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萌芽,胡宏鸯,魏惠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 310016
临床上常见的外科腔洞型创口主要有脓肿切排术后切口及外伤、感染和脂肪液化的外科切口等。外科腔洞型创口换药的主要处理目标是有效清除创口内积聚的脓液、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等,保持该部位引流通畅,有效控制局部感染,促进创口愈合。但是,换药过程中易触及患者新鲜创口的神经末梢,引起强烈的疼痛感[1],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影响其换药依从性,延迟创口愈合[2-3]。因此,选择合适的清创引流材料,降低患者疼痛感至关重要。普通医用纱布(以下简称纱布片)因其良好的引流和机械清创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外科腔洞型创口换药中,但裁剪后的纱条极易在创口床上残留纱线头,影响创口愈合过程中肉芽生成,造成创口感染和愈合延迟[4]。全棉无纺布(pure cotton,PC)外科敷料(以下简称PC片)采用全棉水刺无纺布制成,触感柔软,吸水能力和断裂强力与纱布片相当,具有良好的引流效果,而且裁剪后无线头,可有效减少因异物残留引起的创口感染。本研究将PC片应用于外科腔洞型创口换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皮肤疖肿切排术后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者,外伤后局部出现腔洞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处于特殊治疗阶段(化疗、激素治疗、服用羟基脲、使用肝素、局部放疗),伴发其他影响创口愈合的疾病(高血糖未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心力衰竭、肝衰竭、肾衰竭)者,营养不良者(BMI<18.5,白蛋白<30.0 g/L,近1个月内体质量下降>5%,或1周内进食量较从前减少76%~100%[5]),妊娠者,肠瘘者,创口存在时间超过2周或者局部基底组织纤维化,创口周围慢性皮炎,特异性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存在窦道者,骨面外露者。选取2017年3月至8月腔洞型创口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有2例因转院而中途退出,故剔除,最后纳入118例患者,观察组58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采用纱布片,观察组采用相同规格的PC片,研究人员按照相同的外科换药标准操作流程对两组患者创口进行处理。操作方法:充分暴露创口,评估创口及周围皮肤愈合情况,采用直尺法测量创口,并对创口进行拍照(要求有测量尺的创口远景和近景,以及PC片或纱布片)。消毒创口及周围皮肤,根据创口开口直径及潜行深度裁剪敷料(若不需要裁剪则直接使用),将裁剪好的敷料用聚维酮碘液或等渗盐水浸湿并拧干到不滴水,打散敷料填充创口,然后用干敷料覆盖创口,并用胶带固定。换药指征:根据创口组织渗出情况确定换药的频率,通常每1~2 d换1次药。创口首次使用敷料为第1次换药,在第2次换药时观察创口转归情况,急性创口感染期一般为1周,因此以第2次换药后7 d为1个观察周期。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营养状况正常为好;3个月内体质量减轻>5%,或最近1周进食量较从前减少20%~50%为中;2个月内体质量减轻>5%,BMI指数18.5~20.5,或最近1周进食量减少50%~75%为差。
1.3.1创口转归情况
研究人员于第2次换药后的第7天评价创口大小、深度及肉芽组织和表皮移行情况,分别以恶化、不变、好转、愈合代表创口转归情况。恶化指创口出现扩大、加深、渗液量增加;不变指创口与第1次换药时的情况基本一致;好转指创口缩小,渗液减少,肉芽组织生长;愈合指表皮完全覆盖创口,无渗液。
1.3.2换药疼痛程度
从第2次换药开始的7 d内,研究人员分别在每次换药揭除敷料时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6]对患者换药疼痛程度进行评价。NRS是一条长约10 cm的标尺,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是0分和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让患者自己标出能代表本次换药疼痛程度的相应分值,从第2次换药开始的7 d内计算换药次数,取每次评分的平均值。
1.3.3敷料二次创伤
从第2次换药开始的7 d内,研究人员分别在每次换药揭除敷料时根据国际创口愈合联盟(World Union of Wound Healing Societies,WUWHS)[7]制定的敷料二次创伤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敷料不粘创口,无二次创伤和出血为1分;敷料部分粘连,有时需要浸湿去除,点状二次创伤,有少量渗血为2分;敷料粘连紧密,需要浸湿才能去除,片状二次创伤,有出血并需要压迫才能止血为3分。从第2次换药开始的7 d内计算换药次数,取每次评分的平均值。
1.3.4纱线残留情况
从第2次换药开始的7 d内,研究人员分别在每次换药揭除敷料时观察创口床是否有纱线残留。评价标准:肉眼不可见线头为无残留,肉眼可见线头为有残留。
1.3.5机械清创作用
从第2次换药开始的7 d内,研究人员分别在每次换药揭除敷料时观察创口床是否存在坏死组织,并评价敷料去除坏死组织的作用,无坏死组织则不需评价。评价标准:能够吸附和去除坏死组织为有,没有吸附和去除坏死组织为无。
1.3.6敷料成本
从第2次换药开始的7 d内,研究人员记录每例患者的敷料用量、每次换药持续时间以及所需治疗费用。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创口均有愈合及好转,观察组愈合率3.4%、好转率96.6%,对照组愈合率3.3%、好转率96.7%,两组创口转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创口转归情况比较
观察组换药疼痛程度和敷料二次创伤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换药疼痛程度和敷料二次创伤评分比较
两组纱线残留情况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创口内纱线残留情况比较
两组机械清创作用比较,见表5。
观察组平均每例患者敷料使用量少于对照组,每次换药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5 两组患者机械清创作用比较
当创口床残留纱线,即形成创口床异物,会影响创口肉芽生成,造成感染和迁延难愈。纱布片采用编织工艺,由“经线”和“纬线”交错构成,裁剪过程中会产生纱线头,医护人员需花费一定时间去除纱线头,创口引流后也会有线头残留,易引起创口再次感染和异物肉芽肿形成,也容易产生排线反应,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8]。而PC片采用全棉水刺无纺布工艺,最大限度保持了棉纤维的长度和韧性不受损坏,有较好的吸水性和断裂强力,同时具有无线头、低落絮的特点,可减少创口床异物,促进创口愈合。本研究对比PC片和纱布片在腔洞型创口换药中的效果,结果显示,PC片可减少外科腔洞型创口换药时纱线残留情况。
有效控制和减轻创口换药操作过程中的创伤性疼痛是创口管理的重点。在引流过程中纱布片产生的纱线头会残留在腔洞型创口内,换药过程中镊子去除线头时碰触创口,会增加患者疼痛。而PC片由于不掉线头,创口愈合过程中无异物残留,使创口较快愈合,且每次换药持续时间缩短,也避免了二次清理纱线引起的创口疼痛,减少二次创伤。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C片用于外科腔洞型创口换药,可有效降低创口换药疼痛程度,减轻敷料二次创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两组敷料成本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创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具有一定的机械清创作用,说明PC片和纱布片的引流和机械清创作用相当,都能有效管理创口,吸附和去除坏死组织。但PC片可减少创口换药时纱线残留,减轻换药疼痛程度和敷料二次创伤,在外科腔洞型创口换药中效果更好。此外,观察组每例患者的敷料用量和医护人员的换药时间较对照组少,说明采用PC片换药能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致谢:许胜敏、董景峻、蔡蕴敏、常春雷、张丽华、石绣华、陈军飞等参与本课题合作,为课题的顺利完成付出艰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