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匠人,踏浪而来

2020-04-20 14:25彭一
中华手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手工艺品手工艺传统

彭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不断更迭,“匠人”一词更为广泛地出现在大众视野。而“匠人”并非局限于木匠、皮匠、银匠之类的身份,更代表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下,传统手工艺需与时代接轨,同理,匠人也需要“更新”原本的角色。

当下传统工艺行业需要的,是精于手艺、秉持创新的时代“新匠人”。他们或是在大城市开辟一隅专注创作,或是走进田野乡村盘活手艺,或是向外界传达全新的理念。而“新匠人”一词,应是开放与多元的。开放,意味着“他们”或是手艺人,或是新生品牌,抑或是代表整个行业的某种力量;“多元”,意味着他们可以来自传统工艺行业中的不同领域与地区,可以有着不同的身份。

本次策划,我们邀请了7位荣获2020年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新手工艺运动”大奖的“新匠人”。他们之中,有常年研究茶器的大学教授,有从小热爱蓝染的文艺青年,有酷爱中国木艺的外国友人,有只身求学多年的苏州绣娘……他们共话创新的开拓与品质的塑造,并将“新与旧”缀连起来,以此剖析开拓传统工艺理想局面的脉络。

此刻,“新匠人”们正踏浪而来。

革新空间,让“传统”不仅是传统

“石川设计”是由设计师石川带领团队创立的品牌,在多年参与设计的实践经验中,他一直尝试将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

石川长期从事品牌设计、服务方面的工作,对商业市场有深刻接触和了解,特别是对于零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心理变化的把握到位。这些经验使得“石川设计”在创作产品的过程中能有更准确的判断。

《猴子捞月》是“石川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其灵感来源自于中国民间故事“猴子捞月”的典故,这个典故讲述一群猴子抬头看到了又圆又亮的月亮,希望拥有它,于是在水中打捞月亮的故事。这款文创产品对故事进行延展,让礼品呈现出故事的场景。石川对结构形态做简化设计处理,结合互动功能增加使用的趣味性。礼品暗藏收纳功能,内含满满一盒猴子模样回形针。产品材质由金属和磁块结合,采用胡桃木作为底座配搭,木与金属的结合使整体形象具有了现代感与品质感,因与“月”有关,也散发出节日韵味。

石川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认知传统文化”。所谓的传统美学,或许在现代人看来是很古老的东西,但在当时的年代却是生活中必不可缺、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事物。传统文化如今发展较慢,是因为时代在变迁,科学在进步,生活方式在改变,只有将其适应于现代生活的新需求,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才能留存在人们的认知里。

石川 “石川设计”品牌创始人

Q:手工艺品牌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A:我认为未来的手工艺品牌有很多的可能性,从产品角度而言,手工艺品会越来越精致,其生产效率也会越来越高;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更高的艺术冲击力能赋予手工艺品牌新的生命,从而引发更多人的思考,甚至是参与。

Q:优秀的作品如何赢得市场?

A:合理利用的资源,结合新兴技术,实现精准传播等,都是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

用最简洁的艺术语言呈现花器之美

高志强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高志强是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教授,主要从事漆艺术创作及工艺文化研究。

他希望在器物设计中注入中国美学精神,并传递到日常生活。在他看来,“诗性”特质是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特征,“清泉石上流”是作品《流》的美学源点。

《流》的器型灵感来源于溪流中的石头,色调沉静内敛,以静穆深邃的黑推光大漆为主调,映衬彩色螺钿幽蓝紫红的自然光泽。螺钿镶嵌力求自然生动,线条排列随形蜿蜒,色彩灵动跳跃,努力捕捉溪水流动中自然光影的印象,区别于以往镶嵌工艺的刻板与拘谨。

在高志强看来,在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创作理念系统是首要的,这就要求对流行或时尚的风潮保持“观看”的距离。此外,他也接受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在高校从事设计教学工作,因此,现代设计文化会无意识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中。

至于其他漆艺作品中的“新”,他更愿意用形态的衍化来概括传统漆艺与现代漆艺的相互关系。与传统漆艺由“用”到“赏”的单线发展不同,我国现代漆艺已呈现出多元发展样态。现代漆艺在诸多领域均呈现出了“新”的内涵。

Q:年轻手艺人面临哪些挑战?

A:我想一方面是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如何找准自身发展方向,這需要年轻手艺人不断学习技艺之外的知识来拓展视野与能力;另一方面,如何保持定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工艺表达能力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Q:什么样的产品是时代所需的?

A:与高科技发展相应的是对高情感化产品的需求,手工艺产品与人类生活有着最朴实的情感联系,其个性化、小批量的特点会符合当代社会消费的特点。

高品质茶器体现在设计、审美与工艺

饮茶煮水,关乎实用,也关乎礼仪和审美。罗振春的作品《家山·女主壶》和《家山·男主壶》为银器组件,2件一套,取名“家山”。银器在造型和容量上,分别关照了男、女用壶的习惯。“家”代表着心安,“山”则表达了人们对茶事闲适、自然本性的追求。

银壶提梁的造型设计来自于江南传统建筑的侧影,适于手的自然握取弧度,提起即会自然倾斜,倾倒茶水舒适省力。壶的提梁用紫光檀制作,壶钮以珠宝镶嵌技术嵌天然随形水晶或异形珍珠,具有隔热防烫作用。简洁的江南建筑侧影造型提梁与洁净的壶体、天然半宝石壶钮,构筑出一派自然的禅境。

工艺上,壶体以纯银打造而成,壶钮以木纹金、水晶、异形珍珠镶嵌组合,融金工、木作等多种技艺于一体。

在罗振春看来,“回到传统”是他的需求,“进行创新”也是他的需求,不存在刻意去平衡的问题。以银器为例,制作技艺、使用功能等都是传统,学习继承传统是必须的途径,也是作品与大众沟通的基础。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个性的要求,也是市场的需求。

罗振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

Q:什么样的产品是时代所需的?

A:我认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是高品质的手工艺产品。高品质不以手工生产和机械生产来区别,高品质体现在设计上的好用、审美上的高度和工艺上的细节追求。

Q:手艺人在当下面临哪些挑战?

A:手艺人在当下面临的挑战,首先在于大多数手工艺品类逐渐或已经失去了以往的生产生活环境,变为“非遗”;其次,在与机械生产的效率竞争中,手工艺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冲击。

珠光美玉,同样需要“年轻力”

“新,体现在产品的新颖上。”

产品新颖,被黄越看作是传统手工艺新的体现形式。并且,新颖的产品还应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与人们日常的需求。“黄越珠宝”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镶嵌”出现代设计理念,不断创作出具有当今中国人文风范的珠宝首饰。

在黄越的作品中,白玉、红蓝宝石、翡翠等是珠宝的灵魂,它们与金相融,经手工打造成一款款别致精美的金镶玉产品。“如鱼”“如意”“蝶影”等系列产品,彰显着玉石的天然之美与设计力量。

除了产品求新之外,珠宝设计“理念的新”始终贯穿于产品之中。“随着品牌的不断发展,产品的设计理念也需更新。不囿于经典、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当然,在产品本身形态与设计理念需要创新之外,工艺同样要跟上时代步伐。”所以在黄越看来,工艺技法的更新,同样重要。

“回到传统中进行创新”是当下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观点。在这一观点上,黄越认为“挖掘传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传统美学里含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也深深地根植于老百姓的文化记忆之中。以传统为起点的创新设计,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文化市场的需求,更是进一步进行文化自信建设、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工作。所以无论在品牌或者产品上怎样创新,她把注重传统始终应放在第一位。

近几年,团队依托苏作文化,深入贵州、云南、广东等地调研珠宝首饰工艺材料及工艺技法,总结出各地工艺文化的特征,并将这些资源整合、运用于品牌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

黄越 “黄越珠宝”品牌创始人

Q:什么样的品牌是时代需要的?

A:我认为的好品牌,需要具备4个特点:独特的设计表现能力、产品价格定位能够获得市场认可、深厚的人文美学基础、面向手工艺未来发展需求。

Q:如何看待手工艺品牌未来的发展?

A:我很看好传统手工艺品牌。它是一种产品品质的保证、独立个性的呈现、独特审美的表达。只要品牌坚持创新、完善工艺、定价合理,就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用匠心打磨,才能绣出新生之花

姚绣始创于2010年,是姚建萍刺绣艺术旗下的非遗生活品牌。姚兰与姚卓,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的两个女儿。这对“苏绣姐妹花”,致力于以苏绣为核心,将工艺美术的媒介与形式拓宽,探索非遗回归生活的各种可能方式。

4岁便开始学习苏绣的姚卓,希望可以通过“90后”海归的视角,融合东西方刺绣技艺,在新时代创造出不一样的刺绣文化。正是通过这些学习交流,她才用丰富的刺绣技法完成了《墨韵》的创作。

《墨韵》这件作品是姚卓25岁时创作的,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完整参与国礼作品的设计及制作,这让她备感荣幸。这套名为《墨韵》的刺绣礼盒由手工刺绣胸针、钱包和真丝丝巾组成,以法国国花香根鸢尾为主要设计元素,鸢尾花象征光明与自由,也是信念、智慧与勇气的代名词。姚卓用苏绣的平针技艺表现鸢尾花的细腻与绚丽,用独特的立体刺绣手法将花瓣打造得如真花般绽放,同时,这件作品也象征着对世界“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美好寄愿。

姚卓在礼盒钱包的面料上选用了缂丝,这是一种自宋元以来一直为皇家御用的织物之一,与刺绣均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当苏绣“偶遇”缂丝,这份精致与高雅立刻显现。

在“国潮热”回归的趋势下,大众对手工艺的认知与讨论日渐增多,这是手艺人和社会各界努力的结果,姚卓认为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近几年出现了不少极具潜力和影响力的新品牌、新产品,而她眼里的新,是手工艺带给人们新的惊喜和新的时代使命,而非为创新而创新。

姚卓

纤维艺术家,苏绣传承人

Q:设计师的“短板”有哪些方面?

A:我們经常会看到许多产品设计师在设计层面确实很优秀,但如果他们对传统手工艺不够敬畏,缺少钻研,“嫁接”出来的产品往往没有温度与灵魂。

Q:优秀品牌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A:我认为品牌找到自己的使命并且平衡好传统与创新间的关系才能在时代中更好的发展,另外,回归非遗本身的温度与属性,更是品牌需要努力的方向。

找准木艺的平衡

Henny是一位来自荷兰的室内与产品设计师,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荷兰Artez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因来中国旅行结下的缘分,2012年Henny将他的工作室Studio HVN迁到中国北京。

Noord是Henny创立的一个融合荷兰设计和中国文化的家居设计品牌。“Noord”为荷兰语中“北方”的意思,Noord的品牌Logo中也巧妙结合了中国汉字“北”,来体现品牌建立和发展的所在地北京。Noord希望通过设计来展现北欧和中国北京的地域文化,为热爱中国文化的年轻人打造具有中国元素和东方审美的生活方式。

“一个原创设计品牌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如今,仅仅拥有一把“好椅子”是不够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价值更为重要。因此,Noord对整个“品牌体验”进行设计,包括品牌理念到视觉识别、传播、展示等。除此之外,他很注重品牌服务。因为我们熟知的大品牌,往往拥有更贴心的服务,以此来赢得顾客的信赖与支持。

除了打造品牌外,创新是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向。Henny认为,创新与传统的平衡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他也常在思考,如何使兼具创新与传统的手工艺品被开发得更好。比如,人们是如何使用颜料来给衣服上色的?从自然中提取颜色并用它来染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所以,Henny眼中的设计师角色,更是一个创新者角色。

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牌,其价值的一个体现点,在于它承载着多少的生活价值。Henny认为那些单纯关注工艺本身的品牌并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产品。从长远来看,单一的产品只是一种产品,赋予产品精神、让产品讲故事,或许才是品牌发展的长久之策。

Henny van Nistelrooy

Noord品牌创始合伙人、主创设计师

Q:手工艺品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挑战在于,手艺人能否找到一个不错的平台,以及找到一个市场与品牌的对接点。但换言之,一旦这些被建立,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Q:用一个关键词来体现作品的价值。

A:如果只用一个词,我会用“舒适”。当然,产品不仅是让身体舒服,还需要提供给人们精神层面的舒适。

更新品牌文化与理念,打造理想瓷器

“彼瓷BICI”是由杨玉婷和同院校的陈冠汝在清华美院求学期间创立的陶瓷生活品牌,品牌致力于探索陶瓷肌理的艺术表达。

作为陶瓷设计师和纤维设计师的她们,看重材料的肌理之美,并坚持从大自然中提取元素进行创作。她们不追求乖张的设计,而是注重实际使用中手与器物的关系:质感、温度、情感,并希望将手工艺的品质带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品牌将不同的材质搭配、对比形成一种新的审美风格,创作出可以陪伴人们度过时光、让内心沉静的作品。

“彼瓷BICI”所理解是“新”,是“更新”,也就是推陈出新。在杨玉婷看来,手工艺的创新,不全是新的发明与创造,更应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在充分掌握材料的特性和传统技艺的前提下,“彼瓷BICI”从材料、技术、功能、造型、表达等维度进行创新。而创新,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人们眼中的传统放在过去就是创新。因此,满足当下人们新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取向是至关重要的。

“功能”与“美感”便是“彼瓷BICI”创新的两大重要元素。杨玉婷和伙伴们立足于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与审美追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致力于日用艺术的表达。通过艺术展览与理论研究不断探讨日用器皿与人文情感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彼瓷BICI”的“新”,是多元的。

在手工艺设计领域,品牌创新是相对传统而言的,没有传统,如何谈创新?杨玉婷认为的“传统”和“创新”,是一个共生关系,也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传统可以为创新提供文化的河床,而创新可以为传统注入新的养分。”

杨玉婷

“彼瓷BICI”品牌创始人

Q:如何理解手工藝与手工艺品牌?

A:手工艺是由双手、技术、艺术组合而成的,更是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与发展而来的;手工艺品牌是新时代的产物,品牌意味着更加现代化、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它也是中国手工艺发展的必经之路。

Q:手工艺品牌如何在当下脱颖而出?

A:手工艺品牌要想在多元、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其产品不仅要有过硬的品质、独特的风格,还需要持续的更新与创造。

猜你喜欢
手工艺品手工艺传统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