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含义异常丰富。我们拿“东西”二字来说,拆开来看指的是方向,可合起来的话,意思就丰富了,它可以指除地理方向外的任何事物。
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某物件,一时叫不上名字,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什么。
再比如说,如果我们外出购物,也会随口说句“出门买东西”。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说“买东西”,而不是说“买南北”呢?
这个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其实包含了古人的大智慧。
在古人的知识体系中,人们将方位“东、西、南、北、中”分别对应五行“木、金、水、火、土”,也就是“东”“西”对应“木”“金”,南北对应“水”“火”。
根据这个理论推导下来,可知东属木、西属金、南属火、北属水,但金和木是可以拿容器来装的,而火和水则是不可拿、不可放之物。这样一来,属金木的东西可以买卖,而属水火的南北则无法买卖。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金”“木”代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单纯指代金银和木料,而是代指一切可以放置的实物,这样东西可代指一切实物。
正因如此,古代人们出门购物,常言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
宋朝著名的理学大家朱熹身上,曾发生过一个流传颇广的小典故,也能从侧面说明古人对“东西”的定义。
说的是有一年,朱熹在街上遇到好友盛温和,只见盛温和提着竹篮去购物。二人路上相遇都很高兴,便相约到盛温和家喝茶聊天。
朱熹打量了一眼盛温和,最后将目光落到他手中的竹篮上,便笑着问:“贤弟,你手上提个竹篮干什么?”
盛温和回答:“用来装东西。”
朱熹继续问道:“为什么只装东西,不能装南北吗?”
盛溫和回答:“当然不可以装南北。东方属木,西方属金,竹篮自然可装得;可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装火则竹篮被烧,装水则会顺着竹篮全流下去,自然无法装得。”
朱熹大笑,不由暗暗佩服盛温和的智慧。于是,很多百姓根据此典故,也将出门购物称为买东西了。
不过,有的学者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买东西一词源于东汉。在他们的考证中,当时有东、西二京,即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人们每次去洛阳购物便称为买“东”,而去长安购物则称为买“西”。时间一长,人们自然而然地将采购物品统一称为“买东西”了。
到了清代,人们对“东西”二字又有了更为独特的见解:“民生日用所需俱出于木,而以金易之。”意思是,老百姓日常所吃、穿、用的都是根、茎、叶、花、果和种子,这些物品都是用金钱购买的,所以“东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词。
你看,单单“买东西”一词,是不是蕴含了古人的大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