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日前,由一名武汉80后医生率先发起的多国“医生群”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发起者叶柏新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最初,叶柏新发动自己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医生同学、同事创建了这个微信交流群。而随着疫情發展,一个“医生群”先后扩充为两个、三个、四个,还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分工。有侧重于医护人员防护的,也有侧重于诊疗方案探讨的,还有侧重学术交流的。
如叶柏新所说的,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疫情的蔓延使全球的医生聚集在一起。“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医生交流群”已有世界各地2000多名医生加入。从已统计的情况看,1367名群成员囊括了美国加州、纽约、新泽西、华盛顿等地区的621名医生,和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医生,以及485名中国医生。而在中国医生中,不乏像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武汉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病区主任周宏、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等“大咖”。
当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格局。世界需要有更广泛多元的主体参与到抗疫的合作中去。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不但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主体在加速多元化,而且国际医疗合作的渠道与路径也随之变得多元而丰富。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频繁。比如,浙江大学医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远程视频会议,向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医疗联盟的全球47个成员共享抗疫经验;迈瑞医疗携手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紧急发起全球一线医护工作者的系列直播会议,共同迎接全球抗疫新挑战。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势日趋严峻。而中国作为全球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有底气向世界输出一整套疫情防控的方案与方法。此时此刻,海外医疗同行尤其需要“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有人说,焦虑的医生就像是得知海啸即将到来的沿海居民。尽管海啸未至,但他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迫切需要知道有关如何在海啸中生存的信息。现在与世界同行共享这些信息,传递的不仅是经验,还有宝贵的信心。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随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全球的挑战加剧,国际合作亟待向着更广泛、深入和多元的方向发展。不但国际组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社群、企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让参与国际合作各方的需求和声音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平等对待,将是一大课题。小小医生群,其实是全球携手抗疫的“小小联合国”。其在各国专家之间“点对点”建立起来“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尤为值得尊重和推广。
◎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