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法律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的暴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学者张洋2月21日在中国网撰文——
传染病的暴发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的饮食有关。不仅在中国,近年来在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有着很严重地对海豹、鲸鱼等野生动物的肆意捕食。这不仅导致了很多物种种群数量的急剧衰减、甚至濒临灭绝,也带来了细菌、病毒、寄生虫传播的极大隐患乃至是致命灾难。饮食文化观念看似与经济发展、人类命运的距离是遥远的,可一旦这种联系凸显出来,则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人类要改变以往不健康的饮食观念,政府也应修订法律并加强对乱食野生动物的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的暴发。
物价水平不会因疫情而持续走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2月21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文——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在疫情发生期间,物价并不会持续大涨。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2009年肆虐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还是2015年横行巴西的赛卡病毒,均未深刻影响美国或巴西的物价走势,疫情发生时期的物价水平都相当稳定。从历史经验看,可以参考2003年非典时的物价走势,当年二季度CPI同比涨幅在1%以内,非典疫情并未引发通胀。结合国际国内两方面经验,我们认为,物价水平不会因疫情而持续走高。
疫情后需关注市场四大趋势
粤开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粤开证券研究院院长李奇霖2月21日在粤开奇霖研究上撰文——
从当前的数据看,目前全国多地已开始无新增患者,且无论是湖北省内还是湖北省外治愈人数与治愈率均明显改善,2月18日全国首次迎来新增治愈超过新增确诊人数。而在疫情控制后,市场有四大趋势值得我们确定,第一个可以确定的是,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有望延续,至少将持续至二季度。第二个相对确定的趋势房地产销售在疫情结束后将有所恢复,但坚持“房住不炒”,重走老路刺激居民加杠杆的情况很难再现。第三个可以确定的趋势是基建将在稳增长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四个可以确定的趋势是资本市场将继续扩容,在稳增长、调结构、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政策目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有能力、有把握尽早彻底战胜疫情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老挝时间2020年2月20日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上表示——
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下,14亿中国人民正在众志成城与病毒斗争。我们采取的最全面、最严格和最彻底举措,压低了流行高峰,削弱了流行强度,有力控制了疫情。事实证明,防控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既控制了疫情在中国境内扩散,也阻止了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有今非昔比的综合国力,中国完全有能力、有把握尽早彻底战胜疫情。
疫情下对电商发展的思考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2月20日撰文指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电商发挥了积极的和重要贡献。一是保障物资、驰援武汉。二是保障民生、稳定物价。三是创新模式。如今,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经在一些领域走在前面,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商。我们应当抓住机会转型升级,全力培育和發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对给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贡献的电商行业,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减税降费。对电商行业而言,自力更生、积极创新、发挥企业家精神也十分重要。还有几点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加速行业整合。第二是构建配套物流体系。第三是零售业探索新模式。
内生韧性和逆周期政策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连平2月19日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冠肺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短期的,中国经济具有的内生韧性和逆周期宏观政策发挥作用及其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支持和保障中国经济平稳运行。不可否认,疫情短期内会对消费、投资等带来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中国在产业链协作方面全球唯一
经济学家郎咸平2月18日“财经郎眼”直播中表示——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如此短时间完工,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因此很多名字出来了,包括什么“基建狂魔”,“中国速度”等,但是今天我要谈一个大家没有看到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在产业链协作方面的能力是全球第一,更精确的讲,是全球唯一。你很难想象建设这个医院有多么复杂,需要多么大的产业链协作能力。建设这两个医院本身,是象征我们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实力,而且还不是简单的制造而已,而是各种产业链之间的协作关系,如果不是最高效率的协作关系的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工,所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完工,象征着我们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有这种产业链协作能力的国家。
面对疫情,企业家要积极思考企业的转型战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生导师郑毓煌2月18日在“财经郎眼”直播中表示——
面对疫情,广大中小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在这里我建议,第一,为了“活下来”,所有的中小企业必须开源节流,包括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压缩一切成本,暂停对外投资等;第二,企业家要借此机会持续并加强学习和思考,积极思考企业的转型战略,包括业务转型和组织转型等,比如疫情期间,大多数人没办法面对面上班,那么如何打造一个可以远程办公和协作的高效率组织就很关键。相信疫情是一次危机,但是积极应对的企业会有更大的可能转危为安,甚至会获得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大家都看到的医药行业,在线游戏,在线教育等行业。
疫情之后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要花两三千亿补短板
原重庆市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2月18日在中国经济周刊撰文——
这次新冠疫情应该是给我们各级政府上了很重要的一课,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引以为戒,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十四五”的五年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花上2000亿—3000亿元把整个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的短板给补上。中国有制度的先进性,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建设,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国家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从容应对各种疫情,让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2月4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从短期来看,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非常大。现在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高于2003年的比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超过2003年SARS的冲击。疫情给经济带来的间接影响不亚于直接的冲击。为了防控疫情的蔓延,必须实行严格的隔离,这导致企业周转速度放慢,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资金链紧张。从中长期来看,疫情不会像有些自媒体说的那样“给中国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现在民间官方齐心协力防控疫情,参考SARS的前例,新冠肺炎最多影响中国经济两三个季度,不会改变中长期的趋势,经济中长期的发展主要是由内在的基本面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