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人物

2020-04-20 11:05
军工文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嫦娥

于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26年8月出生,2019年1月去世。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二十八载隐姓埋名,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孙家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也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宁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黄旭华

“共和国勋章”“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旭华院士毕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开创人之一,担任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作出卓越贡献。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叶培建

“人民科学家”获得者

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叶培建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脚步不断迈向深空。他是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是无数航空工作者心中的“主心骨”。从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有他在,“发射不紧张、队员吃得香”。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兢兢业业奉献50余年,一生矢志“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科学家”。

南仁东II

“人民科学家”获得者

24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2016年的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文学关于宇宙研究的每一点突破,都与科技进步和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密不可分。许多个万籁寂静的夜晚,南仁东曾仰望星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是孤独的吗?探索未知的宇宙——这个藏在无数人心底的梦,他用一生去追寻。

程开甲

“人民科学家”获得者

1963年,程开甲第一次来到罗布泊。自此,他在这片“死亡之海”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程开甲陆续参与主持并决策了包括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被称为中国“核司令”。虽然在参加核武器研究的20多年时间里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但程开甲经常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张克俭

“2019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获得者

曾几何时,全球航天事业为美、俄两国包揽。如今,后来居上的中国正在打破这一传统格局。在这背后的关键人物正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负责人、物理学家张克儉。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标志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属于中国的空间站也正在开发中。虽然张克俭从2018年才开始正式执掌中国国家航天局,毫无疑问,他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已在世界航天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邓景辉

他是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副所长邓景辉,集团公司旋翼技术首席专家。他坚守内心的信念,把一腔热爱、执着之情奉献于直升机事业,从1986年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在直升机科研领域已耕耘了31个春秋,为推进国产直升机的跨越发展建立了赫赫功勋。直升机所旋翼系统研究室设计员是邓景辉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敢为人先,挑战自我,创建旋翼自主品牌”,这是研究室的追求,也是邓景辉的梦想。

焦拥军

作为中核集团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科技重点专项总设计师和集团公司燃料元件领域首席专家,焦拥军率领团队在核电燃料元件研制和材料开发等方面系统全面的开展了科研工作。他提出了辐照考验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科研过程中的冷棒临界等重大困难和问题;推动建立了自主原材料供应体系,基本实现原材料的国内自主供应;解决了华龙一号“走出去”的瓶颈问题,该技术也将用于国内新建华龙一号核电项目,为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燃料保障。

刘小勇

他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某飞行器副总设计师,同时也是该项目发动机基础技术专家组组长和该科研团队领军人物,他在建立研究体系、奠定技术基础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促进了我国发动机技术学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辐射和带动了国内相关基础科学和工业基础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我国发动机技术研究的探索者、推动者和领军实践者。

杨树兴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三研究所总工程师,杨树兴长期从事肩负我军陆战远程火力打击主体重任的野战火箭武器理论与工程技术研发工作,在我军野战火箭实现“远”“准”“狠”的发展历程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我军野战火箭成功实现了从无控到有控,再到精确打击及高效毁伤两个里程碑的跨越。

严浙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严浙平教授多年来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了多型水下无人系统,为我国的海洋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完美地诠释了“把文章写在海洋装备中、融入海洋里”的科技工作者精神。他坚守“为船为海为国家”的信念,牵头研发的水下无人机和水下无人航行器正向海洋探秘领域进军,团队完成了水下无人航行器从0到1再到100的跨越。

刘永坦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引领者,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

张祥瑞

他是中国船舶集团七0八所研究员、主任工程师,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发工作,担任多型舰船研制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主持并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工作。他主持开展的两船并行航行补给作业状态下运动性能研究,实现多船近距水动力干扰预报试验技术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由他主持研制的某型船,突破了多项该类舰船核心关键技术,为目前最先进的海基侦察平台,实现了我国海基情报侦察能力跨越式发展。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团队

嫦娥四号任务由中国国家航天局牵头组织实施,在国内近千家单位、数万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外国合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6年完成研制和发射。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团队怀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使命的责任担当,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让“嫦娥四号”在我国乃至世界航天史上书写下无比精彩的一页。

中子科学研究团队

中子科学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建成我国首个投入运行的中子散射大科学平台,在国防、大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完成多种国内首次实验。现谱仪年带核实验实现近200天(24 小时连续运行),其中约45%用于对外开放合作研究。2019年收到国内外用户申请近百份,基于基金委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资助合作项目10余项,与国内合作年产出论文40篇。平台已成为全国残余应力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委会、中国核学会核测试与分析分会和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专委会等学会的主要依托装置之一。

杨小牛院士工作室

小牛院士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由中国工程院杨小牛院士领衔,主要研究信号大数据方向,覆盖信号处理、机器学习、FPGA开发、分布式计算等内容。此次获奖的杨小牛院士工作室,是中国电科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发展方向,运用“大师+ 项目+ 团队”运作模式,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的培养,助力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

猜你喜欢
嫦娥
对着月亮找嫦娥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嫦娥五号”把月球“特产”带回家啦!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
“嫦娥”的奇妙月宫之旅
相思·中秋
“嫦娥”大家族
嫦娥四号与玉兔互拍
嫦娥三号的非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