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然,冯 毅,夏 禹(.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北京 00048;.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广东深圳 58048)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汽车消费大国。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互联网+”,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动能,国家已经将发展车联网作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应用的重要方面,各参与方积极进行技术与业务创新,为下一个行业浪潮的到来积极做准备。本文从车联网概念入手,对国内外车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让大家对车联网行业能够有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识。
车联网概念引申自物联网(IoT),全称为汽车移动互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与智能汽车的深度集成和应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
a)更安全。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统计,我国汽车事故死亡率高达7.95%,远高于发达国家,每年交通事故致死6 万人,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78.8%。通过车联网的实时监控手段,售后服务中心、保险公司、交通管理部门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得知车辆的方位以及状况。
b)更高效。中国上班族每天路上花费时间全球第一,拥堵产生的时间、燃油和环境污染等损失已经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车联网技术能够将车辆的位置信息反馈给云控制中心,系统进行分配疏导,自动为客户修正驾驶路线。
c)更智能。智能汽车领域最重要的在于“信息交互”。它可以与人、设备、车厂及服务中心、第三方机构(购物中心、餐厅等)以及其他车辆进行信息交互,为车主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便利。
车联网软件提供商是车联网产业的基础,主要为车联网产业链中的硬件厂商提供软件支持。
a)车载终端设备提供商向整车厂商、4S店或车主直接供货。当前已有部分车载终端设备提供商拥有完整的软件研发能力,在地图资源方面亦有布局,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凯立德。
b)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商。目前领先的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商已经开始涉水车联网,模式也不尽相同。苹果CarPlay 主要与整车厂商进行合作,其平台可与iOS 设备联动。而小米则与凯立德开展合作,小米移动智能终端与凯立德车载设备结合亦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c)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其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集合了位置服务、Gis 服务和通信服务等现代计算机技术,为车主和个人提供强大的服务。中国TSP 目前发展较为薄弱,但其市场潜力较大,消费者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收益较高,是产业链中众多企业争取的对象。
图1给出了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参与方。
日本政府对车联网行业高度重视:1996 年,日本政府提出《ITS 总体构想》,开始研究道路交通情报通信系统(VICS——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截至2008 年,VICS 系统已覆盖日本80%地区,所有高速公路及主干道均能收到VICS 信息。VICS 系统在日本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2014 年,日本发布了《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SIP)》,将自动驾驶作为十大战略领域之一。日本政府在2016 年明确了将于2020 年在部分地区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日本的内务和通信部(MIC)也在积极组建研究组来推进车联网的发展,并提出要在2020年前完成V2X 研发与市场化,完成交通信息开放数据共享架构和应用,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提供运行方案。
图1 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参与方
本田、丰田等汽车厂商在车联网的发展初期就积极推进,其初衷是提升汽车用户的体验和增强用户的黏性。随着高速移动通信4G 的普及和汽车大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日立、Docomo 和NEC 等日本IT 巨头也纷纷进军车联网领域。
图2给出了VICS系统商业运作模式。
图2 VICS系统商业运作模式
近年来,美国政府把车联网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全方位推进车联网的发展。2003 年,美国交通部发布了VII 车路协同系统项目。2009 年,美国交通部将VII 项目拓展了研究范围后更名为“IntelliDrive”。2010 年,继而发布了“智能交通战略研究计划(2010—2014)”,对美国车联网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划部署。2014 年8 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公布了车车通信预立法草案,并于2016 年启动了NPRM 过程。2015 年,美国交通部门发布了“智能交通战略研究计划(2015—2019)”,将研究集中于“互联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
除政府外,美国两大通信巨头以及汽车厂商也在发力车联网。美国电信公司Verizon 开展了“Verizon车辆”计划;第二大无线通信运营商AT&T 则与产业链上下游众多实力强大的企业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共同打造AT&T Drive 平台。2008 年,福特联合微软推出了福特SYNC 系统(Synchronization),最新的SYNC 则集成了交通监测、导航与讯息功能,为驾驶者连通一切驾驶途中所需要的信息;通用汽车计划于2020年前推出首款无人驾驶汽车凯迪拉克SRX。
1986 年,欧洲开始了民间主导的PROMETHEUS计划,1988 年开启了DRIVE 计划。2003 年,欧洲汽车制造商成立了车车通信联盟(Car-to-Car Communication Consortium,2C-CC),整合各国资源,共同规划发展。2004 年,欧洲开启了ITS 整体体系研究(FRAME计划),对各国的体系框架进行统一。
在顶层设计方面,欧盟委员会在2011 年出台了《欧盟一体化交通白皮书》,提出重点发展车辆智能安全、信息化以及交通安全管理;2013 年和2015 年分别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进自动驾驶的应用。
欧洲各大汽车厂商也在积极开展车联网的应用。宝马的“intelligent-Drive system”是多种资讯和驾驶辅助功能的集合体,第3代的宝马i-Driver系统已经相当于车辆本身的“代言人”。奔驰COMAND 系统(Cockpit Management and Navigation Device)将车载互联与车辆高度集成,具有查看车辆信息和实施人工呼叫等功能。
随着自动驾驶、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联网成为国内外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争之地,美国在网联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芯片技术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产业的上中下游实力均衡;欧洲则拥有强大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日本则在智能安全技术应用方面较为领先。
如今,车联网已然进入产业爆发前的战略机遇期,正在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与国外相比较而言,我国车联网产业起步较晚。2015 年,政府相继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车联网产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18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系列文件,从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车联网产业的整体标准体系结构、建设内容,通过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为打造自主可控、具有核心技术、开发协同的车联网产业提供支撑。
智能网联汽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中国制造2025》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中,自动驾驶可分为DA、PA、HA以及FA 4个阶段(见表1)。
表1 自动驾驶的4个阶段
目前国外自动驾驶技术普遍处于L1-L2 阶段,而国内则处于DA(L0-L1)阶段。现阶段主要的市场应用集中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ADAS 技术在发达国家渗透率较高,而国内应用则不及国外广泛。
关键技术的进口替代。传感器市场与地图导航市场是无人驾驶的关键。传感器方案分为雷达和摄像头。雷达可分为超声波雷达、微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有单目、双目和三目之分。
定位方面。现有的定位装置有多模卫星导航定位(GNSS),惯性导航(INS)等。除了卫星本身,地面差分站也很重要。
芯片、算法行业集中度高,各大整车厂家已经逐渐形成了分别以Mobileye 和NVIDIA 为核心的联盟。由于缺乏汽车半导体厂商,国内厂商整体较为落后。
车载操作系统分为云服务和自动驾驶两大类,其中云服务主要基于车载操作系统的多样化APP 应用,而自动驾驶将融合传感器、图像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出分析决策。目前,底层操作系统仍以QNX、Embedded Windows 和Linux 为主。应用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得应用的开发越来越独立于底层操作系统。
全球主要的车联网通信技术标准有2 种: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和C-V2X(C 指蜂窝网Cellular)。DSRC 的优点是芯片和设备厂商都有较为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但在容量、抗干扰等方面不足;而C-V2X 技术在容量、抗干扰以及快速调度等方面具有优势,缺点是缺乏大规模应用。
如果中国采用通用的DSRC,实施速度快且成本较低,但毫无疑问将再次受制于人。而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LTE 网络,具备LTE-V 演进的技术优势,因此我国明确了要着力研究LTE-V2X、5G 等新技术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在频谱划定方面。2018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相关文件,规划了5 905~5 925 MHz 频段作为基于LTE-V2X 技术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的工作频段。
在通信芯片及模组方面,国内企业能够提供基于LTE-V2X 的测试芯片模组。在终端与设备方面,国内大唐和华为等企业能够提供支持LTE-V2X 的OBU 和RSU通信终端产品。
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华为在2018 年发布了LTE-V2X 芯片,并在6 月份发布了首款商用C-2X 解决方案RSU,推出了测试用LTE-V2X 基站,并在2019年提供完整的核心网设备升级方案。
在运营服务方面,国内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均大力推进车联网项目。中国移动借助品牌优势,开放OneNET 平台,整合车载终端开发、内容引入以及车联网专网能力;中国联通则主张“多模通信+人车路协同+车云同步”的云网协同一体化网络,实现多场景融合的应用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则将重点关注与公交优先及停车导引应用,发布了“基于车联网的无人驾驶行动计划”。
车联网信息安全需求的安全级别要求更高,安全事件危害程度更大。2017 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发布《车联网网络安全白皮书(2017)》,指出车联网的网络安全应重点放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通信安全,同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贯穿于车联网的各个环节。
目前,整车厂商已开始车联网网络安全工作部署,不断加强车联网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网络安全管理。而安全企业在安全防护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除了提供软硬件产品外,还提供渗透测试、安全评测服务。
在车载信息安全方面,国内主要是IT 行业的公司在做,主要方法也是借鉴IT 行业的方法;而国外的几个汽车电子巨头,把算法集成到了安全芯片内,本质上是从软硬件同时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其性价比也比较高。
当前,我国车联网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愈加活跃,新型应用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车联网政策以及规划的带动下,各省市地区也不断出台车联网发展政策,以带动地区车联网的发展,推动我国车联网行业向前迈进。
我国车联网的发展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车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汽车产业以及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构和市场格局的变化。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我国车联网行业的发展:
a)加快推进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和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的作用,通过部门间协同,推动车联网产业发展,形成国家车联网研发及产业化体系的整体效应。同时,建立完善的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以技术和应用带动产业,在重点标准领域实现突破。
b)加大对车联网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进等方式,加大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车联网是新的一轮技术革命,必须加大汽车与相关产业的交流融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完善人才储备。
c)加快5G 产业发展,为车联网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网络基础。基于5G 的LTE-V2X 在覆盖距离、网络延时方面都优于DSRC。在我国5G 先发优势明显的背景,要加快我国的基于5G 的车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将基于5G的V2X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d)重视车联网信息安全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重新定义车联网的信息安全,构建主动安全控制与信息安全协同的安全防护体系,从立法层面来加强数据安全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规范数据有序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