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多角度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

2020-04-22 00:29沈金波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科技

沈金波

有人说:“未来还远”,有人说:“未来已至”。科技创新素养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科技创新素养能力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使命与责任。多角度、多渠道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是提高民族科技创新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学校结合小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校内校外探究多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开启科技的梦想,让创新与发明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让科学创新素养的提升伴随着他们的未来成长之路。

科技创新与校园文化、学科和学校活动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

营造科技文化氛围。各班级文化中以科技发展为主题,呈现“科普小知识”“科技之光”“科学与发明”等不同版块,学生通过与收集阅览,加深对科技学习的探索兴趣,构建富有个性的科技创新特色的班级文化。图文并茂的不同楼廊文化,分别从自然、社会、军事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中挖掘展示资源,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精神的好奇心和原生兴趣。利用校门、操场等显著位置进行科技创新理念的宣传。建立“科学引导台”,推出科普风云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学校“小小电视台“和“科普小喇叭“推出当今社会热门的人工智能产品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校园内不仅能看到,也能听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和新闻,从而形成熏陶和强化学习科技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立足科学课堂。科学课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提升科技素养的主阵地。在科学常规课堂上,分析研究科学现象,创设探究实践机会,利用“科学小观察”“科学小制作”“科学小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学校教师的教育观是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提高全体教师对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视,增强学习深度,通过理论培训、科学成果交流、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等形式,使全体教师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科技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科学课堂上。强化立足科学育人、科技兴国的教育理念。同时再挖掘各学科教师自身的科技学习潜力,探讨如何在各学科中渗透科学知识的讲座和教研观摩课。着眼实际,根据各学科特点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梳理出科技知识的教育延伸点。如语文课《蝙蝠和雷达》中蕴含着科技创新知识点,可以从蝙蝠与雷达的发明,引伸发现很多人类在仿生学方面的科技创新利用,如:蜘蛛丝与凯斯拉纤维。美术课《未来交通工具》,通过用画笔描绘未来科技带来的人类交通文明,学生们的科学幻想创新思路不禁让人暗自称奇。道德与法治课《创新改变生活》从预设智慧家庭的生活开始,明确创新来源于生活。通过家用浇花器、环保扫把等发明,引导学生明确创新可以改变生活品质,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要敢于尝试创新,激发潜能,超越自我。在这种全校良好的科学教育观下,各学科教师的课堂以科技创新为立足点,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科技融合课堂,有亮点且有高度,很好地弥补了单一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角度体会到科技创新就在学习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学科的科技知识融合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创新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大力开发学校科技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丰富与补充内容,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我校围绕“科技特色”的办学理念,把科技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开发了“走进科学,学会创作”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必修类校本课程要求面向全体,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开设符合不同学段认知特点的科普知识和科技实践创新内容,使科技创新教育趋于常规化。在“游戏中的科學”版块,引导低学段学生在玩中学;“趣味中科学现象”引导中学段学生在做中学;“探索科学之谜”版块体现的是高学段学生在做中创。秉承基础化、系统化、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增强科学能力和科学创新素养。

选修类校本课程,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进行自主选择,其特点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科普实践活动教学。选修类校本课程以“生活中的科学”为总框架,内容涉及到“声、光、热、力、电”学,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调查研究、实验探究、科技制作等手段,使学生在自由选择课程需要中得到个性化的科学启蒙。我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特长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开设了“科技兴趣小组”:3D建模与打印、舞蹈机器人、竞技足球、航模制作、科技电路等。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手、脑、眼的统一协作开发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纷纷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科技技能特长的“科技小达人”。学校借助外力资源,聘请科技专业人员开展“科技大篷车”“气象与天文”等科普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对科技与自然的探索与渴求得到了满足。学校“科技特色社团”的独特教育功能也挖掘了学生们的科技实践特长,如:平衡车、乐高、四旋翼无人机、魔方速叠杯、航模航空模型等科技社团,学生在实践学习和操作合作活动中,形成了尊重科学、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在探索科学实践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以科技小达人社团、科技小组、实验小基地为平台,在“科普活动月”和“校园科技节”中开展科技文化展和科技PK竞赛活动。内容丰富的科技幻想画、科技手抄报、实验大比拼、科技体验场、微型小工程、航空模型展等,以比赛驱动、以不同的奖励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形成以科学创新为荣的自豪感。在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内涵,有效地提升了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尝试创新的科学素养。谱写了科技学习与创新的科技文化主旋律,产生了校园科技活动遍地开花、处处可见的积极效应。

引导家庭、社会多方联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乐趣的良好态势

家庭内化驱动形成科普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通过讲座、倡议等形式,引领家长了解科技创新给孩子未来一生发展带来的智力推动作用。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以班级为单位大力开展“家庭科技DIY”的竞赛形式,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家长和孩子一起互动进行科技创新的演示制作,以此带动全校家长、学生积极投入到科普小实践和科技小发明的制作中。同时把部分优秀“创客家庭”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通过信息平台的方式发布,以引发全校学生家庭的关注和联动。在纷纷效仿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把原来对看电视、玩动漫游戏的爱好转移到和家长一起制作小实践中,学生在与家庭成员的智慧共鸣中获得了更多的科技乐趣和成功的经验,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时间不足的局限,而且形成了家校共同学习的良好科普家庭氛围。家庭科普活动以其自主和开放的优势,展示着学生科技创新素养能力提升的独特魅力。

多渠道开启校内外科技学习互动模式。学校科技教育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的科技资源,采取多渠道的途径进行科普活动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养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与一些企业的联动合作,如,参观智能机器技术、科技创新工艺的技术展示等,使学生明确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在亲自体验企业科技技术操作的过程中,近距离地感受科技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科技学习能力是在未来人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基础。通过参观“科普实验基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专业科技人员的讲解和学生的亲手实际操作,使学生明确了科学现象中的原理,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从中感受到科技创新的优越性。通过参加社区老幼皆宜的“科普图片展”,使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积累了环境资源、生命科学、医学技术、农业科技和科技能源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眼界大开。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少年宫,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感、感中悟。这些活动延伸了校内科技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不仅拓宽了视野,使学生的科技知识技能得到了全面提高,以亲身感受和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学校借助校外、社会的科技资源,走出去、请进来,邀请校外科技教育的专家和一些科协的科研专业人士,进行校内讲座、科技课程引领、科技资源开发、拓展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中的课程开发,如:足球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在浓厚的科普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普创新知识,培养了浓厚的科学兴趣,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的独特魅力。借助校外、社会力量形成联合育人的教育格局是学校教育的完美补充与延伸。

编辑/牛小源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科技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