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企业所有制类型视角

2020-04-25 03:41:14董景荣樊坚强张文卿童明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年3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外商所有制

董景荣,樊坚强,张文卿,童明余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但是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日趋紧张的资源束缚,长期依赖投资和规模扩张驱动的发展模式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大而不强、基础制造技术水平偏低、关键技术难以突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瓶颈。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使创新成为装备制造业核心驱动力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国家创新战略出台和实施,更是将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理论界的重大研究热点。

自主研发、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来源。自主研发可以直接进行新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表现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要使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需要通过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表现为自主研发吸收能力。因此,研究各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于企业探寻最佳技术来源,从而更有效率地实现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自主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以及引进技术的获取和吸收能力不仅与企业技术能力、水平、企业规模、人才、资本等禀赋密切相关,还与企业资金、技术获取难易程度、对外贸易政策等外部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依据所有制结构划分,我国企业所有制类型主要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仅在技术水平、资本雄厚程度、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引进技术、融资和对外贸易等经济环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有制禀赋差异是否会导致不同技术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不同?企业对各种外源性技术的吸收效率如何?从企业所有制角度,研究不同技术来源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对各所有制企业外源性技术吸收效率进行考察,为企业选择未来最佳技术创新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进行探索。

1 文献综述

有关技术创新来源对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在技术进步路径、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衡量指标构建上,对于数据选取,存在面板数据在截面和时间选取上的差异,以及微观数据和行业数据选取上的差异;二是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类型的实证研究结论不同。一些文献理论研究表明,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选择适宜的技术引进能更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1-2]。实证研究也表明,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内生性技术路径却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影响显著为负[3]。因此,外源性技术路径是目前实现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的最佳技术来源[4-6]。相反,有文献指出,从国外引进的技术都是成熟技术,很难输出国际尖端技术,而且长期依靠技术引进可能会造成技术路径依赖性,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激励与积极性,还可能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7-8]。实证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国外技术引进则没有显著正向影响[9-10]。从长远看,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创新路径才是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11-13]。但有文献指出,加总行业数据会造成许多企业异质性信息遗失,故应该考虑企业异质性,研究技术路径对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的影响。

因此,不少文献从企业所有制结构角度研究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的影响。陈丽珍[14]通过实证研究外资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可显著提升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只是这种促进作用会逐渐减弱;Du等[15]利用行业数据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检验外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大型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对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为负;还有文献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非国有企业没有显著促进作用[16];陈琳等[17]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划分,分析技术溢出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其竞争示范效应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均没有显著影响,但人员流动效应因所有制不同而呈现出很大差异;安同良[18]将内资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析自主研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国有企业自主研发支出倾向低于其它类型企业,导致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国有企业。政府自主研发资助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甚至有显著负向影响,对非国有企业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9-21];李莉等[22]认为,国企存在产权不清晰问题,造成委托—代理问题,因为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晋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创新投资,上述原因导致国有企业研发效率往往比非国有企业低。经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文献从企业所有制结构角度研究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文献主要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或者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实际上,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不论是在人才、资本、技术能力与水平、企业规规模等企业自身资源禀赋方面,还是在经济政策等经济环境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上述差异会使不同技术来源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同影响,由于企业对不同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存在差异,为探索企业最佳技术创新来源,因而有必要对企业所有制类型进行细分;二是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单一技术来源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未将多种技术来源纳入统一实证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各种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缺少技术路径横向比较,进而无法准确衡量特定技术来源在不同所有制类型的适宜程度。从所有制角度实证研究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尚属空白。

针对既有研究不足,本文试图进行如下拓展:利用2010—201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板数据,基于企业所有制视角,考察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通过构建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连乘式,考察装备制造业各所有制类型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

2 理论分析

2.1 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自主研发促进技术创新,二是通过引进并充分吸收和模仿外源性技术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般来说,根据外源性技术获取方式,技术引进主要有3种形式: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国外技术引进与国内技术购买通过技术转移、专利转让等方式直接获得技术,企业对引进技术充分吸收和模仿以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跨国公司人员培训与流动等方式将先进技术溢出至东道国企业,企业通过对溢出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此,根据不同技术来源,将技术创新来源划分为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

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投入促进新知识积累,从而直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对外源性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并进行模仿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因此,自主研发投入具有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两面性[23]。自主研发如果侧重于研发新知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机会成本可能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如果侧重于消化吸收和模仿引进技术,虽然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但由于引进的技术并不是技术输出国或企业最先进技术而只是相对先进技术,导致东道国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竞争方面处于弱势。根据分析可知,自主研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企业研发方向有关,影响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通过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可以直接获得相对先进技术,一方面,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收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研发投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模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技术创新。技术引进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技术输出国或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或垄断地位,不会将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转让,东道国企业引进的只是相对先进技术。而且,企业如果太过依赖技术引进,可能会形成技术路径依赖,抑制自身技术创新积极性,减少创新投入,甚至可能扩大技术差距,从而不利于技术创新。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国内,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国内企业为了取得市场优势,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由此影响企业创新,即竞争效应。同时,外资进入带来的国外先进技术会对国内企业产生示范效应,而且通过人员培训与流动可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是外资进入可能导致技术人员外流,降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利于技术创新(沈坤荣、孙文杰,2009),从而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根据技术来源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与外商直接投资等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均存在不确定性。

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虽然能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但均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影响与企业创新策略有关,而且企业自主研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需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条件才能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各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企业资源禀赋、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2.2 企业所有制类型与技术来源

企业对技术创新来源的选择与自身禀赋和经济环境有关,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资本雄厚程度、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等方面。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类型企业,根据企业所有制结构划分,主要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不同所有制类型之间的资源禀赋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企业规模、资本、人才、技术水平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技术创新来源选择上会存在差异。由此,各技术来源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且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各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也可能存在差异。

我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相对于其它类型企业在资源获取与风险承担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一,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具有政府支持,在资金、人才等社会资源获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二,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人才储备,有实力和能力进行自主研发,能够承担自主研发失败的巨大风险。同时,国有企业承担着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责任,必须重视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国有企业的资源获取优势、风险承担能力和社会责任使其更加倾向于通过自主研发促进技术创新。但国有企业中存在政治晋升激励,可能使决策者更加倾向于选择创新周期较短且效益提升速度较快的外源性技术模仿创新道路,而非周期较长的自主研发。国有企业的市场优势和对外开放程度使得外商直接投资更加倾向于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后者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更加容易,吸收消化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更加容易。因此,国有企业可能会选择能较快提高企业效益的外源性技术来源以促进技术创新。

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家族性质或者合伙性质,原始注册资本相对较少,企业资本存量较少,企业制度不完善;第二,相对于其它类型企业,民营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和水平较差,科研人才发展空间受限。一方面,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较少,不能获得充足的技术创新资本,而且受中国金融系统所有制歧视,存在严重的融资约束,融资难问题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17]。外商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是国有企业等规模较大企业,民营企业获得投资的机会也相对较小;另一方面,许多优秀科研人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倾向于选择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由此导致民营企业在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弱于国有企业。融资困难和优秀科研人才流失使民营企业创新策略可能倾向于技术引进,不愿意投资于时间较长、见效较慢、风险较大的新技术自主研发活动,自主研发投入可能侧重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技术差距,选择技术引进的技术创新路径,不仅能较快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规避自主研发失败风险,而且能缩小技术差距,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外资企业通常是规模比较大的跨国企业,具备雄厚的财力、人力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条件。但出于技术保护目的,外资企业制造技术壁垒,并不会把真正先进的技术引入东道国,只是引入相对先进技术以获得巨额利润。因此,外资企业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在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本地化适应性研发。而且,外资企业与技术输出国在制度和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使其更容易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由于所有制差异,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

H2b: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存在差异。

不同所有制类型可能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来源选择上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理论分析上的,需要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考察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效率差异,为其选择最佳技术来源提供参考。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使用专利衡量,因而以专利授权量表示企业技术创新并作为本文被解释变量。

将技术来源划分为国外技术引进(FTI)、国内技术购买(ITI)、国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FDI)和自主研发(R&D)[24],以此作为本文解释变量。其中,FTI等于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费用之和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ITI等于国内技术购买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FDI等于外商资本额占实收资本额的比重,R&D等于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技术创新不仅受上述4种技术来源的影响,还受企业经济外向度(TEE)、技术能力(TTC)、技术水平(TTL)和人均资本(KL)的影响。经济外向度影响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投资,技术能力与技术水平则对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研发具有重要影响,人均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由此选择经济外向度、技术能力、技术水平和人均资本作为本文控制变量。TEE采用新产品出口收入占新产品总收入的比重衡量,TTC采用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数占整个行业企业数的比重衡量,TTL等于有科研活动的企业数占全行业企业数的比重,KL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占R&D人员数比重表示。

本文采用201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和大中型外资企业面板数据。其中,国外技术引进经费、国内技术购买经费、自主研发经费、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以及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的原始数据来自于《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其余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本文所使用的变量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所有制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根据表1可知,国有企业自主研发经费比例的平均值在3种所有制类型企业中最高,其次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最低;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经费比例的平均值民营企业最高,国有企业的国外技术引进经费比例平均值低于外资企业,国内技术购买经费比例均值高于外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均值在外资企业最高,远高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外资比例均值高于民营企业,说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创新策略存在差异。

3.2 模型设定

技术创新是技术引进、技术购买、外商直接投资和自主研发等各种技术来源作用的结果,而且受经济外向度、技术能力,技术水平和人均资本的影响,技术创新函数可以采用如下形式表示,基本方程式为:

A=f(FTIit,ITIit,FDIit,R&Dit,TEEit,TTCit,TTLit,KLit)

(1)

借鉴彭建平、张建华[25]的研究成果,将技术创新函数设为:

A=A0(FTIit)α1(ITIit)α2(FDIit)α3(R&Dit)α4(TEEit)α5(TTCit)α6(TTLit)α7(KLit)α8

(2)

其中,A是技术创新结果,即专利授权量,i、t表示所选行业和年份。对式(2)两边取对数,可以设为如下计量模型:

lnA=α0+α1lnFTIit+α2lnITIit+α3lnFDIit+α4lnR&Dit+α5lnTEEit+α6lnTTCit+α7lnTTLit+α8lnKLit+λt+ui+εit

(3)

其中,λt 表示时间效应,代表技术变化率,也控制宏观环境和政策变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μi是未观测的个体效应,是指未观测到的对技术创新有影响的各因素,εit是随机误差项。

考虑到外源性技术需要经过研发吸收能力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26],分别构造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外商直接投资与自主研发的连乘以表示各种外源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交互作用,考察企业自主研发吸收能力,即外源性技术来源吸收效率[27-29],得到如下计量模型:

lnA=β0+β1lnFTIit+β2lnITIit+β3lnFDIit+β4lnRDit+β5lnFTIit*lnR&Dit+β6lnITIit*lnR&Dit+β7lnFDIit*lnR&Dit+β8lnTEEit+β9lnTTCit+β10lnTTLit+β11lnKLit+λt+ui+εit

(4)

其中,β5、β6、β7表示自主研发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如果它们在统计上不显著,则表明企业未能通过自主研发有效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效率较低,从而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如果β5、β6、β7显著为正,则表明自主研发与国内外技术引进存在互补效应,自主研发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技术,从而有利于技术创新,对外源技术吸收效率较高。如果β5、β6、β7显著为负,则表明自主研发与国内外技术引进存在替代效应,对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用于技术改进的资本具有有限性,较好地平衡自主研发投入与技术引进投入并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吸收,能够使企业达到技术创新的预期目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若企业重视自主研发,投入较多资本,则会减少用于技术引进的资本,如果大量资本用于技术引进就会减少自主研发投入,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因此,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之间具有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28]。

4 实证分析

4.1 不同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运用Stata软件对装备制造业各种所有制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经过Hausman检验表明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3)的回归结果见表2。对各所有制类型回归结果对比发现,在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中各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

表2 模型(3)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估计量的t统计值;***、**、*分别是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1)国外技术引进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作用,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显著性水平均为5%,表明国外技术引进经费比重每增加1%,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增长0.095 9%,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增长0.194 2%。

(2)国内技术购买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均没有显著影响,对民营企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民营企业的系数为-0.217 6,显著性水平为5%,表明国内技术购买经费每增长1%,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下降0.217 6%。

(3)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影响。由回归系数可知,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每增长1%,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增长0.446 8%,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增长2.741 2%。

(4)自主研发在1%的水平上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显著影响。由自主研发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可知,自主研发投入比重每增长1%,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增长1.461 8%。根据表2得出的结论,H1和H2a得到验证。

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类型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有:第一,各所有制类型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国有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吸纳了国内大量优秀科技人才,能够进行更有效率的技术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保持自身垄断地位。国有企业凭借市场优势,更容易获得外商直接投资,而跨国投资是先进技术扩散最有效的途径[30],国有企业依靠技术水平优势能有效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因技术设备和人才储备不足,很难进行新知识自主研发,选择技术引进不仅能较快实现经济目标,而且能增加知识积累,从而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并进行技术创新。国内民营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且技术之间存在相似性,通过对购买技术的消化吸收并不能显著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反而因为对技术的反复研究抑制了技术创新。而且,外商直接投资一般很少会选择民营企业,后者很难通过投资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进而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外资企业具备先进的技术条件,在技术上相对于国内企业具有优势,加之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水平,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更为容易,选择对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能较快实现技术创新,有利于节约成本。第二,各所有制类型企业规模、资本量和融资环境等存在差异,导致企业在不同技术来源投入上存在差异。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有国家支持且融资环境优越,既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有实力承担研发失败风险,自主研发投入相对较多。同时,国有企业也能通过外资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转化为创新能力,因而不会过多投向国外技术引进。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资本匮乏,融资难是限制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既没有能力和实力进行新技术研发,也不能承受自主研发失败风险,故较多地投资于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不仅可以实现收入增加,也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外资企业一般是跨国公司且为上市公司,规模较大,资本雄厚,有充裕的资金来源,但外资企业技术创新更多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倾向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以充分利用外资。第三,各所有制类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存在差异。国有企业大多涉及关系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领域,除经济动机外,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独立性,具有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的自主研发能力,就需要国有企业以自主研发为主要技术创新来源。民营企业主要是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多的经济收益,自主研发的长期性与短期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其更愿意选择技术引进,通过适宜的技术引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外资企业主要目的是为抢占国内市场以获得巨额利润,其技术创新都是基于引进技术和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而进行技术或产品本地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因此,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能显著影响外资企业技术创新。

4.2 各所有制类型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

企业对外源性技术进行研发投入,一方面是为了使引进技术本地化,尽可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对获取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通过构建外源性技术来源与自主研发的连乘,根据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表示自主研发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运用Stata对模型(4)进行回归得到表3。

根据表3,对比各所有制类型企业回归结果发现,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存在差异且吸收效率在整体上偏低,H2b得到验证。

国有企业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交互项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路径的吸收效率较高,但与其它两种外源性技术来源的交互项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自主研发对国内购买技术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效率较低。

民营企业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系数显著为正,而与国内技术购买的交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民营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吸收效率较高,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之间存在互补效应。但在民营企业,自主研发与国内技术购买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能是因为国内技术购买经费增加会减少自主研发投入,而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且技术存在相似性,因而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较小甚至具有负向影响。民营企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效率较低,可能与外商直接投资可获得性有关。

外资企业自主研发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系数在统计上显著为正,与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的交互系数不显著。说明在外资企业,自主研发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对外资的吸收效率较高,对其它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较低。

表3 模型(4)估计结果

4.3 稳健性检验

由前文回归分析可知,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企业所有制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提升回归结果可靠性,需要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将采用更换解释变量数据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通过更换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的衡量指标进行检验。前文外商直接投资采用外商投资额占实收资本的比重衡量,现采用外商投资额占固定投资总额的比重衡量(唐未兵等,2014),并对模型(3)再次进行回归得到表4。

根据表4回归结果可知,通过更换衡量指标再次验证,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所有制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表2回归结果一致,区别只是在表2中,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在表4中显著性水平则为1%。同时,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也基本一致,只是存在显著性水平差异。因此,对模型3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表4 模型(3)再次估计结果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数据,从企业所有制角度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企业对不同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

(1)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企业所有制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国外技术引进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国内技术购买对民营企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它类型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自主研发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而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显著促进作用。

(2)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整体偏低且存在一定差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吸收效率较高,自主研发与国外技术引进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外资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吸收效率较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对国内技术购买的吸收效率较低,民营企业自主研发与国内技术购买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外资企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水平较高,但其它所有制企业对其吸收效率较低。

5.2 建议

(1)各所有制类型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策略。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进行新知识、新技术开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并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同时,充分消化利用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进一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外资,提高企业收入,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同时,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外资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基础,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本地化研发,提供多样化产品选择。

(2)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效率。各所有制类型企业对外源性技术的吸收效率整体偏低,由此应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积累技术创新知识,夯实技术创新基础,培育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对引进技术吸收利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弯道超车。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外商所有制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48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38
外资企业在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32
谁是冒牌外商
混合所有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2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32
所有制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