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芳
(广西财经学院 南宁 530012)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的融合发展,达到产业、城镇和人口的互动互促,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广西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构建及快速发展的阶段,其自治区及各级政府都在认真谋划如何实现人、产、城融合发展。从财税视角出发,加强“产城融合”的研究,对于广西打造新的战略支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近五年来,我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其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其经济增长地贡献分别为25.4%和61.5%;2018年广西城镇化率为50.22%,同比增长1.01%。广西经济总体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为其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产业和城市之间基本形成的互动互促发展格局也为其产城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助力产业发展升级进程。近年来,广西政府不断重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其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广西产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009-2018年广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其从39.2%提高到50.2%。2009-2018年广西的工业化率也逐渐提高,其从45.2%提高到52.3%。近10年来,广西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不断缩小,2009年二者偏差率达6%,而到了2018年二者偏差率仅为2.1%,广西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的格局正在改变。
产城布局互促互动,助力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自国家实施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战略以来,广西现代工业进入了提质增效阶段,其现代服务业也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目前广西各类城市的发展来看,其基本遵循以产业园区(开发区、产业转移园)为新城区依托,从而拉伸、拓展城市空间范围以“再造一个新城”的思路。如南宁的五象新区、南宁高新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州的高新区,桂林的高新区、临桂新区,梧州的苍海新区等,其有力地拓展了城市空间,促进了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的发展。
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布局日渐合理。截止到2018年,广西城镇常住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有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其中南宁市辖区常住人口达到45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00-200万的中等城市有:梧州、钦州、百色、河池;50-100万的城市有防城港、北海、来宾、崇左、贺州。从区域整体来看,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和西江经济带城镇群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其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
表1 测度产城融合的指标体系
表2 方差分解主成分分析表
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如下指标体系来衡量2017年广西各市的产城融合度(见表1)。研究的对象为广西14个地市,数据主要来源2018年《广西统计年鉴》、201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2018年广西各市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1.模型构建。产城融合主要是产业与城镇的协调发展,故主要运用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与城镇建设综合指数的耦合程度来测度产城融合。借鉴颜丙峰(2017)运用的产城融合量度模型来度量广西各市2017年产城融合程度:
其中,K=εX+θY。因为产业与城镇对产城融合系统同样重要,故ε和θ赋同等的权重,均为0.5。H0∈[0,1],H0值越大,说明产城融合度越高, H0越小说明二者融合度较低,处于不协调状态。
2.主成分分析运行结果。对产业与城镇发展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表2的方差分解主成分分析表。其中产业发展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0.15%;城镇建设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为75.63%。
根据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和表2的初始特征值,计算得到主成分如下:
X1=-0.168x1+0.386x2+0.497x3+0.489x4+0.528x5+0.239x6
X2=0.642x1-0.482x2+0.221x3+0.345x4+0.203x5-0.383x6
Y1=0.299y1+0.351y2-0.349y3+0.305y4+0.192y5+0.337y6+0.383y7+0.01y8+0.374y9+0.309y10+0.205y11
Y2=-0.322y1+0.204y2-0.099y3-0.324y4+0.673y5-0.119y6-0.171y7+0.288y8-0.161y9+0.191y10+0.315y11
Y3=-0.435y1-0.154y2-0.148y3-0.214y4+0.012y5+0.295y6+0.169y7+0.702y8+0.252y9+0.047y10-0.482y11
然后,将上述主成分的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权重为每个指标所对应的指标贡献率占比(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即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根据上述计算过程,可得到2017年广西14市产城融合水平(见表3)。从表3可以得到,首先广西各市产城融合发展差距较大,融合度最高的是南宁,H0为0.490,最低的是崇左,H0为0.167。其中,产业发展指数最高的为南宁,最低的是来宾;城镇建设指数最高的为南宁,最低的是贺州。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玉林产城融合程度位列广西前列,上述城市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也分别发展较好,河池、贵港、贺州、来宾和崇左产城发展融合程度较低,其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发展程度也均处于较低水平。其次,从各市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发展指数可以看出,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城镇发展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不同步,城镇建设没有起到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上述城市虽然在广西区内产业发展指数较高,但与全国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承载功能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如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目前产业集聚效应较明显,近十年以来先后规划建设了14个重点产业园区,但这些产业集群在全国的影响力不高,产业集群在区域间的辐射能力也不强,一定程度上与城镇化进程的滞后有较大关系。
产业空间布局不科学,不利于产业拓展与辐射。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主要问题: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空间布局有待整合。全区产业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其不利于城市整体协调高效发展。产业园区、新区(城)的产业布局趋于饱和,结构零散,公共设施用地被产业用地挤占,空间功能较单一,造成产业园区、新区(城)布局中城市功能缺失,同时园区建设中只重视产业功能的拓展,其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人的各项需求在园区和新区(城)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居民缺乏对园区和新区(城)的归属感,这不利于产业社区单元建立,园区、新区(城)发展缺乏持久动力。
县域城镇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不利于集聚产业要素。首先,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其城镇建设水平不高,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地位不突出,且缺乏特色的产业,产业经济特色不鲜明,产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不强,其很难形成对产业经济的聚集力。其次,城镇建设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很多县域对产业的培育力度不高,有的只注重乡镇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却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培育投入较少,从而使得城镇缺乏持续有力的经济支撑。
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供给不足制约产业项目引进及发展。目前,广西各大工业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滞后,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加上离市区较远出现就医难、入园难和入校难等生活不便,其削弱了产业园区的相对发展优势,导致引进新兴产业企业难、招工难,留住人才更加困难,这增加了项目建设周期和运营成本,极大地削弱了各大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和经济加快发展的步伐。
表3 2017年广西各市产城融合度水平及排名
北部湾城市群重磅出台,助推广西实现新跨越。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为广西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湾双轴、一核两极”的城市群框架,明确了南宁在北部湾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地位,其指明了广西临港工业、商贸物流、新兴产业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随着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的深入推进及桂粤琼三省区合作机制的建立,其必将促进北部湾城市群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为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与发展平台。
开放开发,广西成为国家优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不断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进程的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广西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全国对外开放开发中也具有凸显的地位作用。近年在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战略规划下,也为我区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招大引强,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高地。对于新区而言,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近年来广西从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各级产业园区、新区都在加快现代工业崛起,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行招大引强战略,不断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高地。如南宁的五象新区,精心打造“两基地-中心”即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现代先进加工制造基地、总部企业及区域金融中心和“五象商圈”,着力打造产城发展新高地。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下,广西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厘清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积极探索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
空间布局应灵活规划,以产业、居住及服务平衡为核心。产城融合广义而言是产业和城市的融合,简单来说,就是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因此产城融合本质上对职住融合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对于产业,要细分好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首先,产业的布局应与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一致,这样随着城市(镇)空间规模的扩张、能级的不断扩大,其仍然有产业的支撑,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有城无产”。其次,不同的产业应确立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如资金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就业人员密度较低,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有较大影响,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应与居住、配套服务设施适当分离;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密度较大,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较长,在空间上可以与城市住宅、服务中心、生态景观等适当融合,对此产业工人的生活区可以融入到产业区内部;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较密集,用地相对集约,其空间组织可灵活多变。
合理配置各要素,打造功能互补互相衔接的城市空间体系。产城融合发展需要贯彻规划先行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各城市之间,还是城市内部新城区与老城区及各产业园区之间,都需要合理配置各类要素,打造功能互补互相衔接的城市空间体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首先,从区内各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要明确不同城市差异化功能定位和建设要求,着力加强中心城市如南宁、柳州、梧州等地对周边市县的产业辐射能力,形成主导功能明确、衔接互补、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其次,要从城市内部新城区与旧城区融合发展来看,按照“功能互补,区域互动,协调推进”的发展思路进行结构性改革。打造一批市民休闲广场与生态停车场,将行政、教育、医疗中心迁至新区,切实解决好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新城区如何聚集人气等问题,完善衔接新老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设施,共同实现新老城区共同发展。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特色小镇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政策方针有密切关系,成为各类政策集中支持的“黄金结合点”。特色小镇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人情、生态禀赋,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建设形态要求“精而美”,一镇一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如河池刘三姐镇(天丝小镇),奇峰异洞、风景优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主要打造生态宜居特色镇;南宁校椅镇(茉莉小镇),全国茉莉花产业(核心)示范区,随着茉莉花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当地及周边近20万人的务工和就业转移,成为全区致富花开现代农业特色镇。
完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是实现产城融合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产城融合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连接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纽带。对此,首先要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网络化的设施体系。其次,要加强新区(城)、产业园区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加快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要开通重点企业、邻里中心和中心区的公共交通,建立公共住房、完善学校、社区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增强产业园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将产业园区打造成集生产、生活、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社区。
坚持改革创新服务融合之本,为产城融合提供不竭动力。“产城融合”的内在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对此应高度重视创新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人口流动,创新财税金融服务机制,从而以环保、生态、人文景观为蓝图,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产城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在有效实现“产城融合”的进程中加快改善民生是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广西实际,重点要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民到城镇居住、生活、就业、基本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市民化问题,可为广西产城融合发展释放人口红利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