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望
随着韩国“N号房”主要运营者“博士”被捕,这起集体性犯罪事件逐渐浮出水面,“N号房”事件也一度成为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2018年下半年开始,韩国几名男子相继在一款名为“Telegram”的软件上开设多个私密聊天室,主要发布胁迫、性侵、凌辱女性的视频。据韩媒报道,聊天室的收费用户达到26万人之多。
“N号房”事件与韩国以往性犯罪最突出的不同在于,不法分子充分利用了匿名社交软件的特点进行犯罪。Telegram号称是最为“自由而安全”的通讯软件,它在通讯中实现了用户匿名、信息端对端加密、聊天信息定时销毁、“阅后即焚”等功能。看上去Telegram在保护用户身份和通讯隐私上不遗余力,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首先是取证难。被害者即便设置信息三秒可见,但是私密照片仍然会被不法分子留存,而在后续报案中却无法收集更多有效证据。其次是遏制传播难。由于Telegram聊天群没有人数限制,这就导致犯罪视频会被迅速、广泛传播,难以查清源头。再次是监管难。由于Telegram服务器不在韩国,韩国警方最初只能通過邮件形式请求Telegram方面删除非法视频和获取非法视频上传者的个人信息,前者两三天后才被删除,而后者至今没有得到回复。
由此看来,通过用户匿名实现“自由”,通过永久性删除信息实现“安全”,这样的“自由而安全”实质就是变相提高行政执法难度,成为犯罪分子的“法外之地”。
实际上,传播色情淫秽信息早已在匿名社交平台上,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对自我的约束,满足自我揭露和情感宣泄需要,而一旦平台通过技术力量将约束力降到最低,那么人就会轻易将社会身份置于一旁,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制力,沦为欲望的奴隶。
中国互联网接入环境已进入泛实名时代,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需要提供身份认证,这也符合网络空间从陌生人社交到熟人社交的发展趋势。但是,为了满足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匿名社交需求,一些同类型软件也悄然兴起。所以,对于匿名聊天软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要有所警惕。一方面,平台运营商应有能力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有效核查,及时封停有问题的账号;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监管,只有增加对平台和匿名用户的前置约束条件,才能保证匿名社交平台的安全。
就在数百万韩国民众请求政府公开Telegram所有用户和不法内容提供者名单之后,不少“N号房”的参与者、观看者都在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旦公开,会影响家庭和前程。在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EVER,排名第一的热搜词竟然是“如何删除Telegram账号”。即便到最后,一些人仍然寄希望于删号来逃避处罚,但是,他们这次还能“自由且安全”吗?
◎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