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多样:《吐槽大会》中吐槽文化的特征探析

2020-04-20 10:39岳慧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摘要:《吐槽大会》是由腾讯视频和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美式喜剧脱口秀节目。节目一播出就创造了网络综艺节目播放量的巅峰,第一季节目上线四天播放量破亿,播放七天破2亿,总播放量达到13.8亿,第二季更是以16.7亿的播放量收官,成为2017年又一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在当下网络综艺节目呈井喷式发展的态势下,《吐槽大会》能够脱颖而出,更多的是因为它新颖的节目形式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在借鉴美国脱口秀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创意和创新。节目立足当下时代特点,结合社会热点,表达与分享自己的观点。本文基于受众心理,结合节目的环节设置来探析《吐槽大会》中吐槽文化体现出的特征。

【关键词】吐槽文化;猎奇心理;吐槽形式

“吐槽”一词,来源于对日本漫才(日本的一种站台喜剧,类似相声)“ツッコミ”的汉语翻译,漫才和我国“捧哏”(小学馆,三省堂,广词苑均为此意)表演形式相近。吐槽的意思是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吐槽最开始是漫才的表达,后来延伸为ACG(Animation、Comic、Game即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圈常用的交流方式。吐槽作为ACG文化圈常用的交流方式,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与传播。“吐槽”一词现在变成了使用度极高的网络流行语,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对于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物,用拆台、戏谑或调侃的方式给予其犀利的评价。正如《吐槽大会》第三季的节目宗旨所说:“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吐槽能使人们的沟通交流变得幽默、诙谐,能简洁、犀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

“全民吐槽”、“吐槽时代”等词语的出现,标志着吐槽文化近年来传播广泛与盛行。吐槽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后现代性的特点。亚文化作为对主流传统文化的一种补充,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出现应理解、包容,不应一味的排斥、批判。青年亚文化“激进性”、“对抗性”、“领新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主流文化的向前推进,丰富了社会总体文化的內涵。吐槽文化是建立在吐槽这种表达方式之上,在网络语境下,综合知识、艺术、社会等多维度的一种网络文化。《吐槽大会》是吐槽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一次典型而集中的展示,节目之所以能成为一档现象级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也离不开吐槽文化在节目中所展现出的魅力。

1. 基于观众猎奇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是性本能的一种,儿童对他人生殖器的好奇及对父母隐私的窥探是成长的正常欲求,当人在童年时窥视欲没有得到满足,成年后便会疯狂地偷窥别人隐私,只要人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着,就会挖空心思地想要知道别人的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但是还是要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对于明星的幕后的生活,观众都有很强的好奇心,通过吐槽的形式展示出明星的私人生活,事实的真相,则满足了观众们的好奇心,但是没有当事人的回应,这就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而《吐槽大会》就是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这些明星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更加的立体,拉进了距离让观众产生了亲切感。明星们用犀利的语言互相吐槽,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原本在镁光灯下光鲜亮丽的形象成为了次要因素,他们的本质都与普通人没有差别,明星也有缺点,也会被吐槽。用脱口秀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被动的接受,主动的探索和了解明星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每次《吐槽大会》的播出都会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登上微博热搜,不管是不是在观看节目的受众,都受好奇心的驱使,想去了解背后的真相。节目组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这也是《吐槽大会》能够一直吸引观众的原因。

2. 吐槽形式多样化

2.1 小剧场式和“吐槽式”的广告植入

《吐槽大会》没有采取以往直接念广告的形式,而是选择了用小剧场的形式将广告产品演绎出来。拒绝了广告的无聊,增加了广告亮点。例如第二季第7期,主要嘉宾是刘嘉玲,节目的开头是类似于爱情片的微电影,张绍刚和刘嘉玲在甜品店里吃布丁,镜头推向布丁的特写,还有布丁的Q弹的台词,突然画风一转就成了李诞和池子在戳着张绍刚的脸说他的皮肤光滑Q弹,刚才的场景只是张绍刚的梦境。以此带入面膜的广告,这样一来增加了广告的可看性和幽默性,有剧情有笑点的广告观众都喜欢看,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加了产品认知度。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嘉宾的直接参与也给观众带来惊喜,通过对剧情的演绎也让观众看到了嘉宾的不同的一面。

除了小剧场式的广告植入,《吐槽大会》还利用节目自身的“吐槽”来植入广告,第一季第9期的节目中,池子一上台就开始为探探打广告,“李诞在后台玩探探玩了一个多小时,全部都是右划喜欢”,这个段子乍一听就是普通的生活中发生的事,但是在无形之中为探探打了广告,然后自嘲的说道:“你们已经听了6个广告了,你们恶不恶心?不要着急,接下来还有第7个。”

一期节目里的重复的宣传也很重要,一个人的记忆都是靠重复才会永远的记住一个事物。《吐槽大会》里产品广告也使用重复的口号不断加深观众的印象,是一种在网络综艺节目中的新的形式,也是节目组的新的尝试,这样的宣传方式颠覆了传统广告的枯燥无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的理解产品,熟悉产品。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当然离不开广告,有了广告的赞助,节目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吐槽大会》的广告植入有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创意,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不断进步和创新,不仅要保证节目的质量,也要保证广告的质量。

2.2 融入网络流行语的开场主咖介绍小片

《吐槽大会》中介绍主咖嘉宾的开场小片可谓是正式开始吐槽前的预热,也是主咖嘉宾槽点的集锦与盘点回顾,融入当下网友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流行语、表情包、花体字幕、鬼畜剪辑等元素,将观众迅速带入吐槽的环境气氛中,充满着幽默感,起到导视的作用。

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体现着年轻人对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与问题的认知与态度,也是年轻人话语表达、态度和三观展现的一个宣泄口。网友们制造自己的话语,就是在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也是节目吐槽文化的特色展现。据调查,2017年网络流行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Freestyle”、“扎心了,老铁”、“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请开始你的表演”、“还有这种操作”、“尬聊”、“戏精”、“皮皮虾,我们走”。2018年网络流行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家里有矿”、“真香警告”、“大猪蹄子”、“C位”、“安排”、“确认过眼神”、“凉凉”、“小猪佩奇”、“了解一下”、“skr”。不同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的网络流行语,但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反映着当下最时尚前沿的文化或者是新兴热点事件,也最能体现出当下受众的思维动向与价值追求。

2.3 诙谐的音乐辅助表达

《吐槽大会》中背景音乐的使用往往带有一定的评价意味,用音乐来表达创作者对嘉宾或吐槽事件的主观态度。现在通常把背景音乐简称为BGM(Background music),有趣诙谐的BGM使用可以调节节目气氛,把控节目的节奏,也可用于嘉宾吐槽的过程中,增强情感的表达,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三季《吐槽大会》最后一期节目的结尾,请到了在网络上爆红的上海彩虹合唱团。2016年初,该合唱团以一首《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走红,同年7月,凭借《感觉身体被掏空》再次爆红。彩虹合唱团颠覆了昔日合唱严肃、庄重的形式,用搞笑的、生活化的歌词收割观众的喜爱。第三季节目的收官表演,由彩虹合唱团带来的《落井下石的时候也请面带微笑哦》,歌词中:“《吐槽大会》第三季即将落幕,很明显,这一季没有上一季好看了”,很符合节目自黑式吐槽效果的整体定位,用诙谐的音乐辅助表达也是吐槽文化的另一种展现。

3. 结语

网络时代飞速发展,信息的传达走向快餐化。《吐槽大会》以吐槽文化作为节目背景,它的出现丰富了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内涵。在节目形式的设置方面,《吐槽大会》坚持创意创新理念,给每位嘉宾以“标签化”的定位,坚持“多元圈层”的嘉宾选择,选取“万人吐槽”的主持人,用极具“仪式感”的吐槽方式向觀众诠释了其节目宗旨“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在节目内容展现方面,话题与内容来源于生活,紧密结合时代热点与时尚前沿,为每位嘉宾量体裁衣,创作符合嘉宾自身特点的段子;在吐槽文化展现的方面,基于观众的猎奇心理,弥补观众心里好奇空窗,用小剧场式和“吐槽式”的广告植入,融入网络流行语的开场主咖介绍小片,加上诙谐的音乐辅助表达,都体现了吐槽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除此之外,《吐槽大会》更加创新的利用弹幕与观众互动,增设“隔屏吐槽”的环节,消除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直接距离,让观众在参与感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归属感,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节目的意愿。在价值理念的输出方面,《吐槽大会》勇敢发声、勇于发声,用吐槽的方式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体会人间百味,既吐槽了嘉宾,也从侧面让观众反思了自己的人生。《吐槽大会》敢说、真实的特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结合吐槽文化的背景,在某些层面上可谓实现了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敏.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的吐槽文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2]李爽.从《吐槽大会》看青年亚文化传播[J].戏剧之家,2017(13).

[3]何沩薇,姜壮.浅析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J].视听,2018(01).

作者简介:岳慧升,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