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存 袁茹 苏凯强
[摘 要] 晚疫病对马铃薯的危害极大,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病害类型。如今,随着甘肃省华亭市对马铃薯产业的不断重视,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是晚疫病的发生在不断加重,对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带来了很大阻碍。本文针对华亭市马铃薯晚疫病逐年加重的原因以及侵染循环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防治对策,期望能对华亭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2-105-2
1 基本概况
华亭市地处甘肃省东部,年平均气温7.9 ℃,无霜期168 d,年平均降水量607 mm,年均日照时间2 136 h,雨量较多,气候湿润。华亭市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目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32万hm2,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占15%。因此,马铃薯产业在当地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病情况
华亭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马铃薯产业,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提升,产量和产值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呈不断加重之势,成为阻碍华亭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大毒瘤。相关调查显示,2017年,华亭市马铃薯种植面积0.30万hm2,晚疫病大流行,损失率30%~50%;2018年,华亭市马铃薯种植面积0.30万hm2,其中0.12万hm2马铃薯感染了晚疫病,造成20%~30%的损失;2019年,华亭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0.27万hm2,晚疫病大流行,损失率30%~50%。
3 馬铃薯晚疫病症状、病原及侵染循环
3.1 晚疫病症状
病菌菌源主要侵染叶、茎、薯块,在病薯内越冬。叶片受害后,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呈黑褐色焦斑,潮湿时病斑边缘产生一圈白霉,在叶背面特别明显。发病严重时,成片的植株变得焦黑,散发特殊的腐败臭味。马铃薯的茎部及叶柄部出现病害之后,病斑呈线条状褐色,病情较重时叶片发生萎垂,呈现卷缩状,最后导致整棵植株黑腐,田块中出现大片枯焦现象,有明显的腐败臭味。马铃薯块茎出现病害后,呈现褐色病斑,呈凹陷状,切开后病斑呈铁锈色,深浅不一。
3.2 病原物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侵染引起,致病疫霉属卵菌门卵菌纲腐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疫霉菌所引起的植物病害常具有流行性和毁灭性,故称为疫病。疫霉属是一个大属,其中主要危害马铃薯的为疫霉属模式种,常常会引发晚疫病。20~23 ℃最适宜菌丝生长,19~22 ℃的温度条件有利于形成孢子囊,10~13 ℃温度条件下游动孢子形成,孢子囊在24 ℃、97%左右的湿度条件下形成芽管。因此,阴雨潮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生晚疫病。
3.3 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马铃薯晚疫病最初侵染源是那些发病不是很严重的马铃薯块,冬季贮藏入窖进行越冬。第二年与健康的薯种一同进行播种,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病菌活动量越来越大,病菌侵染幼苗茎秆,蔓延至地面,在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下,病斑有孢子囊生长,对马铃薯叶片造成侵染,并感染周围的健壮叶片,在侵染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产生大量的病叶与病株。如果遇到温暖潮湿的天气,会导致整块田地发生晚疫病。
4 马铃薯晚疫病逐年加重的原因
4.1 气候因素
近几年,华亭市7—8月连阴雨天气频繁,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最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侵入、蔓延和流行。天气干燥,雨水少,空气湿度在75%以下,病害不发生或发生轻微。2017—2019年,连续3年华亭市马铃薯晚疫病均呈中等偏重发生。2017年7月4日,华亭市马铃薯田块开始出现晚疫病,7月中旬田块发病率达到35%,超过62%的植株出现病害,达到二级严重程度。2018年7月8日,华亭市马铃薯田块出现中心病株,7月中旬出现大量的晚疫病株,病田率达到56%,病株率达到63%,危害程度为二级。2019年7月9日,华亭市马铃薯大田显病,同时快速蔓延,8月18日病田率达80%、病株率达90%,达到三级严重程度。
4.2 品种抗病性不强
在晚疫病抗性方面,不同品种有着很大的差异,抗病能力差的马铃薯品种发生晚疫病的概率较高,而且病情发展快,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目前,庄薯3号、青薯9号和费乌瑞它、克新1号等是华亭市的主栽品种,种植品种相对较多,而且有的品种多年连续种植,反复留种,没有进行及时更新、更换,导致一些马铃薯抗病能力较低,加大了病害发生率。现如今,华亭市虽然引进了几个新品种,但是这些品种受某些条件限制,还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所以总体而言适合华亭市栽培的抗病能力强的马铃薯品种较少。
4.3 种薯带菌、土壤带菌
带菌种薯是晚疫病的重要传染源,秋季马铃薯收获之后,由于采收措施和贮存不当,造成马铃薯烂窖、感染情况非常严重,致使很多种薯都携带病菌。由于华亭市马铃薯种植户大都是自己留种,春季种薯出窖时好薯和病薯同时出窖,混杂在一起,增加了种薯感染率。这样的带病种薯播种之后,病菌在有利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下迅速传播,引发田块中出现大量病株,向周围健康植株进行传染。同时,一些病残体在土壤中大量存在,携带很多病菌,增加了感染率。结薯期,孢子囊在病株上脱落掉入地面,有的随着浇水进入土壤中,对马铃薯的根茎造成危害,加重疾病传播。
4.4 栽培管理不科学,种植方式不合理
对华亭市马铃薯种植田块进行定点调查发现:一是氮肥和磷肥使用量较大,不重视钾肥的使用;二是种植密度过大,田块通风透光性不好,且不注重及时中耕除草,对马铃薯的秧苗生长造成很大影响,造成其抗病能力低下,加重晚疫病的发生;三是重茬种植、持续连作,不重视马铃薯的田间管理,造成病残体较多,加重病原传播;四是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在科学规划方面存在很大不足,种植模式不科学,病害流行期间植株相对高大,倒伏现象明显,加大了种薯带菌量,提高了疫病发生率。
4.5 科学防治意识淡薄
目前,在华亭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药剂防治。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过程中,农户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户都是到病害中晚期才开始用药防治,由于防治不及时、措施不当,延误了最佳的防治时间,而且不注重药剂的合理应用,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5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对策
5.1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区域种植
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华亭市马铃薯生产实际,在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品种的同时,优选一些与当地生长条件相符合的高效抗病品种,加强试验研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坚持良种引进和良种繁育的策略,实现良种和高效栽培技术充分结合,推动华亭市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2 正确选地选茬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性较好和地势平坦的地块,前茬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的地块为宜,避开茄果类作物。
5.3 消除晚疫病的初侵染源
科学合理地选种,首选脱毒种薯,并做好种薯处理。切种时对切刀消毒,二次淘汰病薯,对切好的种薯进行药剂拌种。
5.4 科學管理,合理密植
科学合理整地,冬前深耕晒地,耕作深度保持在30 cm;播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量控制氮肥。对于马铃薯早熟品种,可以采用大小行的方式进行种植,晚熟品种采用单行种植方式,并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及时培土,封垄过程中大培土,培土时注意不能埋住茎功能叶片。
5.5 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高发区,在田间设置病圃田,在晚疫病发生季节前注意观察,当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时,检查大田或病圃有无中心病株,在马铃薯开花和盛花期这段时间,48 h内不低于l0 ℃的气温条件下,保持75%以上的相对湿度,对田间加强调查,7 d调查一次,10 d进行一次上报。有中心病株发现时,及时拔除并销毁,并利用石灰进行消毒,喷药封锁。
5.6 统防统治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科学地制定统一防治方案,采用统防统治原则,针对华亭市马铃薯种植区开展全面的晚疫病防治工作,确保马铃薯健康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一是从7月初开始,一旦出现2 d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在天气放晴后应立即喷药预防,每7~10 d喷洒一次。二是发现马铃薯病株后,立即展开专业的统防统治工作,合理利用药剂喷雾防治,每7~10 d喷洒一次,重发区连续防治3~5次,偶发区防治两三次。注意喷药时做到叶面、叶背均匀周到,防治过程中遇到阴雨天气应及时进行补喷防治。注意轮换药剂,喷药时加注渗透剂,能有效提高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