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
[提要] 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高校在招标采购方面的投资比例逐年递增,但是其中所隐含的招标采购风险也十分突出。本文就当前高校招标采购现状及其风险进行探讨,并提出高校招标采购风险防控建议。
关键词:高校;招标采购;风险分析;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17日
一、高校招标采购现状
在高校内部招标采购环节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集中招标采购、分散招标采购。两种招标采购模式各有利弊,现做如下分析:
第一种,集中招标采购。所谓的集中招标采购,是在校领导针对建设项目组建采购小组后,由小组成员统计采购项,而后汇总提交采购申请单。由专家组审核复议,对外公开招标文书。集中采购的优势在于将采购工作组成为统一的核心系统,令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更为全面地宏观把控采购事宜。尤其能够依据各方面的采购需求定量、定价,制订出更为合理的采购方案,其采购的集中度和專业性都很强。但是也存在部分缺陷,如腐败问题。如果在招标计划工作中存在监管缺失,那么有可能出现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第二种,分散招标采购。分散招标采购,本质上并不存在具体的采购职能部门,而是由具体的业务部门提出采购需求,申报上级直属部门后,即刻审批,即刻招标。分散招标采购模式相对来说更为灵活,各级业务部门只要出现了采购需求,基本上可以第一时间快速审批,并快速执行采购活动。能够为高校各职能部门快速采购到当前所需的物品,但其中隐含的采购风险也较为突出。由于并不存在招标审核及监管部门,招标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性,经常性出现招标文书不规范、招标发布程序不统一等诸多问题。那么,招标采购工作也会引发诸多质疑,甚至在采购后期由于投标商家少而流标,或遭到合作单位投诉,令招标采购工作开展遇到诸多阻力。
二、高校招标采购风险分析
(一)流程规范度不足。招标采购流程的规范程度,决定了采购信息是否全面公开,是否能够在较短的周期内,吸引更多的投标商家。而高校招标采购活动中的主要风险来源,恰恰是招标采购的流程规范度不足,以至于很多招标采购信息发布的时间有限,令很多商家并未第一时间获得招标信息。那么,高校招标采购管理部门招标工作的可选择性也会随之下降,无法真正优中选优提高招标采购工作质量。尤其部分高校对于招标采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即便早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招标流程,但在长期工作中缺乏标准化程度较高审核监管流程,以至于招标采购工作流于形式,产生诸多徇私舞弊现象。尤其在采购金额较大的建设项目中,故意隐匿招标信息,避开公开招标环境,对招标项目变更,或者出现邀请招标的违规操作,均属于高校招标采购流程规范度不足的潜在风险。
(二)文书标准化有限。招标采购文书是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重点体现,是其工作内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加是招标、投标、评标、定标等一系列工作内容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在招标前期的工作中,还是在招标流程和收尾工作中,招标采购文书都是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属于合同性质的标准化引导。但是,高校招投标采购工作中,对于招投标文书的标准化设计相对有限。招标文书缺乏合理性、公平性等关键问题,限制了高校招标工作的质量,令高校招标采购活动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才会进一步出现采购价格难以控制,采购货源稳定性差,采购资金超标等现象,并且严重浪费了高校财政资金。
(三)审核机制不完善。高校招标采购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是严防流程漏洞和人为管理缺陷的主要方式。审核机制的良好运行,可限制徇私舞弊现象,可在发生徇私舞弊现象之前严厉杜绝。完善的审核机制可以控制招标数量,可以监督招标信息的公开化程度,可以审核投标商家的财务状况、技术水平、业界资质等关键数据,进而为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垫良好的运行环境。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所建立的审核机制并不完善,很多高校尚未意识到针对招标工作的审查意义和重要性。高校招标采购工作中,多数情况下属于投标商与采购负责人的一对一对接,那么审查工作深入其中的可能性微小,加之部分高校的专家评委组并未健全,对于招标采购工作的质量评估能力不足,对于采购内容的定标价格审核能力有限,才会出现招标采购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严重限制了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总体质量稳步提升。
三、防控建议
(一)规范招标采购标准化流程。招标采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规范标准化流程,进而令相对独立的采购工作能够形成系统化管理的统一模式,令更多招标采购工作可以标准化、公开化、流程化、透明化。在标准化流程之下,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会增强,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内容将更为具体、细致。为此,高校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流程。诸如,建立招标采购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对招标文书的格式和内容进行编制和校准,确保在招标采购工作中可以严谨地对接具体流程细则。进而严格依据标准化流程开展招标采购工作,严格参照标准化流程组织开标、竞标活动,确保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符合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进而规避高校招标采购工作中隐藏的诸多风险。
(二)建立高质量供应商数据库。提升高校招投标工作质量,需要为高校提高更多的采购供应商,作为采购项目的对比区间,从而规避采购价格超标和采购质量欠佳的关键问题。采购环境越为公开,可选择的投标企业越多,高校规避招标采购风险的效果也会越加明显。为此,需要在开展招标采购工作前,建立高质量供应商数据库。通过深度调研市场信息,以及客户反馈结果,对供应商资质进行统一评价。在数据库中对所有供应商进行评级,信誉高、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廉的供应商排名提前,作为每次招标采购首选。同时,对部分市场反馈较差的供应商进行差评管理,列入供应商数据库黑名单不予采用。这样一来,高校每一次招标采购工作中,都可以首选资质较高的供应商,将更多的招标采购经历放在具体项目上,而并非针对供应商资质的反复评定,提升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实际效率,同时降低因盲目选择供应商带来的潜在风险。
(三)健全完善招标审核机制。一方面健全招标前期的预审机制。预审机制主要是由专业人员针对投标企业展开的资质审核工作。对投标企业的产品质量、业务效率、同业信誉等多方面资质进行审核。全面审核后对比投标价格,最终明确投标企业的资质。这样一来,既可以对所有投标企业进行深层过滤,优中选优,加强竞标质量控制,同时也能够降低评标的工作量,提升总体招标采购工作的实际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招标后期的评审机制。后期评审机制主要是针对采购产品的审核工作,需要对已采购产品的关键信息进行核对,确保采购品质量符合标书所定标准。防止供应商出现弄虚作假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的现象,避免出现采购产品蒙混过关的问题。同时,规避人为因素,令采购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出现串标、围标、虚假投标等违规操作,剔除审核环节漏洞,规避潜在的招标采购风险。
(四)设立专家评标组会审环节。高校进一步完善招标采购工作,规避潜在的招标风险,需要建立专家评标组会审环节。由于招标采购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每一次在招标采购工作中,都需要依据采购项的具体内容选定专家评委,组成更为专业的专家评委组。该评委组将对招标采购内容、质量、文书标准化程度进行反复核对,从而令专家建议能够在招标采购中真正执行,并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校内专家对于本次招标采购活动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或者专业化程度不足。高校可以尽量聘请校外行业专家,进而提高专家评委组的专业化能力。同时,专家评委组也需要接受学校监督部门的监督,同时做好保密措施,提升评标的保密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招标采购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包括:流程规范度不足、文书标准化有限、审核机制不完善等关联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招标采购质量,建议规范招标采购标准化流程,建立高质量供应商数据库,健全完善招标审核机制,设立专家评标组会审环节,进而全面提升高校招标采购工作质量,规避潜在的招标采购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沈通.高校工程招标中指标权重设置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9.45(21).
[2]支琴,王彥文,黄继红,彭华松.“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
[3]韩娟娟.基于高校视角的采购招标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1).
[4]张莎,董晖.关于高校政府采购工作风险及内控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