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创新扶贫方式已成为各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芙蓉镇为例,通过对当地政府部门资料的整理以及对社区和村落居民的访谈,试对该地区扶贫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尝试对于贫困问题的产生、政府扶贫模式及产生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乡村振兴;贫困;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2-29-2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时,特别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通过长期以来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人们不断加深对贫困概念的认识,并研究了众多的反贫困措施。“中国扶贫减贫的成功之道在于创新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2],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已成为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比较滞后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扶贫攻坚难度很大,扶贫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如何从制度层面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巩固扶贫成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同时,做好湘西农村扶贫工作,对于地区稳定、社会和谐、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1 区域致贫因素分析
1.1 传统乡村社会的制约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即传统的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们在这种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很长时间停留在稳定的自然经济阶段,农民长期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产品结构单一,剩余产品有限,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社会,传统小农经济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在山区乡村,贫困问题还产生了相应的贫困亚文化。在其影响下,贫困地区人们完全心甘情愿生活于自己的文化圈[3]。因此,打工和务农成了农民最主要的谋生出路,加之农民缺乏主动性并缺乏交流,进一步增加了政府脱贫工作的难度。
1.2 交通设施发展落后
芙蓉镇旧称王村,在历史上作为土司王治所所在地,交通一直比较便利。民国时期,往吉首、花垣以及张家界、永顺方向两条主干道,初具公路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条公路相继被硬化。截至1989年,芙蓉镇通往永顺县城、古丈、张家界的县级公路全部修缮完成。截至2010年,全镇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但由于芙蓉镇地处于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地带,很多村庄地处大山深处,村落内部的交通设施建设水平依旧十分落后,尤其是林地和田地周围缺乏良好的交通条件,大部分农民的日常劳作依旧需要通过徒步的方式到达,尤其是收获季节,绝大部分经济作物(猕猴桃、柑橘、油茶、烟叶)只能借助人力从山谷、山腰运输出去,效率低下,劳动量巨大。特殊的地形使得该地农业生产很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
1.3 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人力资源质量低下,往往带来谋生能力差、文化素质低、谋生动力缺乏等问题。在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仅只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这些基本投入要素,还与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方式、劳动者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以芙蓉镇中心完全小学为例,全校共有87位代课老师,其中绝大部分学历为大专及以下,拥有本科学历的只有7人。改革开放以来,芙蓉镇的大部分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外出务工,主要流入东南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非技术性工作,而少量从事技术性劳动的人员在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后,基本也选择定居在工作地或者大城市里,不会直接参与芙蓉镇的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地区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難
2.1 贫困人口的依赖思想
在芙蓉镇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地方主要还是以“输血式”扶贫模式为主,这就使得很多群众对于各类补助尤其是现金补助产生依赖心理,渐渐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获取政府救济成为贫困者的一种习惯,贫困者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最终导致贫困状态的持续。长久以来,许多农户实际上是依靠补助度日,村干部靠指示开展工作,他们之间形成两条彼此互不牵涉的平行线,农户把补助看作是一种建立在贫困基础上的物质利益,靠贫困“挣”补助在许多地方成了常态,扶贫工作也因此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由于直接“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并没有调动贫困者自身脱贫的动力,因而易出现返贫现象。
2.2 政策较难取得信任,农户积极性不易调动
扶贫需要的资金量巨大,并且扶贫效果在短期内并不明显,长时间见不到成效的投入容易让贫困者丧失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影响整个扶贫项目的效果。以芙蓉镇为例,据笔者调查,农户在获得有限的政府扶贫资金后,往往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的发展项目上,但政府一般是利用资金扶持一部分能获取长远利益的项目,这就导致农户的实际发展与政府的扶贫设计和愿望背道而驰,最终不能产生良好的扶贫效果。
2.3 农民自身缺乏长远规划
由于农民缺少对于政策的把握,导致其在执行政策时往往缺少长远计划,这就导致政府在推行政策的初期难以得到农户的配合。例如,芙蓉镇针对贫困农户采取油茶推广的政策,相比较于烤烟种植,油茶种植在湘西已有数百年历史。油茶价值链条长,可以带来长效的经济效益,并且对于恢复生态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油茶种植见效太慢,至少5年内油茶树是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真正创收至少需要8年,因此村民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将政府推广的油茶树毁掉改种其他见效快的作物,又走回到传统的路子上,最终贫困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3 乡村地区扶贫对策
3.1 利用多种途径,实现综合扶贫
扶贫战略应被定性为一种把救助穷人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相结合的战略。贫困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内嵌在社会的运行及其结构之中,是社会转型及其变迁的产物[4]。而单一的传统扶贫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应从“单一的扶贫模式”走向“综合的扶贫模式”,通过“以点带面”的效应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2 改变发展理念,追求长效收益
传统农业发展注定无法实现全面脱贫,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才是真正的出路。但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十分严苛的要求,因此,当地政府应将工作重心放在鼓励经济作物的套种上来,暂时不需要投入巨大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地农业发展理念,使当地农户认识到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及发展的可持續性,实现增收后再考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当地农业长久、永续发展。
3.3 开发旅游资源,依靠产业脱贫
旅游资源是芙蓉镇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芙蓉镇对于当地旅游开发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服务水平较低,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实现旅游业发展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应避免景点同质化,在开发中突出特色,可以将某一文化符号作为对外宣传的关键词,赋予景区特殊性的文化意义,靠文化自我衍生的属性来实现旅游产业脱贫。
4 结语
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材料,对山区乡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精准脱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建议。精准扶贫对未来农村减贫意义重大,但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理解精准扶贫的难点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5]。政府应在脱贫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各类资源,避免“输血式”脱贫,扭转长久以来的贫困观念,将救助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相结合,同时应有效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实现经济良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脱贫之战,习近平发出总攻令[EB/OL].(2016-07-25)[2019-12-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5/c_129175436.htm.
[2]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
[3]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53.
[4]谭贤楚,朱力.基于社会转型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J].前沿,2010(3):141.
[5]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