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荔
图/东方IC
说起边界感,不得不提起我的父亲,连我装修房子他都要干涉一下,提了一堆建议,如果真听他的,那么房子就装成俗气浮夸的样子了。其实在中国式关系里,处处存在边界模糊的问题,亲友很多时候会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干涉他人,导致很多关系处理起来特别困难。在国外,爷爷奶奶要想带孙子出去玩,是不容易的,需征得孩子父母和孩子同意,大声呵斥或打孩子几巴掌,甚至还会被邻居以“虐待”孩子举报。
边界感,其实是我们作为人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素质、礼貌和教养,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只有你尊重、珍惜自我的个人边界,才能真正尊重他人的边界与私权,不去侵犯他人的私域,不论是父母子女、夫妻恋人,还是亲朋好友同事,概莫能外。
越是感情好的夫妻,越是明白尊重对方边界感的重要性。我有我的爱好,不想被过多管制;你有你的空间,我也不会限制你的自由。唐诗有云:“至亲至疏夫妻。”夫妻之间相处得好,便能心心相印,恩爱交融。一个没有界限的人生活是混乱的,为别人承担责任,过度掌控或顺从,想要改变别人却感到无力和沮丧。
三毛曾说过,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畏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在任何一段关系里,只有双方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对方的人格,不越界,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大家才能愉快地相处。
远而不疏是种能力,近而不入是种智慧。一个人具备了边界感,就是具备了极高的修养。不随便插手别人的事,也不干扰别人的生活,即使他离你的生活很近,却会让你有莫名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于丹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和人间最好的境界。”边界感并不会让我们变得陌生,反而会让我们的相处变得更舒适。恰如其分地拿捏边界的微妙之处,是衡量一个人行走于世的智慧。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博士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有4种距离。由疏到近分别是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那些惹人厌烦的人,有些并非什么卑劣之徒,只不过是不注重人际间的分寸,触到了他人的边界。所以,应从现在开始,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渐渐你会发现个人边界感清晰,生活也变得容易得多了。