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景华
文题呈现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初作亮相
賣麻团的老人
“卖麻团,卖麻团……”又是这讨厌的叫卖声把我从梦中吵醒。
最近,我们这里来了一个卖麻团的老头,他每天五点半开始叫卖,每天都是他搅了我的好梦。为此,我对这个卖麻团的十分痛恨,听到他的叫卖声就头痛心烦,在心里恶狠狠地骂过他不知多少次。①然而直到那一天,我对这个卖麻团的老爷爷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②
那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早晨,我照例被可恶的叫卖声吵醒,我用被子紧紧捂住头,心里别提有多恨这老头,难得有这么一个休息日,也不让人好好睡个懒觉,真是可恶!我现在真想去瞧瞧这个卖麻团的老人有什么本事。于是我掀开被子,麻利地穿起衣服来。
我拿了些零钱,走出家门,顺着叫卖声找寻卖麻团的老人,远远就看见一个老人被一大群孩子围着,我心想,怪不得他天天叫卖,原来生意不错。我紧走几步,走近一看,心中不由得有些吃惊,我心中卖麻团的是一个全身沾满油污、邋遢的人,没想到眼前的这位老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整洁得体,干练精神。我对他产生了几分好感,递过手中的零钱,说:“给我来两个。”老人一手接过钱,另一只手拿起一双筷子和一个塑料袋,夹出两个麻团放到袋子里,温和地说:“小心,拿好。”我接过来,拿出一个麻团,咬了一口,真是又香又脆,口感极佳,我不禁对他喜欢起来,惬意地边走边吃麻团。③
谁知刚走出几步就被老人叫住,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心想我不是付过钱了么,怎么,想讹我?我心中刚升起的对他的好感一下子风吹云散。我愤怒地转过身,刚想发作,谁知老人从口袋里掏出四块五递给我,歉意地对我说:“小同学,刚才忙,没工夫找你钱,实在对不住。”原来我错把五块当成五角了。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敬意。④
①紧承上句,该句点出对卖麻团老人的痛恨。写一句即可,多写则重复啰唆,表达效果也不强,应删去。
②该句承上启下,应独立成段。
③该段有两句写了小作者对卖麻团的老人的情感:“我对他产生了几分好感”和“我不禁对他喜欢起来”。因老人的外貌,小作者对其产生好感;因老人卖的麻团口感好而喜欢他,都有些牵强。在这里应继续对老人进行详细描写,从而突出人物形象。
④文末点题,“我”对老人产生了敬意。现实中很多人和小作者一样,起初对小商贩有偏见,了解之后会改变原有的看法。故这篇作文主题可上升高度。
修改建议
1.增加对老人的描写。老人作为作文中的主人公,人物形象应从多方面展现,语言、动作、衣着、体态、神情等,虽不见得都要写,但一定要抓住最具代表性的进行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2.文末主题需要升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小商小贩,对小商小贩缺乏真诚。故而这篇作文在写作技巧上除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外,还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升格展示
卖麻团的老人
赖赞杰
“卖麻团,卖麻团……”又是这讨厌的叫卖声把我从梦中吵醒。最近,我们这里来了一个卖麻团的老人,他每天五点半开始叫卖,打搅了我的好梦。为此,我十分痛恨他。
直到那天,我对这个卖麻团的老爷爷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
星期天早晨,卖麻团的老人的叫卖声中伴着一声又一声百灵鸟的啼鸣,清脆悦耳,婉转悠扬,我的心不禁一动,不如出去看看早晨的景色,顺便看看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头。于是我掀开被子,麻利地穿好衣服。
我拿了零钱,走出家门。嘿,天空一碧如洗,阳光灿烂。我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循着叫卖声,远远地就看见一个老人被一大群孩子围着。我紧走几步,走近一看,心中不由惊讶,我心中卖麻团的是一个邋遢的人,没想到眼前这位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整个人显得干练精神。我暗暗对他产生了几分好感。我递上零钱,说:“给我来两个麻团。”老人一手接过钱,一手拿起筷子,夹了两个麻团放到袋子里,然后温和地说:“小心,拿好。”我接过来,抓了一个麻团,咬了一口,又香又脆!我不禁对老人喜欢起来,细细地打量他:脸上虽然留下岁月划下的道道痕迹,却始终对孩子们洋溢着可亲的笑容,怪不得孩子们围了一大圈,怪不得孩子们这么愿意吃麻团,怪不得他天天来叫卖……我惬意地吃着麻团往回走……
刚走了几步,就被老人叫住,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一下,我不是付过钱了么,怎么,不认账了?我心中对他刚升起的好感一下子风吹云散。我愤怒地转过身,刚想发作,谁知老人从口袋里掏出四块五递给我,充满歉意地说:“小同学,刚才太忙了,没工夫找你钱,实在对不住。”原来我错把五块当成五角了。看着老人递过来的钱,想起自己刚才的念头,我的脸隐隐发烫,我怎么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位勤恳的老人呢?
卖麻团的老人走远了,望着他硬朗的后背,我对他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心中不禁感慨:平时,我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小商小贩。今天,这个老人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
(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
升格点评
模仿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和立意,是本文的最大特色。小作者从《阿长与〈山海经〉》这朵鲜花中,到底汲取了什么?大到“小中见大”的写法、相似的人物和内容;小到多层次描写铺垫、结尾点题……
小作者将人物刻画得极为细致,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相结合,使人物形象突出。
文末由对老人产生敬意将主题升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小商小贩,顾客与商人之间缺乏真诚。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