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
近年来,青春怀旧片曾一度掀起观影狂潮,成为市场宠儿,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沦于平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青春怀旧片从创造银幕神话到资本纵欲下的僵化发展,这一巨大转变值得深思。本文研究发现,青春怀旧片采用多重视听策略重圆观众的青春梦,以“80后”“90后”为主的观影群体在现实的沉重打压下,将自我精神疗伤寄托于青春怀旧片,然而囿于叙事方式、空间话语、自身局限性等问题,同质化严重的青春怀旧片泛滥成灾,观众为其无脑消费的冲动正逐渐降温。
一提到青春,白衬衫、单车、短裙、柔发……一连串的视觉符号便会浮现眼前,那既是一段芳香迷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一段久久不能忘怀的个人经历。正如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言:“青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电影作为一种反映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自然离不开对青春的刻画与表达。近年來,青春题材电影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既丰富了电影市场的片源种类,又吸引了大量观众涌进影院消费,成为我国电影票房的又一重要支撑。
曾有学者对青春片做出定义:以青年人为表现对象,讲述青年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状态、心理特征、精神世界等的电影,它们以‘成长为主题,着重讲述成长带来的痛苦以及美好的颠覆,风格和题材多样、目标受众广泛,呈现出新时代大众文化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形式各异的青春片中,有一个颇有趣味且频繁发生的现象,即与一般青春片直面青春的书写角度不同,它们采取叙事主体为成年主人公、叙事时间以现在回溯过去、叙事空间以过往校园为主等叙事策略来追忆青春。本文将这类影片称为“青春怀旧片”。
自2010年微电影《老男孩》在网络上热播起,青春怀旧片的序幕便在我国拉开,2011年台湾地区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火爆两岸,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掀起青春怀旧高潮。随后,青春怀旧的劲风持续吹拂,《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万物生长》《重返20岁》《左耳》《谁的青春不迷茫》《李雷和韩梅梅》等一大批青春怀旧片相继问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但是,青春怀旧片虽层出不穷,可票房和评分并非持续走高,而是呈现出发展颓势。
相关统计表明,“80后”“90后”已成为影院里的主要消费群体,青春怀旧片从2010年兴起至今,正好经历了“80后”和“90后”相继走出校园,直面社会矛盾和挑战的时期。这一时间上的重合绝非偶然,从“80后”“90后”的独特心理解读青春怀旧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将力图对以下问题进行解答:青春怀旧片如何做到怀旧,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青春怀旧片,青春怀旧片的问题何在。
一、多重视听符号,营造怀旧梦境
青春怀旧片运用多种视听符号,将观众带入一个远离当下、被重新塑造的记忆世界中。场景、道具、造型、音乐、时代背景等策略的应用,营造了怀旧氛围,重建了青春美梦,观众自然地“触景生情”,激发出潜藏的怀旧情愫。那么,青春怀旧片具体如何做到怀旧?
首先在场景上,青春怀旧片普遍以老校区、老街区、老宿舍等具有时代印痕的场景作为故事发生地。例如,《致青春》开场中粗壮翠绿的梧桐搭配富有古典气息的建筑,在黄绿色滤镜的衬托下,浓厚的怀旧气息跃然眼前。
其次,在道具方面,青春怀旧片巧妙地将老物件搬上大银幕,给观众带来一波回忆杀。比如《致青春》中的铝饭盒、小霸王游戏机;《同桌的你》中的大白兔奶糖,《左耳》中依次出现的各版本诺基亚手机,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物化了的记忆。青春怀旧的痕迹在人物造型上也可见一斑,这些发生在校园的青春故事,仿佛女生都是短裙、短发或马尾,男生都是白衬衫、偏分或中分,皮肤细腻、笑容稚嫩的少男少女一出场,青春气息便穿透荧幕,直击人心。听觉上,青春怀旧片中运用各种经典音乐,比如《致青春》中女主角在礼堂演唱《红日》,《匆匆那年》中同学们在吃散伙饭时欢唱《当》《鸭子》等经典曲目。音乐可以带来一种特殊的情感记忆,观众对电影的带入感因音乐而得到升华。
最后,代表性时事的穿插巩固了时代背景上的“旧”。例如,《同桌的你》中依次出现了1998年抗议美军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这些重大事件是青春记忆的重要一环,它们的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怀旧空间。
虽然这些贴有怀旧标签的视听符号未必真实发生在每一位观众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怀旧体验无法进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开始回忆的原因是别人的刺激,或者是与之相关的自然景物的刺激,别人的回忆或自然景物与个人的回忆是相互借助、相互促动的、相互激发的。青春怀旧片正是巧妙运用以上视听元素,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如梦似真的青春年代。多种视听策略的反复运用,巩固了观众的潜意识认知,自然而然地唤醒了观众的怀旧情感,顺理成章地实现了青春怀旧片的怀旧目的。
二、“80后”“90后”的集体性疗伤
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看,青春怀旧片往往只花费几千万的成本,就能收获数亿元的票房,在豆瓣、猫眼等评分网站上也显示好评大于差评。可见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青春怀旧片都是成功的。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青春怀旧片?
青春怀旧片大多具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视角,时间上以成年主人公的现在为基点,去回忆曾经的青春时光,仿佛现在的他们都是不如意的,只有依靠回忆过去,才能寻求到片刻安慰。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节点的对比,正好与走出校园,生活在社会重压下的“80后”“90后”的人生经历相符,怀旧成为一种迫切的心理诉求。
“80后”“90后”初出校园便开始迎接社会的腥风血雨,缺少社会经验的他们处处挫败,心理情绪到达一个谷底。这种与求学生涯截然不同的残酷生存体验,势必导向一种作为舒缓压力的“后撤”,对无忧无虑的童年、单纯轻松的校园生活的怀念和美化,正是“青春怀旧”的动因之一。人们宁愿躲进怀旧提供的朦胧暧昧的温床中去怀念那些“遗失的美好”,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重压,寻找宣泄情绪的出口。在这种情感结构的引导下,电影消费作为一种自我治愈方式,是青春怀旧片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关
键因素。
青春怀旧片触动了“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电影影像将他们心中的青春残影补全,由此满足了他们的心理,但这种甜蜜满足感的背后却暗藏痛苦。有学者说:“怀旧的甜蜜是因最初的事物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通过理想化的过程得到加强,而它的痛苦不仅因为不能回到过去,也因为即使在过去的状态里也有着矛盾和失望。”
但无论观众受到何种伤害,他们坚信自己的伤害能够在消失的过去中寻求到根治的方法,以重新获得完满,从而这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將他们指向了具有心理体验功能的青春怀旧片。而青春怀旧片并非完全是真的,它对青春进行了夸张处理,赋予了青春超现实魅力,这种看似完满、理想化的文化产物,却满足了观众在修复伤痕时的心理需求,他们对现实的痛感进行有限度、有选择的保留,强化了青春怀旧片带给他们的甜蜜感。
三、假面下的青春病灶
青春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生命经验,本应得到足够的珍视,但沦为资本玩宠的青春怀旧片却亵渎了真正的青春。大量影片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超越前作,整体表现疲软乏力。那么,青春怀旧片的问题何在?
首先,故事与现实严重脱节。青春怀旧片凭借多重视听策略激活了观众尘封已久的青春回忆,但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再次清醒看待时,就会发现影片中表现的青春与“80后”“90后”观众真实经历的青春大相径庭。这些影片无一例外都在讲述爱情,却很少涉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化环境和情感话语,就好像人们的青春里只有爱情,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等元素均被弱化或抛弃,甚至连必定经历的考试都很少提及,这种不真实的故事筛选方式,无疑将其打造成了披着“青春怀旧”外套的“爱情片”。
其次,封闭化的空间话语。青春怀旧片除了故事平面化、同质化,其叙事空间上也存在封闭性。这些影片大多将故事背景放在学校,虽然校园有着表现青春主题的天然优势,但单一的空间却封闭了主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的青春绝对不仅局限在学校这一单一场所,多少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因此外部世界的呈现不应该缺席。
最后,“怀旧”本身的局限性。“怀旧”电影的商业化操作远大于其本身的意义,被夸张修饰、大肆改造的“怀旧”已经与真正的历史现实无关。这种“向前看痛苦,向后看快乐”的价值导向也存在争议。法国哲学家福柯就曾提出过反怀旧主张,他认为:“泛滥的怀旧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一味向怠惰的感伤中逃避,可能引诱怀旧者提前放弃反思和抵抗。不仅如此,怀旧者如果混淆了实际和想象中的家园,可能曲解甚至彻底误读历史的真实面目。”可见,人们一旦不幸掉入“怀旧”的漩涡,可能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四、结语
青春怀旧片从掀起热潮,到资本操纵下同质化影片涌现,再到沦为平庸,其兴起与没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春怀旧片将场景、道具、造型、音乐、时代背景等视听符号巧妙组合,激活了观众心中的青春记忆,通过补全残影、重新构建等方式,顺应了“80后”“90后”从校园到社会这一现实转变,为他们虚构了一个完满的青春幻象以抚平伤口。可是,青春怀旧片囿于脱离现实的叙事、封闭的空间话语以及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等问题,发展之路愈加坎坷。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无法突破,像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创作的《歌舞青春》《舞出我人生》《朱诺》《牛仔裤的夏天》《暮光之城》《伯德小姐》等故事新颖、题材多样的大量青春片就非常值得学习参考。如果我国青春怀旧片能够打破现有框架,丰富叙事视角,扩展表达空间,静下心来沉淀积累,持续注入创新能量,笔者相信“怀旧”定能迎来新一轮“青春”。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