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娉
1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中第二节。其中第一部分“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主要涉及觅食行为、争斗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重点介绍社群行为,第二部分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在学习了生命活动的调节和人体的运动之后,学生开始学习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动物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运动系统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反应的“动物行为”展开学习,顺理成章,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迁移。
在“探究蚂蚁的觅食行為”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认知内驱力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每位学生就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计划并付诸实施,自行分析验证猜想。教师以蚂蚁为载体,以实验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探究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对生命科学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2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②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蚂蚁的觅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主搜集动物行为的资料,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交流共享,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
③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将蚂蚁放回,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干扰,提高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自主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资料,课堂共享,提升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3 教学过程
课前为学生准备若干日本弓背蚁、红糖、白糖,清水、白醋、食盐等、“自然的密码——蚂蚁的秘密”视频片段。学生收集自然界“动物生存技能大比拼”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
3.1 蚂蚁问好,实验导入
教师展示蚂蚁排列出的三个汉字——大家好。学生思考讨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激发探究热情。部分学生曾听过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用蜜糖吸引蚂蚁欺骗项羽的故事。教师由此现象迅速导入学习,开展“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环节。
3.2 蚂蚁觅食,自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甜食,蚂蚁还喜欢其他味道的食物吗?蚂蚁觅食和食物的什么有关呢?蚂蚁作为一种昆虫,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生物多样性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涉及。同时,蚂蚁也是所有孩子童年时的玩伴,学生会自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认建立假设。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由于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学生的猜测多集中在几个方面,如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蚂蚁觅食与食物的味道有关,蚂蚁觅食与食物的颜色有关等。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寻找相同猜想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探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计划。
教师提醒学生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注意实验的可行性,最好是能在课堂上快速而准确地得到验证。然后,学生利用现成的材料,完成实验设计,实施计划。探究结束后,成功的小组介绍实验经验,集体分析部分小组失败的原因,讨论改进实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蚂蚁更喜欢甜食,蚂蚁靠气味觅食。教师结合实验补充探究技能——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的区别和联系。
另外,教师提出:今天的实验结论严谨地可以表述为:宠物蚂蚁(日本弓背蚁)更喜欢甜食,蚂蚁靠气味觅食。至于其他种类蚂蚁的觅食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师可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去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以蚂蚁这样一种学生熟悉的昆虫为载体,促进学生自己用科学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以一个小科学家的身份用科学的方法继续感受童年的乐趣。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自主探究的热情,提升其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学生首先发散思维进行猜测,并根据猜想,选择志趣相投的人自由组合形成探究小组。这样的小组探究模式具有最强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同时满足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初衷。
3.3 蚁群解码,拓展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人们常把蚂蚁称作“蝼蚁”,因为他们是那样的弱小,似乎任何一种动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它。真的是这样吗?在残酷的大自然条件下,在几万年优胜劣汰的洗礼下,弱小如蚂蚁,它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它们都有哪些策略?学生畅所欲言:蚂蚁有分工,如蚁后、雄蚁、工蚁、兵蚁……蚂蚁会团结合作完成食物的运输……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中的分工、等级等关键词总结:人们把蚂蚁这样同种动物间集体合作有着明确的分工组织和等级的行为称作动物的社群行为。
教师继续拓展:其实,蚂蚁能生存下来的神器远远不止这一些。并播放“自然密码——蚂蚁的秘密”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发现蚂蚁争斗、繁殖、防御等行为,从而得出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发展了多种多样的行为。
设计意图:教师继续以蚂蚁为载体,启发学生认识动物其他的行为。教师科学解码蚂蚁的其他行为,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揭开常见生物的神秘面纱,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教师以蚂蚁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始终,使课堂整体化。
3.4 万千利器,精彩展示
教师提及:其实不止是蚂蚁,大千世界中的每种生物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经历万年不被淘汰,使得个体得以生存,种族得以延续,它们都有自己的神秘利器。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在课前进行了解和手机资料,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进行精彩的展示。教师帮助学生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的认知。
设计意图:该环节继续秉承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收集资料,以“生存技能大比拼”为主题,制作成视频、PPT等不同的形式用于展示。自然界物种繁多,为了在自然界生存下去,几乎每种生物都有其自己的神兵利器和“千方百计”,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大,不需要教师的答疑和解惑。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行为,并在全班进行展示,既避免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讲授,又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
3.5 保护环境,情感升华
教师展示中华鲟的繁殖行为:一批批中华鲟不顾泄洪的惊涛骇浪,一次次奋力前冲,试图冲破大坝的阻拦,回到它们世代进行繁衍的场所,因而碰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数千条惨死在闸下。从而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活动对动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后,蚂蚁该如何处理?
4 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真的很难。但是,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爱的课堂,是高效而有生机的课堂。本节课上,教师结合实验导学和科学探究,以童趣生物蚂蚁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蚂蚁觅食的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大胆展示拓展动物行为的概念,激发了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本课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