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强
[摘 要] 湖北省建始县既是山区贫困县,又是湖北省的粮油种植大县。由于地处深山,海拔高低悬殊,农民外出打工,低产田面积大、投入大、机耕难操作等原因,导致建始县抛荒耕地面积较大且呈逐渐加剧的趋势。对于耕地抛荒问题,可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机制等措施来解决。
[关键词] 农田;抛荒;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2-87-2
农田抛荒是指土地具备耕种条件,但人为不进行耕种,致使农田荒芜。中国要想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而耕地问题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国家提出的1.2亿hm2耕地红线必须要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湖北省建始县农田抛荒问题逐渐显现,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对建始县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影响。为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农村弃耕抛荒的真实现状,并提出解决抛荒问题的对策。
1 建始县农田基本概况
建始县地处鄂西南山区,总面积2 666.55 km2,是湖北省的粮油种植大县,也属于山区贫困县。建始县总耕地面积4.69万hm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hm2左右,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0万hm2。建始县常年粮食作物总产量23万t以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始县地处深山,海拔高低悬殊,低产田面积大,全县低产田面积有2.6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6.8%。低产土壤类型有坡耕地流失土壤、缺素土壤、酸性土壤、瘠薄石渣子土壤和冷浸烂泥土壤等。同时,建始县农业机械作业率低于30%。建始县年平均降水量在1 400~2 000 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季和作物旺长季节4—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5%。建始县旱涝保收面积2.80万hm2,“望天收”面积约1.87万hm2。
2 建始县农村抛荒问题的具体情况及原因
2.1 具体情况
对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业州镇黑鱼泉村和红岩镇秋桂村的调查统计发现,农户承包的耕地总面积155.98 hm2,其中抛荒面积11.87 hm2,占耕地面积的7.6%。建始县抛荒耕地面积约0.36万hm2,呈逐渐加剧的趋势。建始县土地抛荒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耕地抛荒多,且抛荒的耕地中大都是低产田,如坡田、岩壳田、石渣子田、沙子田等。二是农业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地方土地抛荒多。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由粮食种植改成其他作物种植,一旦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将导致田块荒芜,如茶叶田、板栗田等。三是高山地区和偏远地区土地多的农户耕地抛荒多,城镇周边经济价值较高的土地抛荒少。因高山地区和偏远地区山大人稀、田多工少,抛荒严重。四是青壮年外出打工多的地方土地抛荒多,特别是个别“空心组”的出现,所有人员全部搬离,耕地抛荒尤其严重。五是水稻田等用工多的田块抛荒较多。建始县水稻种植面积有0.38万hm2,实际种植面积已不足2.00万hm2,由于水稻种植用工多,大多改种或者抛荒。
2.2 原因
2.2.1 打工多、劳力少。调查黑鱼泉村和秋桂村发现,农户户数共916户,农业劳动力共1 441人,外出务工人数892人,占总户数的0.97%,占劳动力资源的61.9%。即平均每户约有1个劳动力外出务工,“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天”的思想在农村普遍存在。外出务工的收益远远高于农业种田的收益,外出务工收入按每人每月1 000元计算,人均年收入可达1.2万元。务农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农村居住者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等低劳动能力者,种田仍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农村留守人员无力承受劳动强度,只能空闲土地,进行抛荒处理。
2.2.2 田块散、机耕难。据调查,由于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保证好坏搭配相对均匀,将整块土地分割,大片农用地零散分割成很多户,单位面积狭小,俗称“绺绺田”,机械化耕作难,配套基础设施难,很难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建始县多为山地,地形复杂,很难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农民外出务工后丢下的土地多数是留给家里的老人、妇女耕种,但是留守的老人、妇女思想保守,种田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很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有的地方至今仍然采用“牛耕人种”的古老模式,费时耗力,农业发展慢,形成部分耕地抛荒现象。
2.2.3 基础薄、抗逆差。农业是自然风险大的产业,受自然因素制约程度大。建始县自然灾害主要有伏秋干旱、暴雨、陰雨、低温冷害、冰雹、大风和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近年来,建始县自然灾害频发,每年由自然灾害导致减产约2.33万hm2。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低,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而且自然条件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望天收”,甚至有投入无产出,农民不愿耕种,导致土地大面积抛荒。
2.2.4 成本高、效益低。抛荒土地是无奈之举,既是因为土地的回报率太低,更是因为不断升高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支出,单靠土地难以维持生存。当前农资价格偏高,劳动力价格也在上升。据调查,种植667 m2玉米需要农资(种子、肥料、农药)260元,需要用工8个,劳动力价格按80元/人计算,667 m2需要用工640元,总成本为900元。而农产品价格较低,当前玉米市场价2.2元/kg,667 m2玉米产量为400 kg,产出为880元,计入种粮的成本,产出往往难以弥补成本的支出。同时,农村粮食难以变卖,农民几乎无利可言,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导致土地抛荒。
2.2.5 机制缺、管理乱。土地流转不畅,一部分是无偿委托亲友耕种保住使用权,也有少数一走了之而撂荒。由于委托亲友耕种均为无偿行为,种粮综合直补资金无论多少都由原承包户享受,否则外出户宁愿撂荒也不给他人耕种,制约了土地流转,也制约了规模种植。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多数情况下土地流转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基层乡村对土地承包管理缺乏力度,不愿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致使部分土地抛荒。
3 解决建始县农田抛荒问题的对策
3.1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把农村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通过富裕农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更多的人就会回到农村,重视耕地,发展农业。
3.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2.1 切实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始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每年投入约6 000万元,建设面积约2.00万hm2,以项目为抓手,提高中低产田建设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彻底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弱质产业局面。同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减少农业自然风险。
3.2.2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规模,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支出,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稳定性,力争农业机械作业率在60%以上。
3.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3.1 增加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以科技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首先,搞活几个较大的优勢产业,如建始县的马铃薯、猕猴桃、玉米、关口葡萄等。然后,扶持几个较小特色产业,如苹果桃、空心李、六月雪梨、玉黄柚和薄壳核桃等。据观察,凡是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土地抛荒较少,甚至开荒种地,如关口葡萄已发展200 hm2以上,很多都是在坡地、岩壳里开荒种植。最后,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政府发挥农业投入的主导作用,探索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各种经营方式,并创建农业品牌。
3.3.2 对接市场、培育主体。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搞活农产品流通,确保农民生产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无缝对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3.4 积极做好耕地抛荒政策引导
3.4.1 切实保护耕地,保证耕地总量不变。2018年,建始县减少耕地面积(包括占用和抛荒)0.41万hm2左右,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33.33 hm2。两者相抵耕地面积净减少0.38万hm2,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耕地总量底线不被突破,对耕地抛荒必须控制在合理限度内,不能放任自流。
3.4.2 明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已不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只有对耕地抛荒加以引导,合理流转,将抛荒耕地集中连片开发,才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3.4.3 提高对土地抛荒问题的重视度。当地政府没有统计抛荒面积,也没有加强对抛荒耕地的管理和宣传。所以,当地政府要提高重视度,增强解决抛荒耕地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5 创新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
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切实保护耕地资源;认真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资金发放和管理工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和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强粮食生产发展活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