到老师手里的气球一点一点往上飘的时候,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有的幼儿甚至鼓掌、惊呼。教师在开展这个活动时需要注意:
1.“轻飘飘”与“轻轻飘”的描述比较文学化。活动中大多数幼儿不能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其原因在于幼儿缺乏直接经验。因此,在开展这个活动之前需要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气球的经验,最好能够让幼儿在室内玩一玩这些会飞的气球,便于他们在操作中感知气球的特征、特性。
2.幼儿模仿“气球”和“飘”时,易出现重复的情况。幼儿可以想出几个简单的、不一样的动作,但游戏时他们的动作往往是相同的,需要教师提醒或带领他们换动作,以此丰富幼儿的认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