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静 赵妍
在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的涵盖领域进一步扩大。在社会认同度最高的七个领域中,大数据中心备受关注。但数据中心建设涉及广泛的产业链,从计算、存储、网络技术到架构,从供电到运维,其演进将带动一个巨大的产业链。那么当前数据中心建设的现状、难题、机会是什么?未来可能呈现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一下业内专家及产业链参与者是怎么说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升级为“云数据中心”
当前企业数据仅有不到2%被存储下来,而企业保存下来的数据,由于技术与流动性的问题,只有10%的数据能得到分析。这说明,我国数据存储利用能力存在很大缺口。当前全球40%的IDC机柜在美国,我国只有8%,而我国互联网用户显然多于美国,这意味着大数据中心发展空间很大。
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大数据中心开始升级为“云数据中心”,其主要特点,一是采用超融合架构,基于通用的服务器硬件、SDN与VxLan,采用100G以太网与浪涌缓存及统一的交换技术;二是将物理分布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资源融合虚拟化为逻辑集中的巨大资源池;三是通过云计算管理平台可动态监控、调度和部署其中各种资源,按需向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四是提高了数据中心资源的使用率和缩短了响应时间,改进了可扩展性,降低了管理的复杂度,提升了运营维护的效率,增加了安全可靠性。
数据中心是各种IT资源的集成中心,也是数据存储、处理和交互的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个很长的产业链,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光模块,还有电源、软件、网络、机房。但对于IDC产业链来说,更重要的是IDC集成运维及云服务商和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方力:
建议出台IDC扶持政策
IDC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基础性资源,是承接流量经营和宽带体验的内容载体,是5G、行业应用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信息化产业的“数字地产”。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我们认为,应以人口密度及对应的流量需求作为数据中心布局的内生因素,并结合当地政策、自然环境等情况,综合统筹、全面规划,实现全国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是分级建设、降本增效。因为IDC业务的重资产、长周期特性,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往往导致IDC建设完成后可能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或未来的客户需求,因此未来的IDC规划中,需要面向不同类型客户,制定差异化建设标准,使IDC产业更加绿色化。
三是网随云动、云网融合。IDC的核心在于“I”,即网络,随着数据之间交互频率的高速增长,东西向流量也呈现井喷之势,因此建设数据中心之间的直连、云资源池之间的直连,构建DCI网络、云网显得至关重要。
四是政策建议、扶持产业。建议国家出台IDC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促进IDC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满足我国的信息化、数字化产业发展需要,为我国经济增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学平:
两条主线迎发展黄金期
2020年初始,随着新冠肺炎爆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政策再度加码,作为逆周期政策之一的“新基建”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被频繁提及,其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无论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都需要依靠数据中心的发展,大數据中心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公司将以两条主线实现发展速度突破:一条主线是以“酒店运营管理模式”,持续选择人口与产业密集区域,与有意布局数据中心产业的合作伙伴多层面深入合作,输出数据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条主线是深度绑定大客户定制数据中心,分享5G智联网时代流量红利。公司将创新合作模式,创新投融资,实现快速发展,未来三年可运营机柜数达到12万个,持续领航第三方数据中心行业。
5G时代,无论是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持续的运营维护,通信服务都是5G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保障。公司在2019年部分地市已经与运营商签约合作,2020年将全面推进主要省或城市的合作签约,进入5G通信服务产业链,持续建设服务队伍,提升5G通信服务能力。
5G引领下的第四次信息浪潮将带来智能革命时代,而产业互联网将在这一轮变革中迎来巨大机遇。在云网通信、工业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业务领域,鹏博士都有生态合作伙伴、技术能力和客户资源。公司将整合生态、资源、技术,并通过与基础运营商合作,以综合服务优势拓展纵深产业市场。
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
场景化应用打开数据中心新空间
数据资源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更多的产业通过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电商等结构或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来提取有价值信息,而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均要求构建大数据中心。
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和资本的共同推动下,AI生态不断完善,AI场景化应用加速落地,AI基础设施服务将迎来快速发展新时期。5G的商用,大量基于5G的应用在金融、制造、医疗、零售等传统行业中开始示范与推广,VR/AR、自动驾驶、高清视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应用需求也将为数据中心市场发展与服务模式创新打开成长空间。
这些年大型数据中心一直快速增长,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大约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27万,在用IDC数据中心数量2213个。数据中心大型化、规模化趋势仍在延续,区域性应用、多层级集团企业均倾向通过规模化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2019年,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规划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这一数据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到全球总量的40%,大型数据中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赛迪顾问预计,未来3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保持12.4%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2年,IT应用投资将达到5250亿元。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刘新民:
解决“重建轻用”痛点问题
虽说数据中心是广大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但数据中心的建设依旧存在不少痛点。
当前数据中心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但国内整体布局不均衡,“重建轻用”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低水平运营,数据中心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价值,造成了数据中心资源的浪费。随着数据中心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数据中心运维和运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外,还出现了运维人才短缺、运维能力跟不上数据中心建设速度等问题,尤其以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如何解决这些痛点问题,加快数据中心建设,一是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加快下一代数据中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包括对高密度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以及液冷等新技术的研究;推进数据中心新型网络设备、存储与服务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整机柜服务器、闪存、GPU服务器等技术发展;支持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和管理等技术研发,推动传统数据中心云化转型;加快推进智能运维、智能管理等技术研发,提升数据中心智能化水平,降低运营本等。
二是对大数据中心建设进行统筹布局,因地制宜,推动大数据中心可持续运营。防止投资过热,进行统一的产业政策指导、规划布局,科学评估后进行数据中心总量控制,确保项目投入的回报,以及对当地的各方面影响,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展数据中心产学研项目研究与合作,加大高校定向人才培养,增强国际技术交流,提高国内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能力。另外跟蹤调研产业人才需求,借助第三方行业组织和机构,开展人才培训,切实满足产业实际发展需要。
曙光云计算集团总裁关宏明:
引导规范重点行业数据中心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产业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加速落地,各产业都在深入挖掘大数据的价值,研究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大数据产业体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基础设施的大数据中心一直在持续增长。
大数据中心建设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但是却面临能耗挑战。要建立健全的绿色数据中心成为趋势,液冷技术成为理想选择。中科曙光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计算产业,推动“液冷绿色节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大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合力。一是希望政府能够引导规范重点行业、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大型数据中心合理布局,打造特色区域性数据中心。
二是希望能够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依托专业企业建设大数据中心。
三是建议适当引导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设立,对企业投资建设的绿色数据中心试点、云服务平台等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润迅数据总经理胡文先:
数据中心加速走向“三化”
国家提出的新基建政策将进一步加快数据中心向着规模化、节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据中心市场将逐步整合,小型、高能耗的数据中心将被规模化的绿色节能云数据中心园区所替代。
5G、AI、大数据等新业务提速将在互联网中形成大量的数据快速交互,这些数据将对数据中心的数据承载能力、电力保障能力、空调制冷能力、网络负载能力、运维支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支撑未来互联网中大量数据的快速交互,数据中心需要对整体网络进行升级,通过增加或更换具备强大数据吞吐能力的网络设备、扩容网络出口带宽、提高网络传输冗余能力等方式来提升数据中心网络支撑能力。
传统网络依赖物理基础设施来建立连接,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SDN基于软件,通过虚拟化整个网络,创建物理网络的抽象版本,允许用户从集中位置配置资源。SDN的出现使得传统网络变得可集中化管理、扩展敏捷、运行安全且管理运维成本更低,推动数据中心产业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彭震:
定制化将成趋势
数据中心首次在基建投资中被提到,说明数据中心将在中国经济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家加大加快对大数据中心的投资,将促进中国IT产业与全球产业模式同步进化。
新基建投资将加快云、AI等创新应用对传统产品的替代进程。
此举对于IT产业的意义,不仅是带来新的增长动力,这些创新应用的发展将带来全球产业模式的同步进化。
对于IT产业的意义,不仅是带来新的增长动力,还能加速产业自身升级转型,带来与全球产业模式的同步进化。目前全球的大数据中心正在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一是开放融合成为产业趋势。技术开放的边界越来越广阔,开放硬件设计和开源软件等成为趋势。任何一个厂商都可以获取开放技术,产业的开放自由协作取代了此前封闭的排他式协作。
二是定制化将成为趋势。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多属于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有着独特的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必然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器等IT基础设施和服务器产品。所以,Google发展了服务器农场模式,阿里巴巴发展了玄武系列服务器,百度发展了北极星系列服务器,服务器企业必然需要更快的转型来面对这些超大规模用户的定制化需求。
三是“产业AI化”将成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基建将促进“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生态协同发展。
此外,数据中心是计算力的存在方式,国家的新基建政策将带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资和发展,服务器、存储等计算设备以及云计算软件等平台软件的投入有望加大,对整个产业是重大的利好。
具体来看,相较于传统的数据中心及技术,云数据中心及相关产品、边缘数据中心及相关产品,会获得更好的增长。
太极计算机总裁吕翊:
建设大数据中心要通盘考量
以往的数据中心建设属于传统业务,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必然要求不断扩大扩容。
国家层面应该构建一个数据丰富的、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平台,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数据汇聚标准。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密切接触者的查找,如果能够充分汇聚各个维度的数据,就能快速找到可能的密切接触者,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数据汇聚非常困难。我们希望国家在推动大数据中心、物联网体系建设的思路上,有整体的通盘考量。
其实将所有的数据都归集到国家大数据平台实施起来并不现实,而且归集还会产生连带问题,所以数据源头还是放在原管理机构,应该采取“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方式建设,有专人负责协调采集数据的标准,需要哪些门类的数据,如何汇集,采用什么样的频度、什么样的技术,国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总体牵引。
在平时形成常态化的持续运转机制,进行数据有效汇集,战时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利用数据开展各项应急工作。现在各个地方均设立了大数据局,在国家层面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国家大数据管理局或委员会。
(本文部分观点根据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或公开言论整理。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