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睿 张泰
摘要: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不仅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聊斋志异》,而且还创作了具有普世价值的聊斋俚曲。三百年来,俚曲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版本目录学家路大荒先生整理出版的《聊斋俚曲集》成为研究聊斋俚曲的珍贵资料。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该俚曲集中还存在着增字致误、谐音致误、断句失误、笔下误等问题,对这些失误进行系统地梳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聊斋俚曲集;校勘;近代汉语;蒲松龄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因《聊斋志异》而蜚声海内外,实则除了文言小说之外,他还创作了诗、词、文、赋、杂著、俚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显示出非凡的创作才华,其中聊斋俚曲更是影响深远。自上个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聊斋俚曲进行全面研究,路大荒先生更是历尽辛苦整理出版了《聊斋俚曲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尤其在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由于书写、排版、传播等方面的原因,路大荒先生整理出版的《聊斋俚曲集》在文字、词汇、标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这些不足或者失误进行梳理、校勘、订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作品的原貌,对读者和研究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 [1]为研究对象,例句中所列数字为文集中的页码。
一、形似致误
我们阅读古籍时,有时候会因为字形相似而误解原文之意,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据《吕氏春秋·察传》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古代文献中还有因形似而误写的例子,如果按照误写后的汉字去理解字词之意,要么与整体意义不相契合,要么语焉不详,不明其意,因此对字形的辨析校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择其部分分析《聊斋俚曲集》中因形似而致误的例子。
1.《磨难曲》第六回第1392页:“叫官人你听知,这回一跌六个字,明知大坑望(往)里跳,世间那有这样痴?”
按:“大坑”应为“火坑”,系形似而误。语言中很少有“跳大坑”的说法,往往说“跳火坑”。比照同一个内容的不同版本可知应为“火坑”:《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二回:“方娘子哭啼啼,教丈夫你听知:这回一跌六个字,明知是火坑你就往里跳,那有为人这样痴!”另外,盛伟编《蒲松龄全集》 [2]562、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的《聊斋俚曲集》 [3]729均写作“火坑”。
2.《磨难曲》第六回第1397页:“方娘子说我已是出头人面,我怕他怎的!”
按:“出头人面”不辞,当为“出头入面”,意为“出头露面”。“人”系“入”之误。北方官话聊泰小片中存在r、l不分的情况,ru读为lu,降调,淄博方言恰在聊泰小片之内,因此与合口呼相拼时,普通话r大多读l,如“如、入、褥、软”等声母为l,所以出现了开口呼前读 r,合口呼前读l的情况。由于r、l不分,口语中“出头露面”读为“出头入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磨难曲》第七回第1400页:“店主上,看小二睡的这样浓,叫了两声小二。小二莽莽恠恠爬起来,还揉眼。”
按:《康熙字典》:“恠,俗怪字。颜真卿学王羲之《东方朔赞》,怪作恠,以就楷法。俗因误从在。”因而“莽莽恠恠”其意不明,“恠恠”当为“桩桩”形误,即莽莽桩桩,谐音“莽莽撞撞”。“小二莽莽怪怪爬起来”应为“小二莽莽桩桩(莽莽撞撞)爬起来”,这样语意就明白顺畅多了。
4.《磨难曲》第二十四回第1490页:“他又揑算了揑算,说:‘今日申时就到。”
按:“揑算”当为“掐算”。“揑算”不辞,“掐算”乃常用之词,意为“用手指占卜或推算事情的吉凶或结果”。《水浒传》第八十七回:“那兀颜延寿带本部下二十来员牙将,一千披甲马军,用手掐算,当日属火,不从正南离位上来。”《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一回:“邓蒲风掐算了一会,说道:‘你二人俱是金命,这五行里面,只喜相生,不喜相克。”
5.《磨难曲》第三十二回第1533页:“连日听说,那蒙古鞑子来放枪,那大兵也犯个招架,必不能就到这里。”
按:“放枪”当为“放抢”之误,即“抢劫”。“蒙古鞑子来放抢”意即蒙古鞑子来抢劫。“放抢”在聊斋俚曲中也有用例:《磨难曲》第三十五回:“适遇着那北兵放抢,他便砍了他三个王头,斩杀数万贼兵,今日特来献捷。”《慈悲曲》第一回:“他的结发妻是姓王,娶了二年多,遇着达子放抢,掳了去了。”古代文献中用例颇多。《三侠五义》第八十八回:“艾虎道:‘不卖,俺就要抢了。渔人冷笑道:‘你说别的罢了。你说要抢,只怕我们此处不容你放抢。”《清实录·道光朝实录》第四百七十六卷:“其装载私盐之艒船,向例不许入境。近则内装私盐,外坐被灾男妇幼孩。一经入境,即串诱灾民,卖盐放抢 。”《金屋梦》第十三回:“玳安赶上道:‘且慢走,金兵进了城,放抢去了。咱商议往那里去躲。”
“放枪”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开枪,例如《老残游记》第六回:“这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年纪大些的,同那打过仗、受过伤的,都改骑射为放枪。”《大清三杰》:“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
6.《增补幸云曲》第五回第1568页:“牵着马进门来,睁龙睛把头抬,屋墙倒塌门窗坏,坑上少席三寸土,炉内无烟又无柴。”下文又说:“坑上没有芦席,周元拿了个杆草来铺上,那万岁浑衣欹倒。”
按:“坑”應为“炕”,“坑上少席”“坑上没有芦席”显然语义不通。“坑上少席三寸土”是说炕上没有席子,尘土也有三寸厚。又第十二回:“武宗爷笑颜生,你强他一丁丁,坑合蓆差一迷迷缝。”并误。
7.《墙头记》第二回第842页:“每日穷的合那破八菓那似的,他那里的钱?”
按:“菓”为果实之义。《太平御览》:“樱桃为树则多荫,为菓则先熟。”“破八菓”不辞,应为“破八万”,“菓”乃“万”的繁体“萬”字之误。破八万,形容非常穷困、破败。
8.《增补幸云曲》第十一回第1598页:“好丫头笑嬉嬉,劝姐姐休撇急,我有一条绝妙的计。”
按:“撇急”应为“撒急”,“撒急”意为发急、着急。也写作“撒极”。《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五回:“不是我撒极,如今待中监死我呀!”第八十九回:“这怎么怪的狄大嫂撒极。请狄大嫂进我家坐,我替狄大嫂磕头陪礼。”
9.《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第1600页:“面带着无限忧色,莫不是受人的戮答?”
按:“戮答”当为“戳答”,“指责”之意。“答”为语气词。
10.《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第1603页:“赤淌脸儿半栏脚,若在山沟顶蓆栅,你的生意比他兴。看起你千般扭揑,这可就不值个操閧。”
按:“蓆栅”不辞,当为“蓆棚”。是用席子搭建的棚子或简易房屋,也写作“席棚”。《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行走多时,看见一个妇人,走进一个席棚里面去了。”《儿女英雄传》第十回:“我方才在马圈里看见一辆席棚儿车,想来就是他娘儿两个坐的,一定是你老人家赶了来的呀?”《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电报发过,他老的烟瘾亦已过足,先在岸滩上席棚底下摆设香案。”另外从韵脚上来看,“栅”应为“棚”,这样才能与“兴”“閧”构成押韵。
11.《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第1601页:“那金墩上去楼台,把嘴儿抠了又抠,施屐着上前说话。”
按:“施屐着”无法理解,“施屐”当为“施展”,《汉语大词典》:“【施展】2.谓显示本领,发挥才能。” [4]1580“施展著”自己的本领“上前说话”是可以讲得通的。盛伟编《蒲松龄全集》 [2]763、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 [3]954均作“施展”。
12.《增补幸云曲》第十五回第1614页:“滑滴溜的弯弯把,到给丫头拿看玩,氵展了怎麽去成饭?”
按:“拿看玩”无法讲通,应为“拿着玩”,系形似而误。
13.《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第1618页:“我看你一点手巾也没有,吃了饭着便什么擦嘴?”
按:“便什么擦嘴”语义不通,“便”当为“使”,“使什么擦嘴”即用什么擦嘴。
14.《增补幸云曲》第九回第1592页:“老虔婆心里乖,不重客只重财,低袖多捘拜两拜。”
按:“多捘”应为“多梭”,即“哆嗦”。“捘”音zùn,《说文解字》:“捘,推也。”“多捘”与文意不符。“多梭”在文献中也有用例:《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待要说你不是个人,你又斩眉多梭眼的说话吃饭。”第八十六回:“素姐气的脸上没了血色,道象那西湖小说上画的那个骷髅相儿一般,颤多梭的,问道:‘狄周是多咱另娶的媳妇呀?”
二、谐音致误
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认为:“指事、象形、谐声、会意四者,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其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申,借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端也。”他的这一观点后来被概括为“四体二用”。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叙》中说:“天地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文字之用也。”其观点与戴震异曲同工。他又进一步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由于汉字数量的限制,借音表义的假借现象在古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小学学者往往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考释词语。俚曲中也有一些借音表义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本字,对读者了解文本的原意有很大的帮助。
1.《磨难曲》第八回第1404页:“正自打算,忽从里边出来一个纱灯,引着一个女子。自家暂叹道好齐整的紧!世间那有这样的美人!”
按:“暂叹”不辞,当为“赞叹”。
2.《墙头记》第四回第854页:“人见您弄的不精致,就说不是好儿郎,该您钱他也背了鞅。”
按:“鞅”当为“殃”,“背殃”即“遭殃”。《说文解字》:“鞅,颈靼也。”段玉裁注:“《释名》:‘鞅,婴也。喉下称婴。言婴络之也。按:刘与许合。杜云:‘在腹曰鞅。”“鞅”的早期意思是套在马脖子或肚子上的皮带,显然用在此处与文意不符。《说文解字》:“殃,咎也。”段玉裁注:“殃,凶也。”凶即灾祸;灾难。可见“背鞅”即“背殃”。
3.《姑妇曲》第二段第874页:“谁想越发利害了,一点儿不应心,就掘口边说:‘俺娘说来,您婆婆宜量甚么好,不照着他,他就乍了毛。”第三段第881页:“这个恶人好不谬,惹着尽自勾人受:汉子惹着他也掘,婆婆惹着他也咒。”《慈悲曲》第四段第910页:“四更尽五更初,炳之听他骂赵姑,达合妈掘了个无其数。”
按:“掘”当为“啳”。啳(quán),今方言音读为jué,骂。
4.《慈悲曲》第三段第907页:“五更支使到日昏,饱饭何曾经一顿?吃毕了才把碗敦,叫他来刮那饭盆,你把天理全伤尽!”
按:“敦”应为“撴”。撴(dūn),重重地放下。
5.《蓬莱宴》第三回第1087页:“把火吹,把火吹,一霎报了一头灰。”《增补幸云曲》第十五回第1615页:“没有盖子闭着口,暴上灰尘怎么顿茶?”
按:“报、暴”应该是“埲”。《广韵》:“埲,塕埲,尘起。”《集韵》:“埲,尘也。”埲,古音běng,作品中写作“报、暴”是因为方言音读为bàng或者bào,发生了音转之故。又如《醒世姻缘传》第五回:“拿罩儿罩住,休要暴上土。”
三、疏忽致误
由于年代久远或者传抄过程中的无意所为,俚曲中有一些文字出现了和文意不相符的失误。
1.《磨难曲》第十回第1410页:“谁知受罪人,啀哼到三年半!”
按:“三年半”当为“三更半”,“啀哼到三年半”不可思议。时间上根据上下文可知“三年半”之说也不确:上文第九回:“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咱在牢中已二年。”下文第十回:“大骂贼科,大骂贼科,送我监中二年多。”由此可知,实际在牢中才二年多。
2.《磨难曲》第十二回第1419页:“十一月来难上难,河腹坚,日色冷惨惨,火炉不救寒。”
按:“河腹坚”语意不明,当为“河冰坚”。考证异文《富贵神仙》第五回:“十一月里难上难,河冰坚,日色冷惨惨,火炉不救寒。”可知“腹”为“冰”之误。
3.《富贵神仙》第十四回第1369页:“张老爷合孟太太、奶奶,逐位敬酒。”
按:“孟太太、奶奶”当为“方太太、孟奶奶”。第二回交代说:“再说张鸿渐的夫人方氏,极齐整,又极聪明。”第九回里说:“官人说完,娘子尚未及言,只见一个小媳妇,进来行礼问安;又拿上一张小桌,酒饭齐到。官人便问这是谁。娘子开言,娘子开言:保儿媳妇孟娟娟。”由此可知,张鸿渐的夫人姓方,儿媳妇姓孟,所以“孟太太”之说有误。
4.《增补幸云曲》第五回第1572页:“乍穿着尺头不大紧,身下闷痒似虫钻,霎时拿把的通身汗。”
按:“身下闷痒”语义不通,应为“身上闷痒”。
5.《增补幸云曲》第八回第1586页:“万岁爷龙心欢,褡包里取出钱,十个就是二两半。若是搬的二姐到,给你做领红布衫,冷天穿着好跌面。常言道天不支使空人情,管我打发你个喜欢。”
按:“跌面”与文意相悖,应为“体面”。
6.《墙头記》第二回第842页:“你还不快找也,看到别处着人哄去了。”
按:“也”文言色彩浓郁,用在此处与整体的白话文风不相一致,应为“他”之误。根据上文张大夫妻的对话可以看出“也”应为“他”:“李氏说谁说!每日穷的合那破八菓那似的,他那里的钱?张大说现成王银匠来问他要火钱。”于是李氏让张大赶紧去找王银匠了解情况。
7.《磨难曲》第六回第1392页:“张官人接着金钱,越发悲恸。备上那驴。又说娘子呀!”
按:“金钱”应为“金钗”,上文:“我有紫金钗一对,或者还值几两银,拿着救你穷途困。你只管脱身远走,也不必挂念家门。”因此“接着金钱”应为“接着金钗”。
8.《墙头记》第一回第831页:“自家张大怪。是他今日他达待来,买了些东西等他,须是做的好才好。”
按:应为:“自家张大怪是也,今日他达待来”,“他”为“也”之误,同时断句有误。
9.《墙头记》第二回第844页:“王银匠到这边,来找他要火钱,化锞儿欠下钱几吊。银子不曾使出去,必然埋在那墙间,他喜了宝贝才出见。休着咱哥家哄去,孝顺他咱要当先。”
按:本部分内容的曲牌为“耍孩儿”,根据曲牌的曲律,耍孩儿一曲共有八句,除了四、七句不押韵之外,其余各句都押韵,“吊”恰在韵脚的位置,应为“串”之误。
四、断句失误
1.《增补幸云曲》第三回第1561页:“江老爷差官往来常走,得罪着他,着叫俺有死无活!”
按:古汉语中“着俺”“叫俺”都可以讲得通,“着叫俺”则语焉不详,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得罪着他着,叫俺有死无活”。
2.《增补幸云曲》第四回第1567页:“万岁听说着,忙捻土焚香,望空祷告:小王有甚德能,敢劳仙女送水?”
按:“着(zhe)”作为句尾助词,用在动词之后,是近代汉语才有的,例如《红楼梦》第五十回:“如今称五十两银子来,交给我收着。”《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一段:“亲戚朋友听着,邻舍百家看着,都说道这么个媳妇,就是那扬州的琼花,真正是找遍天下无二朵!”但是“万岁听说着,忙捻土焚香”似乎没有“万岁听说,着(zháo)忙捻土焚香”更为通顺,更符合语法习惯,何况“着忙”一词在文献中用例颇多。诸如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张六嫂见说教养娘同去,心中着忙道:‘不消得,好歹不误大娘之事。”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凤生听见来得切近,方才着忙道:‘古怪!这声音却似窦家兄弟两个。”《西游记》第九十回:“老妖道:‘你且莫忙,明日就打到你了,一个个挨次儿打将来。八戒着忙道:‘后日就打到我老猪也!”《施公案》第一百二十一回:“大生一见朱氏,不住的着忙骇怕。”《汉语大词典》收有“着忙”一词,释为“着慌;着急” [5]69。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断作“万岁听说著忙,捻土焚香,望空祷告” [3]916,并误。
3.《墙头记》第一回第831页:“自家张大怪。是他今日他达待来,买了些东西等他,须是做的好才好。”
按:应为“自家张大怪是也,今日他达待来”,“是他”为“是也”之误。
4.《磨难曲》第八回第1406页:“他原来是施家大姑,名叫舜华,十七八岁还没出嫁。”
按:本部分的唱腔是“耍孩儿”,根据句式和韵脚的要求是要押韵的,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而“他原来是施家大姑,名叫舜华,十七八岁还没出嫁”的断句不符合押韵的要求,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他原来是施家,大姑名叫舜华,十七八岁还没出嫁”,这样就押韵了。
五、增字之误
早期的古籍是通过传抄等方式流传的,因而出现错误的几率较高,有时会有多出或遗漏文字的现象出现,这就给读者准确理解文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俚曲在传抄过程中也出现了文字多出的现象。
1.《增补幸云曲》第十一回第1599页:“佛动心出院门,小脚儿印香尘,更比月里嫦娥俊。声声环珮叮当当,从容款步摆绣罗裙,未曾过去香一阵。”
按:“步”为衍文。“款步摆”语义不通。“款摆”为一常用词,《西厢记》:“【胜葫芦】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金瓶梅》第三十七回:“戰良久朦胧星眼,但动些儿麻上来;斗多时款摆纤腰,百战百回挨不去。”《貂蝉艳史演义》第五章:“话说貂蝉款摆柳腰,轻移莲步,行至厅上,众官员一齐心荡神移,目瞪口呆,诧为遇仙。”
2.《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第1600页:“自从你才出门,出狠心妈娘就打杀。”
按:“出狠心”无法理解,“出”字多余。
3.《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三回第1652页:“王龙恐怕还输了,手儿手儿好似打巡栏,条条路儿踌蹰遍。”
按:“手儿手儿”重复,应改为“手儿”。
4.《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五回第1663页:“头上戴着檐毡帽,腰束皮鞓带一条根,自然长官何消问。”
按:根据韵脚可知“一条根”中“条”为衍文。
5.《姑妇曲》第一段第868页:“我的留的是陈氏女,安家媳妇我不曾。”
按:“我的留的”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前一个“的”为衍文。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著.聊斋俚曲[M]//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盛伟,编.蒲松龄全集(第三册)[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蒲松龄,著.聊斋俚曲[M].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6卷)[K].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9卷)[K].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谭 莹)
收稿日期:2019-09-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聊斋俚曲集》校注”(15YJA740064)
作者简介:许睿(1999- ),女,山东青岛人。临沂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学习与研究;张泰(1964- ),男,山东兰陵人。文学硕士,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