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2020-04-24 00:22龚平
百年潮 2020年1期
关键词:陈嘉庚白求恩华侨

龚平

我的母亲本名黄薇,曾用名南君、黄维英,1912年2月27日出生于福建龙岩的一个书香世家。在集美女子师范学校(中学)毕业后,我母亲就在《厦门日报》发表了一篇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文章。1933年,她只身前往日本东京,考入了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本科)。从1936年开始,我母亲就在中共东京支部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她是多个进步团体的领导成员。这期间,她还为上海的《妇女生活》杂志写稿,并采访了当时在日本隐居的郭沫若。

1938年4月,我母亲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回到武汉,参加了由武汉新闻界发起成立的战地记者团,她与范长江、陆诒等人一同前往徐州前线,由此开始了记者生涯。

华侨记者的身份,使我母亲接触到很多知名人士。从徐州前线突围回来后,新华日报社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会,许多新闻界、出版界的重要人士参加。后来在战时陪都重庆,我母亲采访和结识了许多知名人士,包括叶挺、邓颖超、冯玉祥、宋美龄等人,她还遇到了美国记者斯诺。

在延安受到毛主席宴请

1938年6月下旬,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我母亲随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一起前往延安进行采访。延安有关部门对华侨记者的到来非常重视,安排大家参观抗大、鲁艺,还有马列学院、陕北公学、鲁迅小学、新中华报社、印刷厂、边区法院、监狱、银行、医院、图书馆和被服厂等地方。

这段时间,在一个军民联欢的晚会上,毛主席和一位老乡来到我母亲身后坐下。稍后,毛主席问道:“是黄薇小姐吗?”我母亲说:“是。”毛主席随即与我母亲握手寒暄。之后不久,7月的一天,我母亲和另外两位华侨记者在一个兼具办公和会客的窑洞里,与毛主席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毛主席高度赞扬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精神,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并指出: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大,最终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8月上旬的一个中午,毛主席设宴招待我母亲和另外两位华侨记者。毛主席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地说:“今天请你们吃一顿便饭,可以随便谈谈。”对于当时的延安来说,这个便饭已经是比较丰盛的了。听我母亲说,有好几样菜,还有一盘鸡肉。据说是附近的老乡得知毛主席要请客,特意把自家喂养的鸡送来了。毛主席吃得很少,谈得很多。

1938年5月,新华日报社为从徐州前线突围回到武汉的战地记者举行了欢迎会,范长江、博古、吴玉章、章汉夫等人参加。前排右五为黄薇

当毛主席得知我母亲的老家在福建龙岩时,便问道:“在龙岩什么地方?”我母亲说:“在龙门镇赤水桥村,是一座二层楼房,大门前竖立着三根石刻的大旗杆(清朝翰林的标志)。”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我曾经到过那里,还在那里住了几天,记得围墙内还有一个不小的池塘。”我母亲说:“可惜我那时已经去厦门集美学校读书了,如果在家乡见到毛主席,一定会跟随共产党去干革命。”毛主席点点头说:“嗯,有可能。”然后又谈到我母亲想留在延安的事,毛主席建议她还是做记者比较好,这个工作很有意义,也是为祖国抗战作贡献。

在根据地与白求恩长谈

我母亲听从毛主席的建议于1938年8月中旬随同陕甘宁边区慰问参观团前往敌后根据地。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慰问团走访了山西和华北的40多个县,行程达数千里之远。这期间,我母亲有两次差一点就牺牲了。有一次,她在房间里煤气中毒,幸亏抢救及时;另一次,她在行军途中下马休息时,刚刚解下缠在手上的缰绳,马因为受惊掉下了悬崖。

慰问团到过一二〇师和一二九师驻地,到过八路军总部,我母亲见到了贺龙、聂荣臻、萧克、左权等许多军事将领和党政领导。可惜的是,由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去延安开会,未能与他们见面。

这期间,我母亲三次见到了白求恩大夫。9月下旬,慰问团到达晋察冀边区所在地五台县军区司令部,受到了热烈欢迎。聂荣臻司令员把白求恩大夫引见给我母亲。白求恩大夫个子高大,身穿八路军棉军服,戴着棉军帽,显得很精神。过了几天,我母亲一行来到一个伤兵医院,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一个伤员做手术,现场没见护士,除了翻译员之外,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在帮忙。因为事事都要通过翻译,动作太慢,来不及应付,所以翻译员索性自己动手,传递各种手术用具,同时还指导老乡们进行消毒、上药和包扎。由于白求恩大夫太忙,我母亲一行又要赶路出发,结果这一次又没能进行采访。其后没过多久,在一个军分区的司令部里,我母亲又遇到了白求恩,他们正好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当天寒风凛冽,白求恩却像小孩子般东奔西走,背着照相机,拍摄各种镜头。

吃过晚饭,在一盏摇曳的煤油灯下,我母親如约采访了白求恩。白求恩讲述了他过去的经历,还风趣地讲了他来中国的经过,“乘飞机、坐火车、坐汽车、骑马、骑毛驴子,还走了不少的路,中国实在太大了!”他看到了我们的前线,也看到过我们的后方,他对中国抗日战争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念。白求恩说:“八路军战士是我所见到的最英勇、最坚强的人!”谈话结束的时候,白求恩大夫再三叮嘱我母亲:“向后方人士和海外侨胞呼吁,多多捐助些医疗用品,输送到前方去!”

参观采访后,我母亲来到重庆,连续写了100多篇通讯,刊登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和《星洲晚报》上。其中一篇《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海外媒体最早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文章。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不幸殉职。我母亲随即写了一篇文章《悼念白求恩大夫》,刊登在1939年12月4日的《新华日报》上。12月21日,毛主席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评价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黄薇

到中南海参加政协工作

我母亲在重庆进行三年的采访和报道之后,又在菲律宾编辑了六年的抗日报纸。1947年11月,我母亲成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首任总编辑,这是她从事新闻工作的最后一站。

1949年3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我母亲来到北平。她先后出席了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之后,她来到位于中南海怀仁堂西侧的中央统战部报到,开始了新的工作。当时是供给制,住的是集体宿舍,衣服是统一发的,每人每月有三元钱的生活费(我母亲说这已经相当富裕了),伙食分为大、中、小灶,我母亲吃中灶,八个人一桌。晚饭之后,她们经常结伴儿去湖边散步,有时遇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她们会无拘无束地上前请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黄薇(左二)代表海外华侨向大会致贺词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召开,我母亲被派去作为华侨代表团的联络员。陈嘉庚、司徒美堂等十多位华侨代表陆续来到北平。政协筹备会结束后,我母亲陪同陈嘉庚和其他四位代表,到北方十多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参观考察。陈嘉庚是著名的华侨领袖,我母亲是他创办的集美学校的学生,所以平时叫他“校主”,其他人与他的关系各不相同,叫法也不相同,但在正式场合都叫他“先生”。对于陈嘉庚的到来,各地都很重视,主要领导人都到车站迎送,还有宴请和座谈。

陈嘉庚很讲效率,每到一地他都不愿意过多休息,而是抓紧时间去看市容。他每天早上、晚上都出去散步。他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午餐和晚餐只要三菜一汤,而且以蔬菜为主,各地接待人员虽过意不去,但都遵循。陈嘉庚对各地方方面面都很关心,了解得很具体,他还随时记下一些内容,对于讲解中感到不够确切的地方,他就提出疑问,希望予以核实。

陈嘉庚对我国战后重建工作极为重视,他认为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比较完善的规划,城市建设要有长远的打算,多留空地,开辟花园和运动场,放宽马路,路边种花植树,住宅也应当改良。他还将自己写的《住屋与卫生》的小册子送给各地有关领导作为参考。回到北平后,周恩来专门抽出时间听取了陈嘉庚的观感和意见。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开幕式上,我母亲走上主席台,代表海外华侨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献旗献花、向大会致贺词。第一届政协会议结束之后,我母亲回到中央统战部工作。1950年夏天,我母亲被派到马列学院(即后来的中央党校)工作,负责组织华侨干部训练班,受学院教育长杨献珍直接领导。1951年春天,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成立,我母亲调到该部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离休后,我母亲应约写了回忆文章,整理了回忆录,出版了著作。2000年3月16日,我母親因突发心脏病在家中去世,享年88岁。

(责任编辑 叶松)

猜你喜欢
陈嘉庚白求恩华侨
纪念白求恩
我的华侨老师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