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骥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张红全,是民盟中央机关干部,2017年6月派驻河北省广宗县葫芦乡伏城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当时,全村900多口人,大多务农为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人。他把伏城村当成家,访民情、听民意,扶志又扶智,带领大家摘掉贫困帽,走上了富裕路。(见人民网、《河北日报》等)
说来,扶志扶智算是老话题,但在祛贫根、奔富路上却是屡试不爽的新指向。
把脱贫致富的志气立起来。笔者有个小老乡,老家很穷,生活艰难,30来岁勉强说了个媳妇,欠了不少外债。但小伙子有志气,说“做人要有志气,指亲不富,看嘴不饱,要过上好日子主要靠个人拼搏奋斗!”于是凑了一点钱,带着媳妇来到城区租了房子,开个炸油条、卖豆浆的小店。他不畏寒暑,凌晨起来和面、磨豆浆,油条炸得很到火,豆浆熬得极清香,再加上买卖厚道、童叟无欺,受到周边居民的极大喜爱。两年下来,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积攒下一笔款子要买房。当然,也不时看到一些贫困户缺乏志气的事例,如有的安于贫困,思想懒惰,习惯于张着嘴等救济、要补贴、靠帮扶;有的比想要的水泥少两吨就对扶贫干部破口大骂;宁夏固原一个村庄的少数人家通过“借牛”方式,虚报冒领扶贫款项……“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老实说,贫困不贫困,关键差在一个脱贫的志向上。张红全看准了这一点,先把扶志作为激活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苦口婆心地讲明“一等二看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的实在事、实在理,提高贫困人口致富的自信心与自信力,使大家借助党的惠民脱贫政策,一步步走上富裕之路。事实一再證明,扶贫先扶志的道理并没有过时,那种单纯依靠“给、喂、哄”的做法,只会造成“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也难以实现党的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
把脱贫致富的本领提上去。张红全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不得不说抓扶贫很有路数。他在帮扶群众树立脱贫志向的同时,满腔热情地扶助群众提高脱贫致富的本领。他协调有关部门给贫困户房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通过光伏发电获得一份收入;他帮助筹措扶贫资金建设绿色农产品设施大棚,他积极争取引进医药科学实验动物养殖等项目,让贫困户享受到“股金”“薪金”双重红利;他组织协调几批医疗专家来村义诊,进行科普活动,组织村医的培训班,还引进并投建“双师课堂”,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落地……既实现了“养鸡要下蛋,果树多结果”,又达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良好情势。 张红全的事迹提示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输血”和“造血”真正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掌握致富本领,找到致富路子,彻底祛除穷根,实现长久的脱贫致富。
把民心为心的理念做下去。自从党中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任务目标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压实责任、强化举措、真抓实干,全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有资料说,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97.5%;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1.7%;2019年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340来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人员,本着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锻炼队伍相统一的精神,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扶贫第一线,公而忘私、无私奉献,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书记张红全,从扶贫进村第一天就把群众的事都看作大事,进村入户,促膝谈心,讲形势政策,谈美好前景,与百姓共商同议脱贫致富大计。他把扶贫村当成了家,老百姓也把他当成自家人。一家人,心连心,他才得以对贫困村扶志扶智,摘穷帽、祛贫根,走上富裕路。无需讳言,也有些扶贫人员敷衍塞责,当和尚不撞钟,“背包下乡”应付检查,搞些形式哄弄验收,结果是迟滞了扶贫攻坚进展,甚至贻误了攻坚战机。相较张红全而言,这差距,那差距,这些扶贫人员忘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扶贫攻坚的使命,才是最根本的差距。我们学习张红全,就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排查整改影响脱贫的突出问题,昂首阔步赶上来,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倒计时”。重任在肩,时不我待。我们要努力向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模范标兵学习,坚持问题导向,巩固脱贫成果,坚持稳中求进,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