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
活动的背景:结果子和没有果子?
幼儿园的操场上,大三班窗外有三棵银杏树,是班级孩子理想的休憩胜地。秋季午后的一次散步,我和孩子们发现草地上有许多圆滚滚、黄澄澄的果子。孩子们议论道:“快来看,地上好多果子。”“好臭呀。”“真的好臭呀,是这些果子的臭味。”“这是银杏树的果子。” “对,是银杏果,你看树上还有好多。”“快闻闻你的手,都变臭啦。”
这时,有细心的孩子发现,不是每棵银杏树上都有银杏果。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有的银杏树结果子?有的不结果呢?”
我身边的咔咔脱口而出:“不懂。”其他孩子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困惑。突然,咔咔又飞跑到我面前,说道:“因为它的叶子有缝,它会结果子。那棵树上的叶子没有缝,所以它没有银杏果。”旁边的小豚也伸出小手指着银杏树说道:“这是雌的,那是雄的。”话音刚落,我和其他孩子就仰起脑袋,凑近银杏树仔细观察。我们真的发现结果子的银杏树叶子有分叉,而不结果的银杏树叶子分叉较小,甚至没有分叉。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现在时机就在眼前,我该如何支持和推进幼儿的探究呢? 那就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吧!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猜一猜谁是树爸爸?谁是树妈妈呢?”
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下午的时间,我们展开了讨论。孩子们说:“可以结果子的银杏树肯定是树妈妈,因为妈妈可以生宝宝,但爸爸不行。”有的说:“因为妈妈会生宝宝,银杏果就是银杏树的宝宝。”有的说:“叶子上有大嘴巴缝的是树妈妈,没有缝的是树爸爸,这是中午我们看到的。”还有的直接说:“雌树有果子, 雄树没有……”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这个关键问题推动着整个活动的进行,同时也丰富着他们的生活经验。
活动的推进:共同探索、验证
究竟孩子们的结论是对还是错呢?于是,我掏出了手机,习惯性地上网搜索。没想到网上给出的答案和孩子们的观察结果刚好相反。百科上说银杏的“雄株叶片中心缺裂深,多超过叶片中部”。而孩子们看到的明明是叶片开口大的银杏树结果子呀!结果子的怎么会是树爸爸呢?
我把搜索结果告诉了孩子们,他们一时间被弄得云里雾里。于是,我在班級 QQ 群里向爸爸妈妈们发送了“求助”消息,将活动内容以及孩子们的困惑告诉了他们。希望通过家长及专业人士的参与,不断推进孩子们的探究,也弥补自己对植物领域知识的缺失,让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我们班门前的银杏树下真的聚集了好几位爸爸妈妈,他们都热心地为孩子们提供帮助,有的拿着打印出来的论文资料仔细比对;有的拿着手机给大家看请教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的留言;还有掏手机上网找答案……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们在银杏树下一起验证、探索、寻找答案。 班级QQ 群里,围绕“分辨银杏树的雌雄”这一内容,爸爸妈妈们持续热情地讨论着。
最终,在请教植物学专家后,我们得出结论:判断银杏树雌雄不能单一地根据叶片来判断,需要综合考虑树枝夹角、树形状态和树叶形态这几个维度。树形高高瘦瘦,树枝间夹角较小的多是树爸爸,因为爸爸总会把我们高高举起。树形看起来胖乎乎,树枝间夹角大于45度的多是树妈妈,妈妈平时总会牵着我们的手。很快,孩子们就辨别出三棵银杏树中有两棵是树妈妈,一棵是树爸爸。
活动的延伸:生命的循环与延续
随着探究过程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对银杏树的情感也愈来愈浓厚。户外活动时间,他们总是会陪伴在银杏树身边,亲切地叫“树爸爸”“树妈妈”,关心它们的身体状况,记录下它们的一点一滴,就连玩游戏,也习惯在银杏树下进行。三棵银杏树逐渐成为孩子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从初秋进入深秋,片片金黄的银杏叶从树上落下。这三名好朋友的“身体变化”引起了幼儿的注意,有的还把银杏树叶捡起来,说要带回教室,细心珍藏。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可以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
对树的认知只是开端,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怀才是我们最期待孩子获得的宝贵经验,而且这两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从银杏叶片片飘零以及幼儿呵护银杏叶的种种行为,我联想到了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某天,我们围坐在银杏树下,我轻声朗读了这个故事。因为是第一次读,孩子们似乎不太明白文本表达的内涵。等金黄叶子落得满地时,我又试着和他们朗读这本书。这次的阅读与讨论, 孩子们在情感体会与表达上多了一些想法与感受。有的孩子眼眶湿润了,有的说感动得心都要碎了。对于生命价值和生命的轮回,他们的理解更加丰富了。他们在读书“笔记”中说道:“小树叶的生命只有一个春夏秋冬,而我们人的生命有好几个春夏秋冬。”“生命是个很宝贵的东西,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小树叶你很勇敢,我喜欢你。”孩子们用最质朴最真挚的语言诉说着对银杏树的爱和对生命的理解,着实让我感动。
进入初冬,落叶更多,操场更美了。站在银杏树下游戏时,孩子们说: “树妈妈都没有果子了。”细心的孩子还发现树妈妈的果子掉得多,树爸爸的叶子掉得多。更多的孩子说道:“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我问他们:“为什么叶子会变黄呢?”孩子们告诉我:“因为天气变冷了,树叶就要变成黄色。”“要保暖, 所以叶子变成黄色。”“秋天要过去了,叶子太冷了,我觉得叶子很像暖宝宝,暖宝宝是用来保暖的……”
冬去春来,孩子们站在银杏树下游戏时又突然感慨:“银杏树和冬天一样,叶子落光了。但仔细看,树枝上有小点点,有长长的小枝枝,像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有孩子说小灯泡是小花苞,有的说是小芽苞,还有的孩子预测等到 4 月份的时候,银杏树爸爸和银杏树妈妈就会长叶子。
就这样,探究之旅前后持续了数月,孩子们也在银杏树身上体验了自然的轮回,体味了探究,收获了成长,获得了经验。
活动的反思:调动原有经验去构建新经验
经验是张雪门教育思想的起点。经验是幼儿园课程的特质,不理解经验就难以真正理解幼儿园课程。
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指由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等,还伴随包括这个过程的思维、反思等。幼儿园课程强调经验,意味着强调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作用,强调活动过程。经验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也是最适合幼儿需要的。教师在活动中要立足经验,除了要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还要调动、建构幼儿的新经验。
探究银杏树的故事里,儿童的经验就是从环境、资源入手,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让孩子去关注一种现象:有的银杏树落果,有的不落果;有的銀杏叶上有裂缝,有的没有;通过探究让孩子去观察生命是怎么生长发展的,让孩子看到生命是循环的。这样的发现、观察、质疑、探索的一系列过程产生了一种认知植物、了解生命的新经验。
活动的建议:让幼儿在田野中获得成长
花开花落,生命的轮回匆匆一转。银杏树的探究之旅持续了好几个月,“真实、现场、参与、开阔、清新”的田野课程理念引领着我的教育行为。
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充分挖掘大自然的教育价值,在亲近自然的主题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探究自然的机会,支持幼儿在大自然中自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学习、丰富体验,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
2. 经验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时只需要一个问题与机会就构筑了一个探究的舞台。教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空间,支持幼儿尽情享受在大自然中学习的同时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幼儿通过探究、操作、体验、交往、表达去感受和发现。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将知识点转化为幼儿的行动,让幼儿在具体行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引导幼儿从原有经验建构新的经验。
3.幼儿的经验获得需要成人的陪伴和支持。幼儿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不同,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回应,将课程资源与幼儿的活动充分联系起来,深化幼儿的学习、丰富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4.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幼儿本就具有质疑、求真的精神,教师要呵护、保持他们这份可贵的学习品质。
叶生叶落,生命交替,银杏树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木,但在幼儿园里变成了课程资源。幼儿的学习每天每时都在发生,只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双“慧眼”,更好地去把握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给幼儿以适宜的支持,让幼儿更好地在自然、生活中获得更完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