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栋乡土小说研究综述

2020-04-24 00:22张露
牡丹 2020年6期
关键词:乡土城乡小说

张露

刘玉栋作为“70后”代表作家之一,新世纪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对刘玉栋小说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从整体的宏观把握和单部作品的微观分析来对刘玉栋乡土小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总结既有研究中的得与失,以拓展刘玉栋乡土小说研究的新局面。

一、刘玉栋乡土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

思想内容与主题的挖掘、审美风格的形成、叙事艺术的偏好等因素都是整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思想内容与创作主题

对刘玉栋乡土小说内容与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乡村道德的关注、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以及对城乡关系的探讨方面。

劉玉栋对土地、现实和人生的道德化审视,赋予了小说道德关怀和伦理关怀的力量,使小说具有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的意味。吴义勤在《“道德化”的乡土世界——刘玉栋小说论》中提出,“乡土的道德化”是刘玉栋小说的价值支撑,也是他的叙事策略。韩存远、韩德信在《现代化·现代性·乡土文学——以刘玉栋作品为例》中,从现代性的角度分析了刘玉栋小说创作中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普通人的生存和精神世界的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乡关系呈现出既紧张又联结的状态。有评论者从城乡关系入手,解读刘玉栋的小说创作。刘莹、黄发有的《乡村与都市的双向凝眸——刘玉栋小说论》从土地的温情之殇、浮萍的虚妄之叹、此地与彼地间的游移三个方面分析了刘玉栋乡土与都市题材的小说,指出无论是面对乡村还是都市,刘玉栋的文本中始终贯穿一种矛盾的情绪,土地危机重重,都市又冰冷寂寞,无法寻觅到心灵的安置之处。

(二)审美风格与叙事艺术

温暖诗意与痛苦哀伤是刘玉栋小说特有的审美风格。洪治纲在《苦难背后的温暖——刘玉栋小说论》中,认为刘玉栋的小说充满温暖的情感之力,以一种温情式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施战军在《体恤与知情之间的伤怀——刘玉栋小说读想》中,提出刘玉栋的小说里奇迹般地融注了鲜活的感性与温柔的情怀。还有的评论家积极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刘玉栋小说的叙事艺术。汪政、晓华在《暗夜的温暖——刘玉栋中短篇小说阅读札记》一文中,分析了刘玉栋中短篇的作品,提出其在叙事上选定一个视角或叙事人,以时间或人物为单元,全方位地展现出了生活的场景。

总体而言,上述文章对于整体理解和把握刘玉栋小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评论者们力图全面总结刘玉栋乡土小说时,往往会偏离“整体”的特点,而更倾向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分析。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整体研究相较于其他研究,涵盖范围广容量大;二是因为刘玉栋的创作生涯仍在继续,学者也难以对刘玉栋的所有创作给出一个定性的评价。

二、刘玉栋乡土小说的单篇评论

“70后”作家们普遍是以中短篇小说见长,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还是较为缺失的。刘玉栋的《年日如草》在2010年出版后,对于刘玉栋自身以及整个“70后”作家群体而言,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因此,学术界对刘玉栋单篇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张丽军、房伟等的《一个农民·一座城市·一部心灵成长史——刘玉栋长篇新作<年日如草>研讨》采用学术对话的形式,全方位地探讨了这部作品的审美阅读体验、人物形象、语言、结构与叙事空间等。

刘传霞、石万鹏的《乡村逃亡者的城市叙事——论刘玉栋的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将主人公曹大屯放置在成长小说视域与“乡下人进城”文学谱系中进行考察,20年间曹大屯已经从一个懵懂乡村少年变身为适应城市生活的中年市民。在与祥子、五龙、孙少平的对比中,评论者认为曹大屯以他的善良、诚挚参与并维持了城市的良序公德,为“乡下人进城”文学谱系提供了崭新形象。郭念文的《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评刘玉栋<年日如草>的人物塑造》剖析了曹大屯、曹父、曹奶奶这三个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揭示出“农村人”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格上的懦弱、文化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妥协。

周文、田冰的《金与草的城乡辩证法——<年日如草>符号矩阵解读》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从城乡叙事的矩阵结构、城乡的人为对立、城乡的商业融合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指出了金钱与道德、城市与乡村这四项之间横向的矛盾与对立关系,阐明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文化道德观念的重建。王海涛的《论<年日如草>的叙事伦理》通过审视城乡两种文化的差异,分析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农民的精神境遇,揭示城市身份只是无用的外壳,现实的生存压力和内心困惑是进城农民面临的普遍困境,挥之不去的漂泊感,是进城农民的典型心理。

这些单篇评论文章从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城乡差异等多方面对《年日如草》进行了解读与评析,虽然角度各异,但都作出了较为透彻的阐释。

三、刘玉栋乡土小说研究的问题及发展空间

从对上述文章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刘玉栋乡土小说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研究的角度局限于主题、叙事风格等方面,而带有突破性的观点匮乏。其二,学术界对刘玉栋单篇作品的评论主要针对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占据刘玉栋小说创作半壁江山的中短篇乡土小说却很少有人关注。其三,关于作家作品比较研究方面,研究者缺少将刘玉栋乡土小说创作与同为“70”后其他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的横向比较,更缺少贯穿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纵向比较研究。

既有的局限则预示着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今后刘玉栋小说研究中,学界除了要及时地跟进对刘玉栋小说的评论外,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第一,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当今,生态批评成为热点,可以尝试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刘玉栋的小说。第二,加强对中短篇小说的研究。《给马兰姑姑押车》《火色马》《幸福的一天》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品,评论者应当多加以研究。第三,开阔研究视野,将刘玉栋乡土小说放置在文化视野和现代性视野中进行研究,寻找最合适的刘玉栋坐标点,从而把握其独特性。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乡土城乡小说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城乡涌动创业潮
芬芳乡土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