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杨家杖子多金属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20-04-24 00:29王腾尹行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10期
关键词:测区矿化成矿

王腾 尹行

摘  要:内蒙古杨家杖子多金属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的东部,旧庙断凸西侧,赤峰-开原深大断裂带南侧,颜家沟-大营子韧性剪切带从本区通过。作为找矿手段之一的化探工作,在该区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作,故在此通过对内蒙古杨家杖子多金属矿区地球化学特征成果的分析,有助于在该区今后同类工作方便借鉴。

关键词: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0-0051-03

Abstract: The Yangjiazhangzi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n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xis,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Jiumiao fault,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Chifeng-Kaiyuan deep fault zone, and the Yanjiagou-Dayingzi ductile shear zone passing through this area. As one of the means of ore prospecting,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auxiliary work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angjiazhangzi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n Inner Mongolia, it is helpful to draw lessons from similar work in this area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olymetallic ore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tudy

内蒙古杨家杖子多金属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的东侧,颜家沟-大营子韧性剪切带从矿区通过,矿区内韧、脆性构造较发育,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我国近年来一些找矿实践表明[1-6],土壤地球化学方法能有效缩小找矿靶区,圈定异常基本形态和规模,查明异常源,对异常的成矿远景作出初步评价,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1 区域地质特征

内蒙古杨家杖子多金属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的东部,旧庙断凸西侧,赤峰-开原深大断裂带南侧,颜家沟-大营子韧性剪切带从本区通过。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侏罗白垩系及第四系。岩浆活动频繁,以海西期和燕山期中-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太古宙变质岩分布面积较大,变质变形较强,韧、脆性构造均较强烈。

2 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不发育,主要分布黄家店、唐家杖子等地,以下石炭系白家店组(C1bj)和中石炭系石咀子组(C2s)地层为主,另有少量的侏罗白垩系义县组(JKy)及沟谷中分布的第四系。岩浆岩较发育,主要为侵入岩,具有多期性。主要有中侏罗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J2ηγ)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黄家店-丁杖子一带,侵入小牵马岭片麻岩、石炭系地层及石炭世变质安山岩中;早白垩世黑云母花岗岩(K1γ),主要分布在房深沟脑北部,侵入中侏罗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石炭系地层及石炭世变质安山岩中。潜火山岩相岩体及中酸性脉岩多集中分布在测区中部,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花岗斑岩脉及花岗岩脉等。区内变质岩不发育,主要为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岩、变质表壳岩包体或捕掳体等,分布测区的东侧,面积很小。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分为韧性剪切构造和脆性断裂构造。韧性剪切构造主要分布在测区西侧黄家店、唐家杖子等地,规模较大,呈北东走向,局部为近南北走向。石炭系地层受构造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大型脆性断裂构造主要有三条即F1、F2、F3,均为逆断层,北东走向,SE倾60-75°左右。

3 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对矿区内开展土壤化探测量工作,圈出As、Sb、Hg、Ag、Pb、Zn、Cu、Mo、W、Sn、Au等11个元素的异常。

这些元素的异常分布大致体现出如下规律:指示中低温的元素As、Sb、Hg、Ag、Pb、Zn异常分布在测区西部,大体可见北东向展布;指示中高温的元素Cu、Mo、W、Sn异常分布在测区中部,大体呈北东向展布;Au元素异常由在测区西部有一具有明显浓集中心且北东向展布的带状异常和东部零星的异常组成。

根据上述元素的异常分布特征,测区出现一个明显的异常区,该异常为多元素组合异常,异常范围大,强度高,以主成矿元素Pb、Zn、Ag、Au异常为主体,伴有前缘指示元素As、Sb、Hg异常。

该异常整体呈宽带状展布、北东向延伸,宽约1.5千米,长度大于4千米。根据该异常区元素异常浓集中心的分布特点,将该异常区进一步分为两个异常带。(如图1)

3.1 Ⅰ号异常带

Ⅰ号异常带划分在整个异常区的西侧,呈北东向展布。该带内主要为Ag、Au、Pb、Zn、As、Sb、Hg异常,Cu、Sn异常也略有显示。其中主成矿元素Ag、Au、Pb、Zn主要有4个以上的异常浓集中心,其中I-1号异常的浓集中心Au含量最高达1040.49ng/g,Ag含量最高达23062ng/g,Pb和Zn的含量均>1000μg/g;I-2号异常浓集中心Ag含量最高达17585ng/g,Pb达到5188μg/g(接近工业品位),Zn达到3522μg/g(接近边界品位),Au在此处的含量较低,未形成明显的浓集中心。I-3号异常浓集中心Ag含量最高达5075ng/g,Au含量最高达201ng/g,Pb达到706μg/g,Zn达到1095μg/g,此处还有一个可喜的发现是Cu的含量高达3068μg/g(接近工业品位);I-4号异常浓集中心的特点是各成矿元素的最高含量不很突出,但异常是由3到4个点高值点组成,面积大,浓集中心明显。另外在这个异常带上,除Ag、Au、Pb、Zn等主成矿元素外,还伴随有As、Sb、Hg等低温的矿(化)体前缘指示元素的异常,表明该异常带矿(化)体已经遭到剥蚀或者出露,但是剥蚀较浅,向深处有找矿的前景。

总体上看,Ⅰ号异常带内Mo元素异常较弱,在该带的南侧有一处高Mo异常,向北减弱。I号异常带元素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由北向南依次为(As-Sb-Hg)-(Pb-Zn-Ag)-(Au-Mo-Cu)。根据成矿元素Pb、Zn、Ag、Au、Cu和指示元素As、Sb、Hg以及指示高温成矿的元素Mo的异常分布特点,各元素异常均呈近北东向展布,范围较大,异常由北侧的浓集中心向南平缓减弱。这种组合分布模式揭示了:(1)矿化体属于多金属矿;(2)矿化体有一定剥蚀;(3)主矿化体应主要赋存于向南及深部。

3.2 Ⅱ号异常带

Ⅱ号异常带划分在整个异常区的东侧,位于全部测区的中间部位,也呈北东向展布。主要由Ag、As、Sb、Pb、Zn、Sn、Cu、Mo、Hg、W等多元素异常组成。该异常带也有多个浓集中心套合在一起,但不同的浓集中心元素组合及异常强度是不同的。首先II-1号异常主要成矿元素为Ag、Pb、Zn、Mo,有两个浓集中心,其中一个Ag含量最高为5564ng/g,Pb加Zn的含量大于10000μg/g(接近工业品位);另一个为3~4点组合高值,其中Ag为2541~5240ng/g, Pb为729~2494μg/g,Zn最低为2838μg/g,最高达15094μg/g,已达到工业品位。II-2号异常主要成矿元素Ag、Cu、Au组成,也有两个浓集中心,西侧有一个面积和强度都十分可观(已知铜矿点),Ag含量最高为12725ng/g,Cu达到16755μg/g(达到工业品位),Au也达到59.17ng/g;Ⅱ-3号异常位于该异常带东北,主要由Ag、Pb、Zn、W、Mo、Cu、Au等多个成矿元素组成,浓集中心明显,其中,Ag、Pb、Zn的浓集中心略微偏上,Ag含量最高为5864ng/g,Pb为3558μg/g,Zn为1219μg/g,W、Mo、Cu、Au等略微偏下,其中Au最高达682.27ng/g(接近边界品位),Cu达到1389μg/g(接近边界品位),Mo达到了310.62μg/g(达到边界品位),W达到了619.2μg/g(接近边界品位)。

上述几乎所有的异常均伴随着As、Sb、Hg等的异常,只是强度各有不同。经过观察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工区As、Sb、Hg的异常基本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而W、Mo、Sn等元素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即西向东异常强度逐渐增高。这一現象表明,工作区矿体整体规律为西部剥蚀程度较低,基本为浅剥蚀,出露为矿头,主要矿体尚在深部,而向东部,矿体剥蚀程度较高,主要矿体应已出露地表。

4 结论

结合该区地质资料可以看出,区内大面积出露花岗岩、花岗斑岩,主要地层和构造都呈北东向展布。几乎所有的高值异常都分布在花岗岩、花岗斑岩与地层的蚀变接触带附近,异常区处于白垩系花岗岩和石炭系灰岩、凝灰岩和安山岩的岩体接触部位,说明区内的成矿活动与花岗岩、花岗斑岩的侵入体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异常的分布与该区构造有关。据此推侧:(1)该处引起异常的矿化体矿化作用时间较长,矿化作用较强。这些强烈的矿化作用是形成较强异常和元素异常组合分带的主要因素。(2)Ⅰ、Ⅱ号异常带沿北东向展布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北东向断裂构造可能是区内的主要成矿构造,是区内热液成矿的通道和储矿构造。

参考文献:

[1]李发明,董毅,何财福,等.青海省都兰县地区沟系次生晕找矿实例[J].矿产与地质,2008,22(5):43-50.

[2]吕军,王建民,王洪波,等.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三道弯子金矿床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5,29(6):515-518.

[3]罗正传.沟系次生晕测量在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研究区次生晕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矿产与地质,2005,19(6):679-682.

[4]肖晓,汤井田,息朝庄,等.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研究区次生晕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金属矿山,2009,32(2):105-109.

[5]藏兴运,王建新,赵利刚,等.火山岩地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的处理与找矿——珲春柳树河子金铜研究区为例[J].黄金,2007,28(4):10-13.

[6]习理品,韩润生,方维萱.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贵州普晴锑金矿勘查区应用于找矿效果[J].地质与勘探,2010,46(1):120-127.

猜你喜欢
测区矿化成矿
高分专项航空系统应用校飞及示范项目多个测区数据交付
浅谈洋内弧地质演化过程
中国净水器研究现状与展望
贵州黄壤性水稻土不同粒径有机碳之间的矿化差异
基于MATLAB的GPS高程拟合程序设计
浅析克什克腾旗朱家营子高岭石成因
湖北铜绿山铜铁矿床矿化富集规律
中亚成矿域西部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晚古生代成矿作用大爆发
关于GPS网平差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
内蒙古宝音图隆起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