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
3月12日,中国外交部新任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连发5条推文,质疑武汉的新冠肺炎病毒是美国军人带去的,他认为美方欠中国一个解释。
赵立坚的推文,不出意料地引起“轩然大波”。
3月13日,美国国务院传召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就赵立坚的言论提出抗议。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史迪威向中方提出严正交涉。
实际情况呢?美国国务院一名高级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史迪威没有发出任何威胁,2名外交官进行了坦率的外交对话。
“美国疾控与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周三在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承认,一些似乎死于流感的美国人在死后的诊断中被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呈阳性……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被抓了个现行。”
接着,赵立坚开始一系列诘问:“‘0号病人是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的?有多少人被感染?医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要透明!要公开数据!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
单从字面意义上说,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最大的受害者,中方希望美方信息透明,没什么错吧?美国政客这一两个月来,口口声声称中国不透明,我们希望他们一起透明透明,怎么就不可以呢?
几天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然声称新冠肺炎病毒为“武汉病毒”,科顿、麦卡锡等一大批共和党参议员都用“武汉病毒”来污蔑中国。美国总统特朗普自3月11日以来的数次讲话中,也多次称新冠肺炎疫情来自中国,将新冠病毒称“中国病毒”。
凡事总得讲个因果。硬要说赵立坚在“搞事情”,那也是美国“搞事情”在先,赵立坚不过顺手反击而已。
耿爽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回应:“你问我赵立坚最近在推特上的言论代不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如你去问问美国政客最近攻击、栽赃中国,代不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
不过,我想说的是,对赵立坚此举,我们可能更应该评估形式,而把内容次之。
赵立坚发推,内容上被人视为“阴谋论”。其实不然。除了前面说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放在国际舆论场的语境中在反讽,他用的其实恰恰是美国政客用烂了的“哏”。
常听相声的朋友,一听到“于老师三大爱好”,立马就会接上“抽烟喝酒烫头”。如果郭德纲说一声“你有病啊”,观众马上就会接“你有药啊”。这是表演者和听众之间的一种默契,默契的结合点就是“哏”。
舆论战中,也需要这样的默契。客观地说,批评赵立坚的有不少人是出于较真。可能他们对特定语境不太熟悉,对美国政客那一张张“满嘴跑火车”的大嘴巴领教不够;还有一部分另有原因,他们认为,哪怕外国政客大放厥词,我泱泱大国的外交部发言人,也不能有样学样,否则太有失身份。
这就是我想说的,赵立坚此举的意义,其实形式大于内容。
国际舆论场上,美国无疑是“嗓门”最大的那一个。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嗓音”最多变的那一个,许多时候,你分不清哪一个声音才能代表美国。
比如,在对华关系上,美国军方常常要秀肌肉,不断发出对华强硬的声音。与此同时,白宫发言人又时不时出来说几句外交辞令,把这些“鹰派”言论往回拉一拉。美国总统则会在某个外交场合再强调一下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还有一大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美国媒体。武汉“封城”和意大利“封城”,同样的事情也能让他们一个唱成“RAP”,一个吼成“咏叹调”。
美国政府、军方、媒体以及智库,各有各的喇叭,各有各的剧本。很多时候,各种声调看似彼此矛盾甚至冲突,但是合在一起,却又是一首步调一致的美国利益交响曲。
各种舆论发声体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进则可攻,退则可守。这种多层次、多声部、多面体的舆论格局,为美国外交留足了回旋余地和战略空间。
有时候,你被其中一方的言辞气得火冒三丈,但你除了跳脚,还真拿人家没办法。美国的舆论体制使它可以在对华问题上四面出击,中国对付它犹如打地鼠游戲,刚砸了这头,那头又冒了出来。
这反映了中美舆论场的一个强烈反差:在外交领域,中国舆论场讲规矩、守信用,整个国家犹如一支正规军;而美国在外交和舆论领域则是一大团乱七八糟的“线头”,搞的是“乱拳打死老师傅”那一套,非常难缠。
美国的各种不同声音,正是利用了这种悖论,才起到了牵制、扰乱中方的作用。
而我们在许多时候往往太过整齐划一,大家都是“齐步走”,媒体报道也要跟着外交部发言人表态亦步亦趋,这让我们经常进退失据,错失反击的良机,也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
我们的舆论武器库,不应该都是“长枪短炮”,还应该有“斧钺钩叉”,甚至“短匕首”和“绣花针”。该放“炮”的时候放“炮”,该开“枪”的时候开“枪”,对于平时老跟你“叽叽歪歪”的人,不时扎它几针也无妨。
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立坚此举,更像是给美国“扎针”。他既利用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特殊身份,又没有利用官方的平台发声,火候把握得巧妙。
在一个习惯了“一二一”“齐步走”的舆论场中,最简单、最省力的管理模式,当然就是“一刀切”。任何一个发声体想要寻求建设性的突破,都存在风险。这也正是赵立坚“发推”的价值所在。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都是我们老祖宗的遗训。像赵立坚这样的尝试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偏了,而是正中“靶心”了。
过去,面对诋毁和污蔑,我们更多的是“打掉牙往肚里吞”,不与美国的政客们计较。但是战略上坚守道义感,绝不影响我们在战术上的各种务实之举。赵立坚发个推,就“扎”到了美国政客们的“痛点”上,效果不是挺好的吗?
所以,我不认为美国国务院召见崔大使“糟得很”,从舆论博弈的角度说,我倒觉得“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