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浸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析

2020-04-20 10:21郑桂仪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现状分析中学生

郑桂仪

【摘要】  《道德与法治》是中学阶段的科目之一,科目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爱国情操等。该课程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有着融合。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浸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作为探析对象,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授中增强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提高中学生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  中学生 法治教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078-01

一、价值导向与传统文化的熏陶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无形中就可以培育人很多的道理,在毫无感知的状态下就可以熏陶和感染人。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具备道德文明以及人文精神,还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具备感性的内容还有理性的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在提升其综合的人文素养方面都是很不错的选择。通过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其浩瀚的知识领域里他可以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开启与前人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体会到他们高深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创造力和超凡的智慧。经过这样的文化熏陶,可以树立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友谊这一个课程内容时,可以列举关于传统文化、经典案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作为引入。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列举引经据典的讲解,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古时友谊轻重的情怀,更让学生代入,体会友谊的难能可贵。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了解以礼相待是的优秀传统美德。学生通过听这一案例,能够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丰盈他们的内心。

二、教学源于生活,实践指导理论

社会生活是品德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品德教学活动当中需要贴合社会生活,教师也需要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培养更高的思想品德与法治思维。

比如:在开展《规矩与方圆》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实践。首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规律与条约,详细阐述相关规律的外在形式。如通过文字或者语言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明白这些规律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明白这些规律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们在这些规律下的制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随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收集相关的生活规律例如学生可以去医院参观医疗环境,思考何种环境适合病人恢复。又如行人遵守过马路走斑马线的规律,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交通秩序。同时学生可以了解不遵守规律所导致的消极影响与不便之处,此外教师也可以加以适当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展开思考。针对学生查询或者了解到的相关公共秩序规则,教师可以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数量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提出有效的解决意见,使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有所收获。

再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大部分的知识点讲述都渗透了优秀的古诗词,在一些具体观点的讲解中,更能形象生动的将课文政治观点与之相融合,如八年级下册在讲解法律公平正义的时候,就引用了古代的会意字“灋”。其中氵表示水,寓意为法律,像水一样公平公正,廌是古代的神兽,能用触角辨别曲折是非,触角触碰一方为曲,古代以此判断是非黑白。“去”为惩罚之意,凡被廌者必惩罚。我上课引用此典故,把沉闷的课堂变得更轻松,更活跃,学生也乐于接受。

三、加强熏陶作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引导

在家中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例如观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挂名人字画、读经典名著、陈列名人名言等,起熏陶作用。家长可以创造条件,多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以身立教。在社会教育上,学校可在社会开拓更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争取获得社会支持,一些优秀历史文化古迹、人文景观、文化博物馆等可开辟成为学校的文育基地,可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府要进行摸底排查,对于藐视、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及时进行思想教育,防止道德失范、民族虚无主义、“去中国化”思想的滋生。只有把校园、家庭、社会彼此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益。更好发挥学校课堂主体的重要功能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完善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

此外,良好的家庭氛围影响着家庭里每一位成员的品行,特别是处在三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一是要优化家长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法治认知,道德人格,知识修养水平,往往成为学生法治认知和法治素养养成的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中学生生活中的模范;二是要优化家庭的生活环境;稳固的家庭结构、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在法治教育中不容小觑的地位,鼓勵学校与家庭结盟,以建设和睦的家庭为主要内容,从家庭这一环节打消青少年犯罪的念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采取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方法,在此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校联系本”以及建立微信群等方式,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向。

四、潜移默化,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教育常态化

法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但其教育模式不应拘泥于传统素质教育模式,为给法治教育打造更多元立体的环境,就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可以在学校的主导下,例如可以成立法治教育的志愿者组织,通过志愿者的社会力量促进法治教育目标早日实现。广大中学生参与到中学道德法治教育之中,笔者借中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参与到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之中,提高当代中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及沉淀,发展至今依旧保持着其特有的魅力。《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的学习科目之一,通过与将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培养新时期的全面人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能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推广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许明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13+127.

[2]马玉国.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73.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现状分析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