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涛 阳小艳
【内容摘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政治学科的学科定位和新教材的特点,都要求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课堂;逻辑起点;现实路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力求将政治学科构建成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对新时代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基本内涵
生活化政治课堂即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的必然要求,其具体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化政治课堂是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
政治学科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和特点开展教学,采用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前的政治教学应在总结和梳理以往成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观念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政治课的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将教学内容与社會生活衔接,整合社会资源,走出教室,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生活化政治课堂是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政治学科的优势和育人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可以进行生活化课堂的探索和尝试,社会学科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学中只有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才能够真正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二、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的逻辑起点
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我国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政治高考和新教材教学的基本要求。
1.生活化政治课堂是适应新高考改革改革的需要
新高考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突破,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将高中学段的学习与职业规划充分链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科技等信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生活化政治课堂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政治课界定为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想政治课座谈会对办好思想政治课,强化思政课的德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政治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生活化政治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政治学科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项核心素养,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学科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现实路径
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系统,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就是这个系统中相互关联的要素,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各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协作。
1.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要增强老师的学习力和领导力
依据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对一线政治老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组织、活动策划、课题选择、资源整合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们加强学习,教给学生的自己先要学习,而且要学得明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有利于及时反馈,双向互动。而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老师就是整个活动的“导演”,需要充分调配课程所需要的资源,使得课堂张弛有度,这就需要提高老师的领导力,能够把控整堂课的节奏,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变,达到理想的效果。
2.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掘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和优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企业的类型一节时,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走进学校所在社区去实地走访企业,并对企业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类企业的特点,形成简单的社会调查报告,既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探究学习,更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讲到必修三《文化生活》中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也和别人分享了分化常识,更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自信。
3.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要创设完善的评价保障机制
生活化政治课堂的构建,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加强课堂教学的保障机制建设。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甚至是在校园之外的,学校的课时安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都应有相应的变化,并为课程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可能设计到多个学科的交叉,需要协调多个学科共同参加。如讲到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容时,就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让学生在思辨中领悟深刻的哲学道理,这就需要场地、经费和人员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教学模式[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1.深圳市育才中学;2.广西德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