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员工职业幸福感

2020-04-23 09:37叶丽清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员工企业发展

叶丽清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更多追求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更加重视职业幸福感。本文作者主要分析影响因素员工职业幸福感的因素,积极探索提升员工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以利于企业和谐稳定、向上向好地发展。

关键词:员工;职业幸福感;企业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更多追求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比如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就业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员工承受的来自工作、生活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很容易累积成消极情绪和负能量,危害健康的同时甚至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失误,影响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为了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因素员工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探索提升员工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1 员工职业幸福感概述

员工职业幸福感,是员工对自身工作在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等方面的评价和感受,具有动态、变量的特征,不同岗位、心态、阶段、能力的企业员工对幸福体验的认知不同。对于企业员工而言,职业幸福感就是他们在企业中、在职业生涯中的追求和体验,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既是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體现,又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衡量,也就是当前比较时髦的话语,幸福指数较高,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对于企业而言,如何使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检验企业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尺。

2018年9月至10月,《小康》杂志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幸福小康”进行了调查。“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首位的是“收入”(74.4%),其次是“健康”(70.5%),第三位是“家庭关系”(65.4%),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依次是“婚姻”(44.9%)、“环境”(34.6%)、“住房”(32.0%),位列第七至第十的依次为“社会保障”(26.9%)、“理想”(24.3%)、“职业”(24.1%)以及“社交”(21.8%)。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很直观地进入影响国人幸福感因素的“前十强”,约三成的受访者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者说仅仅为生存而工作,以及当前的金钱导向价值观使人异化。可见,员工职业幸福感已经是企业应该高度重视面对和思考的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创造条件,员工的职业幸福感有所提升,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员工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幸福是人们对于生活和职业的主观体验,是以人们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转移的。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我认为,员工职业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五个方面:

一是工作环境的变化。企业改革、战略转型、技术革新、岗位调整、人员分流等都会影响到原本的工作环境,员工对工作是否适应、能否胜任和驾驭,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情绪和心里体验。有些员工会面临新岗位、新工种、新技能、新的人际关系的调整与挑战,因而感受到了岗位竞争的压力,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

二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现代企业技术更新和发展非常快,技术开发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对各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系统性和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达到极高的程度。为适应新要求,相关岗位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在短时期内要求强化和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极有可能会给员工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工作的高速度、快节奏、超负荷带来的压力。现代企业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作流程紧凑,稍有疏漏就可能酿成大错或者大祸。一些岗位不能有一点点分神,不得有丝毫疏忽,如操作工、生产调度指挥人员,关键岗位的作业人员的精神紧张和疲劳程度,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为了完成任务,员工有时就只能不断加班加点,早来迟走和双休日也上班已是普遍现象,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使得员工焦躁和烦闷。

四是职业发展的压力。现在个人发展、薪酬待遇与业绩都有挂钩,同岗可以不同酬,岗位之间竞争的压力,渴望晋升或是增加待遇都需要具备更多的优势,要能保持在同事中的出类拔萃,这些都是无形的压力。

3 提升员工职业幸福感的方法和步骤

一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着手,营造宽松活跃、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工作氛围,将大大的提高员工的职业幸福指数。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员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广阔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多组织谈心谈话,了解员工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企业高层直接关注、关心员工的状态,有时非经济激励也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工会组织也可以时常组织一些职工文体活动、磨炼意志的团队建设活动、读书活动、技术练兵活动、集体郊游、社团活动等,为员工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二是创建公平公开的企业环境。企业应当给员工创造一个轻松公平的工作环境,把员工“知道率”、“满意率”和“参与率”作为检验业绩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是通过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职业生涯规划等手段改善工作的软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指明员工的发展方向,消除问题的诱因。

三是帮助员工建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企业应为员工搭建一个公平、合理、公正的发展平台,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明确晋升标准和胜任模型,引导员工不断的努力提高。同时,在企业内部为员工提供课程、导师、轮岗等多种发展所需的资源,建立职业规划体系,设立技术、专家、行政等多通道发展路径,更好地帮助员工建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让员工看到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四是做好员工的期望值管理。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职业幸福感。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企业中存在着令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两种因素,分别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称为激励因子,如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当它充分时能激励员工产生满足;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称为保健因子,如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公司政策、管理措施、工资、福利等,它不充分时将使员工不满意。因此,需做好员工期望值的管理,引导员工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五是提高员工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开通员工谈心谈话室、公开邮箱、与领导面对面等多条沟通渠道,为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员工提供多条帮助路线,保障员工在职场上的情绪宣泄。加大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员工了解自身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调适方法,通过情绪转移、自我宣泄、改变认知、寻求支持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组织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行为训练,引导员工实事求是、讲究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以理性驾驭情感,矫正情绪化、非理性的思维习惯。

提升员工的职业幸福感,既要立足企业,也要面向员工。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竞争也随之增强,提升企业员工职业幸福感,构建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局面,既是员工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汉峰.下一步国企改革的三大方向[J].小康,2018.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彦华.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88.8社交媒体会影响幸福吗?[J].小康,2018.

猜你喜欢
职业幸福感员工企业发展
基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中的实践应用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