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北 徐晓杰
[摘 要] 对当前国学培训机构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讲述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之下,国学培训机构的产生促使相关行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基于人们精神学习要求,国学培训机构数量逐渐增多,发展效果提升明显。重点阐述了国学教育对培训服务类行业经济的影响,旨在为相关教育部門提供有益指导,避免出现过度功利化倾向。
[关键词] 国学培训机构;产业发展;培训服务类行业;经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3. 077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03- 0187- 02
0 前 言
国学培训机构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对人们精神有提升的作用,还对培训服务类行业经济有所影响。基于此,笔者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并总结为下面几点,旨在促使培训服务行业经济的进步。
1 国学培训机构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起,逐渐产生国学热,并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出现多个大型国学培训机构,此表明国学培训机构产业在我国培训服务类行业中已经站稳脚跟[1]。教学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向学习者传输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通过四书五经、古代礼仪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人们文化素养。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教育部门政策逐渐完善,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在教育政策催化下,国学培训机构产业兴起,大众的精神消费供求产生变化,其发展现状有下面几点:
首先,随着国家经济与文化的进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提升,对文化软实力有了更高的需求,并发展迅速。自2005年起,多种校外培训机构开始涌现,为学生学习做课外辅导。其中国学培训机构教育帮助学习者掌握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下的文化强国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群众对国学学习的重要性。2010年开始,中华国学经典课程体系构建并实施,受到全国人民喜爱,社会培训机构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未来8年内要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实施教育普及、创新文化与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培训效果,构建具有中国文化、风格与气派的文化产品,自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所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国学培训机构产业的构建,无论是从教育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我国培训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学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学教育一直遵循以人为本,倡导仁爱与感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形式,国学培训机构在发展中利用多种资源,不但发挥教育作用,还对该行业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新时期下的国学热,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各种形式的国学培训机构的产生,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
最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国学内容被更多人们认可并学习,在此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多,此也为培训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2]。
2 影响分析
培训服务类行业,从文化产业角度分析,是由多种文化元素建立的综合体系。其中的元素丰富且多元化,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创新机制与形态。其中国学培训机构的兴起,对培训服务产业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国学培训机构产业的界定,就有了不同的观点,至今为止还未对其有精准定义。任意的事物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属性,此也是国学与其他培训机构最基本的差别。
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掀起“国学热潮”,并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促进了我国国学培训教育社会化,与现代培训服务类行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进一步分析我国国学教育文化产业对于整体培训机构的经济影响,不但有优势,还有劣势。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兴形态,从国学培训机构产业的投入产出、成本核算与盈利金额等进行分析。第一,国学培训已经发展具备一种商品属性,具有经济意义。第二,将培训服务类行业的经济,融合到我国国学教育中,也提升了商业属性。总的来说,国学培训对于整体培训行业的经济产生的影响为:内在文化性提升、人们消费性提高、产业发展的依附性增强等。
2.1 产品内在文化性发生变化
此处文化性包括国学文化性与培训过程中经济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文化性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整个培训行业发展中立足文化的传播,满足人们精神发展需求,最终提升人们文明生活素养。此处的文化产品具有文化性与精神性,并以固定物质形态为载体,在经济市场运行的时候,进一步将文化服务与产品物质化,人们在此需掌握其内在精神的变化[3]。也就是说,国学的培训,在内容上是对国学经典的坚守,输出的文化产品则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结合笔者的调查研究,现在社会中的国学教育在内容上选择古代诸子圣贤理论为主,进行商业价值的输出。例如北京七宝阁书院,将《孔子家语》《小学》等列于教学体系中;淄博正德孔子学堂则以诸子百家经学列为教学大纲,重点对学生日常行为与德育进行教育,适当添加课外活动课;春秋塾课程内容包含诵读、礼教、书法绘画等。经过对多个国学培训机构教育内容的分析,总结出几点。第一,国学培训机构的初始阶段,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科学的学习意识,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端正态度,了解国学学习的价值。另外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温文尔雅,变得更加礼貌友爱,面对事情知书达理。然后再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更高的道德品质标准。日常教学的时候,对学习者行为进行约束,建立行为准则,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第二,国学培训机构在第二个阶段,学习更深一层教材,如《中庸》《大学》等,其教学模式与古代书院基本相同,将四书五经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三,此阶段学习者行为素养有了较大的提升,此时教授《道德经》类似内容的文本。基于当下教育部门还未对国学教育体系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因此内容上可适当转变。但是总的来说会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体现国学培训机构的内在文化属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逐渐出现了“国学培训热”。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促使精神文化的进步。对培训服务行业经济来说其促进的作用。国学培训热,其本质是对人们精神的补充。在国学教育文化的传输中,不但有文化教育课程,更多的是文化产品的消费[4]。该培训行业的兴起,丰富了整个培训服务机构,并令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为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利润。文化产业的精神意识,从两点分析。第一,以国学内在精神促使培训行业经济的进步。也就是说,此文化产品带有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已经将其变为经济价值进行传播与实现。第二,国学培训中的文化产业政策,从制定到准入都以行业经济增长为目的进行有关内容的建设和管理。将国学培训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了文化产品的输出。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出去以后,实现培训行业的经济效益,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2.2 促进娱乐消费
此与社会文化发展有关,人们社会生存生产中,文化逐渐大众化。作为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产业,国学培训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更符合其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进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行为效果更优质。也就是说,现代世界文化大众化的形态中,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播,都需要利用文化产业为载体,实现经济—文化—经济的转换。在消费行为上,人们接触的国学文化价值隶属于大众娱乐[5]。文化产品体现多方面价值上,如文化、社会、精神、娱乐的价值,都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此也是促进整个培训行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国学培训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多种经济价值,并以此为基础,也带动培训行业经济的提升。另外,国学培训在娱乐的过程中,其娱乐内涵更加丰富,不但包含娱乐形式,还有对培训行业的价值体现。正是此类价值体现,令国学教育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国学培训热正是抓住人们精神追求,将教育、认知与娱乐结合。因此很多教育机构都使用灵活教学方式,形成以大带小、互相讨论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在趣味性的课堂中感受经典国学的魅力。总的来说,国学培训中经济的发展对于该行业中的经济影响,不但具有精神性,还具有经济价值,对该行业的经济有重要影响。
2.3 国学培训产业的依附性
国学培训在实际发展中,其速度和规模更加依赖于国家的经济、生产力、政治环境的变化。第一,国学培训产业主要依附于固定生产力水平发展之上,只有建设在一定物质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社会文化出现消费需求后,其背后也呈现以更多身后的物质生产力为支点,此大大影响到培训行业经济市场的变化与内在结构调整。此基础上,国学培训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附在物质生产力中,呈现了经济的价值。“国学培训热”指我国在近几年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不但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还更加重视内在精神意识,刺激了文化市场消费。所以可总结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为培训行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第二,国学培训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附于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实现完善经济制度与政策的必备条件[6]。至今为止,我国人民的经济水平与生活追求面向新的方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国学培训产业在此基础上呈现了进步与变化,其经济发展更快速,自然而然将国学培训产业变为培训行业中的重要属性。
3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上述我国国学培训机构产业发展现状与对该行业经济影响的阐述,可知国学培训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促使培训行业经济的提升,为培训行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悦.对中小学教育培训行业发展问题的经济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7):17-18.
[2]杨凌云. Y市小学国学教育开展现状调查研究[D].伊犁:伊犁師范大学,2019.
[3]邓海燕.国学教育热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9(2):54-55.
[4]梁舒云. 北大青鸟AH分校营销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5]李永文.把握时代脉搏,扎实推进“国学”进课堂[J].重庆与世界,2018(10):20.
[6]刘旭.拿糟粕当好东西 变味走调的国学培训谁来监管[J].决策探索(上),2018(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