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鹿
毛姆的《面纱》,我最先看的是同名电影,看完电影,便买回纸质版《面纱》回家读。细菌学家沃尔特这个人物形象,浑身透出一种悲凉感。他深爱妻子凯蒂,可她背叛了他。此种局面下,大多数人定会情绪失控,歇斯底里。毛姆的厉害在于,他让沃尔特避开吵闹,而是冷静地抛出一道选择题来解决问题。沃尔特对妻子说:“要么情人娶你,我退出;要么你和我一起去湄潭府——那地方正发生着霍乱瘟疫,我准备去接管当地的病人。”凯蒂与情人摊牌,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她只好随他去了湄潭府。
在湄潭府,霍乱是因吃了不洁食物而引起的急性腹泻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人们以每天一百人的速度死去。有一个法国的女修道院改成了临时医院,帮忙救人,床位不够,把饭厅当成临时医疗室,让两个病人挤一张床,如果其中一个死了,就得马上搬走,给新的病人腾地方。
灾难加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凯蒂去女修道院里帮忙,目睹种种悲惨,每日自省便成了必修课,她终于为自己的自私行为而感到羞愧难当。同时,灾难加剧沃尔特的悲凉之感。霍乱最忌吃食不干凈,不能吃没煮熟的东西,也不能碰不干净的水果和沙拉。可是,到了湄潭府的沃尔特,每天晚上都吃沙拉,像是带着主动寻死的心情。最终,他在做实验时感染上病菌,寂寞而悲惨地死去。
小说借沃尔特的朋友之口来质疑:他到底是意外感染,还是故意拿自己做实验?书中没有给出答案,但答案在读者心中早已不言而喻。与其说他是因霍乱而死,不如说他是被爱彻底击垮。
尤其可悲的是,自始至终,凯蒂没有爱上沃尔特。尽管在湄潭府她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她被他感动,可是,她没有爱上他。这是他的悲剧,也是毛姆笔力的体现。依照常理,两人放弃熟悉的地方,同处新的恶境,很容易以“她最终爱上了他,他也终于原谅了他”来收梢(同名电影里就做了这样温情的处理)。但毛姆小说中没有如此设计,他让女主角带着自由和独立的感念回到故乡,也清清楚楚告诉读者,尽管她忏悔,尽管她羞惭,然而,她确实没有爱上他。
初读此书时,我颇怨恨女主角的冷酷无情,再读却对凯蒂有了一些理解。她和他原是两条道上的人。他孤芳自赏,冷漠自制,爱读书,不会弹奏乐器,不会打马球,舞跳得也不好。而肤浅虚荣如她喜欢跳舞,喜欢打马球……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了悲剧的酿成。爱情绝不是同情和感动,它是精神上的心动和契合,而灾难往往是检验人性和情感的试金石。
揭开爱情的面纱,小说里还有人性和生活的面纱。书里的结尾,凯蒂看到自己半生的悲剧,她看到了不应该再依附于其他人,最终找到了自由和安宁,走向了觉醒和独立。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