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娟
摘要:介绍了如何利用针筒和软件自制U型管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进行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制U型管装置,渗透实验,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Q-331文献标志码:B
在渗透作用教学时,习题中经常出现U型管中放半透膜的题目,如图1所示。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会产生疑问:半透膜如何放到U型管中?实验室有现成的装置吗?笔者问了很多实验仪器厂家,均表示没有将半透膜放入U型管中的现成的装置。因此,学生表示想自己尝试去设计U型管装置,以便探究习题中常出现的渗透实验的问题。
经过笔者和学生的设计和反复验证,利用常见材料制作出了U型管装置并应用于探究实验,效果不错,现简介如下。
1 U型管渗透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整个U型管采取2个等体积的注射器针筒做容器,针筒原来连针头处连接软管,用带螺纹的水管接头连接两个针筒,半透膜放在水管接头一侧,用塑料垫片压紧,旋紧至不漏水即可。再将整个装置用透明胶带粘贴于白板上即可(图2)。
此装置的优点:①取材简单。②可以方便地放置半透膜,各种半透膜都可以放置,不用担心会破损,放在垫片上,旋紧即可。③可以竖着放,可以水平放。④白板空白区可以做记录,软管处刻度方便定量比较和记录。⑤轻便、易带,可以带到教室或家里继续观察研究。
2 利用U型管装置进行的实验探究
2.1 探究渗透作用效果较好的蔗糖浓度
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40%、50%、60%、70%的蔗糖溶液(需要加热溶解,并用红墨水染色,以便观察),分别注入U型管装置,在表1中记录蔗糖侧液面上升到10cm刻度处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
结论:随着蔗糖溶液浓度升高,效果增强,但是浓度太大不宜溶解,需加热。另外,溶液的黏度太高也加大实验中装填试剂难度。所以选60%蔗糖溶液效果最好。
2.2 分析比较不同材料的渗透实验效果
在U型管装置中分别放入不同的半透膜材料,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60%的蔗糖溶液,分别注入U型管装置,在表2记录蔗糖侧液面上升到10em刻度处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
结论:鸡蛋膜效果最好。
另外,可以用生物质量浓度为lmol/L的盐酸浸泡鸡蛋1d,去掉鸡蛋壳后,在一头剪一个小口,直接倒出内容物,即可获得鸡蛋膜。
2.3 探究习题申出现的相关实验
在渗透作用习题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的题目:
如图3所示,把体积与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与蔗糖溶液用半透膜隔开,若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则开始和一段时间后液面情况是 ()
A.甲高于乙
B.乙高于甲
C.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
D.先乙高于甲,后甲高于乙
教师可利用此U型管装置,实施探究,并将蔗糖溶液染成红色、葡萄糖溶液染成蓝色。结果,葡萄糖侧液面先升后降。再次重复试验,蔗糖侧溶液不染色。实验结束取蔗糖侧溶液用斐林试剂鉴定,发现蔗糖侧溶液有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能透过玻璃纸。
通过本实验,學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合理地解释了原因:葡萄糖的分子量比蔗糖小,质量浓度相等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条件下,葡萄糖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数多,因而渗透压高,液面上升。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分子透过半透膜慢慢进入蔗糖溶液一侧,使蔗糖溶液一侧渗透压增大,开始渗透吸水,使蔗糖溶液一侧液面上升。
学生通过自制的U型管探究了整个实验,观察到了现象,比直接做题理解得更深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该装置的一侧放碘液,一侧放淀粉溶液,发现淀粉侧溶液出现蓝色,而碘液侧没有变色,证明淀粉不可透过玻璃纸,碘液可以透过玻璃纸。从以上探究中可以看出,小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大分子不可以;半透膜的通透性取决于其孔径大小。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半透膜,以便后续继续学习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2.4 鸡蛋膜加热后通透性的改变
为了将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择透过性,本实验设计将鸡蛋煮熟后取鸡蛋膜,并与生鸡蛋膜作对照。结果,煮熟鸡蛋膜由半透膜变成全透膜,色素分子可以通过。学生得出结论:高温破坏膜的结构,进而破坏其功能。从而为高温使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的理解奠定基础。
总之,本U型管装置设计简单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可以将习题中的相关U型管实验进行探究,弥补了习题中只说不做的不足,令结果更可信。通过本次探究,学生理解了实验的实质:它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又是新知识的来源。这样有利于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