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胶东“辞灶”

2020-04-26 01:41胶东陈氏
走向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灶王爷胶东家家户户

胶东陈氏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我的故乡胶东半岛,这一天是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故称“辞灶”。

关于灶王爷的故事,版本很多,在我童年印象中最初的版本是这样的:

听母亲讲,灶王爷名叫张郎,娶了两个媳妇:一个叫郭丁香,为人忠厚善良;一个叫李海棠,为人不怎么样。后来,张郎听信了李海棠的谗言,休了郭丁香。不想一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张郎的所有家产,还熏瞎了张郎两只眼睛。李海棠见张郎又穷又瞎,于是弃张郎而去。

张郎一个人讨饭讨到了郭丁香家,郭丁香念起往日之好,给了张郎一碗饭。张郎得知自己讨的是郭丁香的饭,羞愧交加,一头撞进了郭丁香家的灶膛。

这一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从此之后,玉皇大帝封张郎为灶王,主管家家户户的大事小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都要上天觐见玉皇大帝,把每家每户的善恶详加汇报,因此有了“一家之主”的名号。

母亲给我讲的这个故事,让我牢记,为人要忠厚善良,与人为善,心存敬畏,而不可尖酸刻薄、心黑歹毒,因为“家中就有灶王爷”,这与“头上三尺有神灵”相通。

在胶东农村常见的灶王爷画像是木版年画,色彩鲜艳,颇显喜庆之气:最上面是“灶王爷骑马”的白长条,俗称“灶马”。“辞灶”这天,要把“灶马”裁下,放在收获的豆子或者玉米堆中,称“喂马”,好保证灶王爷的马不致于在路上挨饿;待傍晚送灶王爷上天时,随纸钱一起焚化。

往下是双龙戏珠,再往下是一张写有当年农历月份大小、二十四节气、社日等民间节日内容的表格。就是从这张表格中,我知道了中国古代有“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此外,这张表格还记载着财神、福神、喜神、圭神、太岁等诸位神仙所在的位置。除夕深夜或春节凌晨“迎神”时,一定要记住财神和福神的位置;如果有结婚者,结婚当日要看喜神的位置——把香朝向这些方向,才能迎到“真神”。如果有盖房者,则在新房上梁之日用红纸写上“太岁在此”的竖条幅,按照表格指示的方位张贴供奉。

大多数农人最关心的,是表格中记载的“多少龙治水”。如果表格说“一龙治水”,则表示未来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如果是多龙治水,则表示未来一年不涝就旱,前景堪忧。父亲的解释是,“一龙治水”全心全意,“多龙治水”三心二意,所以非涝即旱。

画像的正中央,就是灶王爷张郎和他的两位夫人郭丁香、李海棠。木版年画中,三人均头戴圆形帽子,身着彩衣,脸庞圆润丰满,颇显富态;其下则是供品,一般是灶王爷三个碗,两位夫人各自两个碗,体现出尊卑有别。

画像的最下端是“麒麟送子”,在数位仙女的簇拥下,麒麟驮着一个婴儿,婴儿举头向天,寓意深远。

从记事起到现在,我们胶东半岛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灶王爷。每年“辭灶”前,忙碌了一年的农人们都要到乡下“大集”上去“请”一张灶王爷的画像。记住一定是“请”,而不能称“买”——但在我印象中,一张灶王爷的价格最初是5分钱,后来涨到了1毛,现在据说是5毛或者1块了。

“请”灶王爷的时候要谨慎。记得我家大娘,某一年“请灶王爷”,因为时间紧张而没有仔细端详,急匆匆“请”了回家。结果除夕那天把“灶王爷”“请”上灶台后,当时正待字闺中的姐姐突然发现,表格中写的年份竟然是过去一年的。为此大娘郁郁不乐了好久,此事也传为笑谈,数年不忘。

祭灶的高潮在“辞灶”日晚上。太阳落山后,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煮饺子、上香,供奉灶王爷吃完饺子后,男主人带男孩子到门口,挂起鞭炮,燃上三炷香,“请”出“灶马”,随同纸钱焚化后,燃放鞭炮为“灶王爷”送行;之后男主人端起供奉的一碗饺子,率男丁朝西南方向祭奠、磕头,仪式到此结束。

张贴灶王爷画像的日子,早期是在“辞灶日”,但因烟熏火燎,往往不到除夕,灶王爷的新装就“灰头土脸”了,所以后来“改良”到除夕日,这样待灶王爷除夕夜回家时,就很光鲜了。有条件的人家,还要给灶王爷的府邸贴上对联,一般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学、工作于京城十余年,我未体验故乡“辞灶”久矣。遥望胶东,怀想父老,是否依然在鞭炮声中,燃起一炷新香,品尝热气腾腾的饺子,憧憬未来的美好。在“现代化”越来越泛滥的都市,我却对传统“心向往之”,感念自己已“落伍”太久......

猜你喜欢
灶王爷胶东家家户户
灶王爷
灶王爷托梦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风往哪吹
蝴蝶(7)
敬灶王爷的传说
观水
大红灯笼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