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投资回报战胜巴菲特,他的金融理论非看不可

2020-04-20 05:57老虎投资家
投资与理财 2020年11期
关键词:塞勒经济学理论

老虎投资家

2017年10月9日下午,那一年的诺贝尔奖最后一个得主诞生。时任美国布思商学院教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获得了这一殊荣,他因创建了行为经济学理论而被诺贝尔经济学奖最终垂青,颁奖词中称其为经济学领域的新领域铺平了道路。

其实塞勒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经济学界,他是出了名的不务正业,整个学界也称他为学术叛徒。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不止在經济学中有建树,在影视、股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获奖影片《大空头》中就有他活跃的身影,在影片中,他向人们阐释了一个有趣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随机过程中经历了成功的人,在未来会更有机会成功。

此前,还有记者调侃地问,这个理论是否对特朗普也同样适用,引得泰勒哈哈大笑。

剧中他最出名的一句台词是:“把人想象成以逻辑指导行为的动物,实在是疯狂之举。”然而更有趣的是,这句台词还在他的日常工作里也派上了用场。看看他的工作。

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塞勒的学说偏离了“二战”以来越来越数学化的经济学风格,而回归了亚当·斯密的古典传统,可以说与普通人有着更直接的联系——他研究的就是地球人的种种“蠢萌”行为。

一、谁说经济学家不会炒股?

如果你以为他只在经济学领域创造过成绩,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理查德·塞勒联名的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UBVLX的业绩从基金成立日1998年12月28日开始,计算到2017年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这19年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832.44%;而同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涨幅仅有307%。比巴菲特多了500%。

而且依据其公司网站的数据,该基金的近10年的累计收益率有159.93%,而同期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的涨幅只有131.93%。

在2015年,UBVLX管理的资产膨胀一倍,冲至37亿美元,目前其资产总规模已达60亿美元。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金仅为100多万美元。

诺奖委员会在对塞勒的获奖声明说道,塞勒将经济学和个体决策的心理学依据建立了桥梁。

行为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兴领域,而塞勒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洞见对于这个领域的诞生至关重要,这个领域还对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二、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

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经济学涉及到在经济决策中理解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非常复杂,如果要建立有用的模型,就必须简化假设。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定人们很容易获取信息,并能够很好地处理信息,且只关心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简化模型有助于经济学家设计理论,为复杂的经济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然而,理论与现实之间有一定差异。

纵观理查德·塞勒的职业生涯,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激进的观点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人是容易犯错的个体,而且有时候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这一点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有本质不同。

三、塞勒的经济学理论

1、利他主义:经济行为中也有好人

塞勒认为,在做决定时,人们不仅考虑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也会考虑什么是公平,他们可以积极地考虑别人的福利(通过合作或团结),也可以通过消极的方式(比如嫉妒或恶意)。塞勒和其他行为经济学家进行的大规模实验表明,关于公平的概念在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会放弃物质利益,从而维持自认为的公平分配方案。他们宁可承担个人成本,也会惩罚违反基本公平规则的人,不仅当自己受到影响时,在看到别人受到不公正的影响时也会这样。

例如,在突然下雨的情况下,对雨伞的需求提升了。商家可以通过提高雨伞的售价,来获得更多利润,但是采用这种策略的商家必然会不受欢迎。此时,他们更可能的做法是维持价格。

2、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短期诱惑和长期福祉之间的抉择,比如美食与塑身、吸烟问题、消费与储蓄,未来退休金计划等等。理查德·塞勒与赫斯·谢芬一起建立了一组替代模型,用于描述规划自我和行动自我的差距问题。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眼前的利益总是大于未来的利益。现在的钱总是比未来的钱更值钱,并且可以按照某一种类似“利率”的东西折算。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能自主抵挡眼前的诱惑,为了远期利益而控制住自己。

在奥德赛的第十二首曲中,塞壬女妖用迷人的歌声吸引船员。奥德修斯用蜂蜡塞住船员的耳朵,然后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严格责令船员控制自己,直到他们远离危险。这种决策就是规划自我避免眼前诱惑。

四、塞勒的研究成果

1、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概念由塞勒首先提出,但其理论基础源于特沃斯基和内曼的前景理论。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这充分体现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会假设决策制定者把损失的费用等同于机会成本,但相对于机会成本来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重视自己的损失。

举例来说,工资按工作时间给付,若你在每周工作50小时的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休息?若你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工作?

当视工资的减少为损失的费用、额外收入为机会成本时,答案是否定的。

2、跨期选择

塞勒及其合作者指出,跨期选择是对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决策。例如,当消费者面临选择一台比同型号少花60元却每年多花60元电费的空调时,如何选择才更理性;10年后拯救10条性命和今年拯救10条性命是否无差异。这些问题均没有固定的答案,均会因人而异。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对于决策制定而言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塞勒在学术研究时经常提供一些个人违反理性选择假说的证据,但是又提不出一套能很容易地和经济学模型相结合的替代性假说。

塞勒认为心理學对决策制定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而他所坚持的研究方法就是强调理论和经验性研究的紧密结合。

3、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

塞勒对心理账户和储蓄理论的研究有突出的贡献。人们如何评价不同经济交易下的公平?人们何时会把两件事情的效用合并起来看?什么时候又会把两件事情分开来计算?

在公平问题上,塞勒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经常会从价格比较中提取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交易效用,并与自己的消费偏好相结合,从而得到相应的公平标准。事实上,相对于吃亏本身来说,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这种“伤害”是否会加强另一方的有利地位。

在合并或分解两个事件效用方面,人们更倾向于把小的损失和大的收获合并起来对待。心理账户概念最重要的是自我控制,它假定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也会在心里记账。

消费者在不同来源收入下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不同,即一个拥有20万元股票投资组合的人不太可能会因为这个投资组合增值2万元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但如果这两万元收入来自于赌博、奖金或者税收折扣,那他很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自己的消费。

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标准模型源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但塞勒等发现消费经验证据与理论模型有两点不一致。

其一,消费似乎对于收入过于敏感,而且各种形式的财富似乎不像生命周期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塞勒通过经验和实验数据完善了生命周期理论,即首先修正了可替代性假设。

其二,人们均缺乏耐心,特别是短期内的个体行为显示,他们的贴现率似乎超过了利率,当然短期内过高的贴现率又会导致新的问题——自我控制。对此,塞勒提出采取一些无法反悔的措施和内部强制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4、行为金融理论

塞勒在行为金融研究学的研究方面贡献颇丰。在股票溢价之谜这个问题上,塞勒给出的解释是,当投资者经常性地评价他们的投资组合时,短视的厌恶损失就会令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资的长期高回报率,而投资于具有稳定回报率的债券,因为股票收益在短期内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根据弱势有效市场假说,一个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纯粹服从随机游走。但塞勒等曾发现了“输者赢者效应”,即投资者对过去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待一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将赢得正的超额收益,前期赢者的超额收益则为负。

正是由于塞勒的种种作风,使得他被学界广泛诟病,他的很多影响深远的论文在初期投稿时都难登大雅之堂,退稿频繁。现在来看,他在博士期间提出的不少思考与方法已经被全球各国广泛采用,但在当时却并未引起别人的重视。

正如尼采所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猜你喜欢
塞勒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