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
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和相关管理政策”,即第194号公告,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并对相关管理政策作出调整。
从20世纪50年代,饲料中开始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其有效性、效果的稳定性以及成本的低廉,是其他任何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不能比拟的,抗生素在养殖业的使用对畜禽疾病防治、促生长和保障畜禽产品供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和不良后果也日渐凸显,发展无抗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成了人类的共识。
2018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发布第三个报告《OIE关于兽用抗生素使用的年度报告—对全球形势进一步认识》,截至2017年,153个OIE成员国中有110个国家(71%)都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促进动物生长。其余45个国家(29%)报告其使用抗生素促进动物生长,其中18个国家制定了提供可作为生长促进剂或不可作为生长促进剂的抗生素清单的监管框架。
“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和相关管理政策”的发布对维护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我国畜牧养殖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国畜牧养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以说,药物添加剂退出饲料是畜牧养殖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
目前畜牧业养殖户普遍将饲用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当保健品来促生长。主要会产生两大后果:直接损害人体健康和加重耐药难题。因此,饲料禁抗已经迫在眉睫。
“饲料禁抗”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促生长抗生素退出时间节点已经明确,2020年1月1日起停止生产、7月1日起停止使用。那么,我们如何来推动此项工作呢?
首先是观念、意识和认知的改变。虽然饲料禁抗表面看起来是针对饲料企业,但实际上则是畜牧养殖链条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识,从观念和意识上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从饲料“禁抗”,养殖“减抗”,到产品“无抗”。
其次,要制定并采取综合技术方案。畜禽种苗健康、养殖场设计、生产模式、设施设备、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养殖管理等等都可能存在疾病风险,因此,需要从多环节、多方面做好准备,减少抗生素使用。
尤其是要加强种苗抗病育种和种源疫病净化工作,确保种苗健康。包括种源无病源,实施疫病净化;优化饲料配方和饲料加工工艺,根据生长生产阶段的需要,科学制定营养配方,加强精准营养配方设计;改进饲料加工工艺和饲喂工艺,通过为动物提供一些可消化吸收率高、高效利用的营养物质,保证畜禽吃的营养、健康、安全,提升动物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与健康水平;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完善生产规范、加强养殖环境控制和粪污管理、改善鸡舍环境;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实行严格的隔离、封闭管理保障畜禽健康。
第三,“政、产、学、研”齐心合力,共同推进。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公告的宣传,还需要制定配套的检测、标准、法规以及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管。研究机构要系统综合考虑配方技术、加工工艺、各项替代技术和产品。饲料和养殖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相关技术和产品的集成与示范应用,评价综合技术方案在饲料生产和养殖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逐步建立养殖业抗生素减量替代技术规程。
“禁抗”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很多企业早已做好了准备并且践行了减抗甚至禁抗行动。根据农业农村部兽医局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兽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持续提高,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監测合格率持续高位,近5年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均在99.7%左右。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放心购买美味安全的“本地”产“无抗”肉蛋奶了。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