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据央视新闻2020年7月3日报道,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苟晶事件”新闻发布会,对调查结果进行通报,邱小慧、邱印林等15人被依规依纪依法处理。事件至此,有人终于长吁一口气。
普通人的权力同样值得捍卫
“苟晶事件”起于1997年,苟晶高考成绩达到济宁市中专(理科)委培录取分数线,但本人未填报志愿。苟晶的班主任邱印林通过替换照片、伪造户籍等“操作”,让女儿邱小慧以苟晶的身份填报志愿,被北京煤炭工业学校录取。第二年,苟晶高考成绩达到济宁市调整后的中专(理科)统招录取分数线,被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录取。
被顶替的苟晶不是学霸,她的两次高考成绩在当时只能上中专。在这次“苟晶事件”的报道中,有人认为,现在苟晶看上去生活得不错,在顶替事件中也没有什么损失,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这件事情中,有很多人本末倒置。我们从不要求一个捍卫自身权力的人必须要道德至高无上,也不愿意看到事件演变成一個学霸受到残酷迫害的故事。公平总是存在于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中,通常只是一个普通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成为他永远的心结。不用等待不公平待遇到让苟晶活不下去的程度,冒名顶替就是犯罪,基本事实不能改变。只要“苟晶事件”利于信息公开,利于提升社会公平度,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没有苟晶,其他被顶替者的伸张公义之路将更加遥远。
高考成绩被顶替之事,屡见不鲜。2019年,被顶替者王丽丽举报无路,多次被劝私了;陈春秀求助之路困难重重,想查询自己的高考信息,被告知需提供证据证明,论证“自己是自己”。王娜娜在和冒名顶替自己的张莹莹通话联系时,被对方呛声:“你这样折腾有啥用”“你的大学也不是什么清华北大,你这么折腾干什么呀”“你就算当年上了那个学校,你也不一定当得上老师”。
每个人觉得自己没有做大恶,封闭环境中的权势之手,足以形成一条暗黑链条,一个个细如蛛丝的普通之恶,足以摧毁社会的底线。
苟晶事件影响的是基础信用
在我们的社会中,基础信用是法律和教育。考试制度至今仍是多数普通家庭孩子上升的通道。2020年7月2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高考工作通报,针对“冒名顶替”问题严肃表态: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骗取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的新生,教育主管部门将坚决取消其入学资格,同时配合相关部门一查到底。7月3日,《人民日报》转引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的评论:毫无疑问,让考生不因冒名顶替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是最底层、最基础的公平。这个最基本的公平保障不好,在其他的维度谈公平,只能是空中楼阁。
曾有人计算:山东省2018-2019年清查,2002-2009年的高考数据,发现八年中有242人顶替他人成绩,顶替率大约万分之五。假设一年800万的高考生,有4000人被顶替,改变的将是数千个家庭的命运。教育领域舞弊,损失的是多少?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8.41%。当年,全国普通高中投入16446.71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16305.94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22245.81元。动辄万亿元的投入,每个大学生、中学生的隐性补贴,估计刚性损失百亿元。关键还有信用损失,不可估量。
如果连高考都可以舞弊,那中考、公务员、律师考试,产品、技术,还有什么不能舞弊?没有教育信用,哪来基础信用?幸亏,职业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现代市场中国又多一条职业教育出路。为什么法律底线和教育底线如何重要?教育底线,是社会的公平通道。法律底线,是社会最后的防守线。“苟晶事件”我们将得出有助于建立社会未来的结论:底线失守,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